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76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活性炭固定耐冷菌对硝基苯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用颗粒活性炭固定耐冷菌(Pseudomonas putida)对硝基苯降解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细菌被活性炭固定后,对硝基苯的降解能力提高.降解浓度为200mg/L的硝基苯所用时间由固定前的34h左右缩短为29.5h.浓度为400mg/L的硝基苯,对细菌有强烈抑制作用,细菌无法生长,但固定化细菌可直接降解浓度为400mg/L的硝基苯,且降解浓度为600mg/L的硝基苯只需46h.固定化细菌可连续4次降解浓度为400mg/L以下的硝基苯,但随着次数增多,降解速率减慢.用SEM扫描200mg/L硝基苯降解末期的生物活性炭的结果表明,Pseudomonas putida菌是降解过程中唯一的细菌.  相似文献   
162.
污水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其中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是主要途径之一.而防止水华爆发则是再生水景观利用的首要任务,控制再生水中的氮磷是防止水华爆发的根本措施.目前已有的景观水体水质标准中,氮磷浓度限值要求不统一,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再生水处理过程中氮磷控制标准执行易出现矛盾,不利于保障再生水景观利用的水质安全.再生水景观利用的氮磷控制标准,应在藻类最大生长潜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藻类生长的Logistic模型和Monod模型、景观水体氮磷浓度模型按拟合,并结合水体自净能力和水质保障措施等综合因素加以确定.以栅藻(Scenedesmus sp)为例,通过Logistic模型和Monod模型拟合景观水体水华控制氮磷浓度限值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3.
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概念·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我国面临的突出水环境问题,破解经济发展需求与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提出区域水资源“介循环”(water meta-cycle)利用模式,系统地阐述了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的结构特征、基本特点和目标定位,并通过案例分析了其适用效果. 介循环是一种人工强化生态调控的区域水资源多阶多元循环利用模式. 通过企业、家庭和社区等局部单元内的水循环利用,工业和城市等社会系统尺度内的污水再生处理与直接利用,以及区域层面上再生水的生态媒介循环利用(water natural system-mediated reuse)等,促进不同层阶和不同用途水循环利用的有机衔接与耦合,实现再生水的安全聪巧(safe and smart)利用、区域尺度上水资源的闭环循环利用和趋零排放. 区域水资源介循环利用模式以再生水的生态媒介循环利用为核心,具有闭环趋零、多阶多元、强化调控和复合高效等特点,有望成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保障水环境安全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64.
根据昆明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Actiflo-D型滤池工艺的运行数据,评价了工艺出水水质及总磷(TP)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了混凝剂投加量及药剂费用。结果表明:该Actiflo-D型滤池工艺出水ρ(TP)平均为0.26 mg/L,最优水平值为0.09 mg/L,95%保证值为0.53 mg/L,TP平均去除率为49.3%;出水悬浮固体(SS)浓度95%保证值为9 mg/L。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为2~9 mg/L,去除单位TP的PAC投加量平均值为55.8 mg/mg,投加比β为1~10 mol/mol;投加比β>4时,出水ρ(TP)≤0.5 mg/L。吨水PAC成本平均值为0.049元/t。  相似文献   
165.
围绕长江流域地表水中镉(Cd)的水质基准和生态风险的区域差异展开分析.首先,根据我国《淡水水生生物水质基准——镉》推荐的方法,结合长江流域地表水的硬度分布对Cd长期水质基准值进行了校正;在此基础上,考虑长江流域的物种区系特征,进一步修正得到了Cd长期水质风险阈值,并依此阐释了长江流域的Cd长期水质风险阈值分布和风险商分布的区域差异性.结果发现,经硬度校正和物种修正后,长江流域不同城市间Cd长期水质风险阈值的最大值为0.75 μg·L-1,最小值为0.08 μg·L-1,二者相差近10倍;不同城市间Cd风险商的最高值为1.12,最低值为0.035,二者相差达32倍.长江流域上中游交界区和洞庭湖水系等重点区域的Cd生态风险高,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6.
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的氮磷去除机理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氮磷去除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cm/d的水力负荷下,系统对氨氮、COD、总磷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出水中氨氮、COD、总磷分别低于0.2,30,0.025mg/L;系统对总氮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达63.5%.强化布水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对污染物质的去除率.地下渗滤系统中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可以去除约50%的进水总氮,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氮的主要途径.改善条件以促进反硝化反应是提高地下渗滤系统总氮去除率的关键.土壤吸附与沉淀作用是地下渗滤系统去除磷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7.
底泥硝化菌群用于生物毒性测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铜离子对底泥和活性污泥硝化活性的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活性污泥相比,底泥中的硝化菌对铜离子的敏感性较高,底泥的铜离子半数抑制率IC50为12.43 μmol/L,活性污泥的IC50为46.90 μmol/L.这初步表明用污染物对底泥硝化活性的抑制程度评价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8.
生物过滤塔甲苯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在空塔气速0.7~3.5cm/h、停流时间30s~80s的试验范围内,选取柱状活性炭为滤料,选择甲苯为VOCs代表,研究过滤塔甲苯生物降解性能,分析浓度、流量以及湿含量对降解能力的影响,建立VOC生物降解模型并予以验证.运行试验表明,滤料微生物活性较强,对甲苯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菌落分析表明,在甲苯生物降解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真菌、杆菌和芽孢杆菌,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169.
针对上海市5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利用实际运行数据,系统分析了水质特征以及有机物、氮、磷和悬浮物之间的概率分布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上海市污水中BOD5、COD、SS、NH3-N、TN和TP全年浓度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月中间值分布范围分别在110~150 mg/L、260~325 mg/L、140~175 mg/L、20~30 mg/L、29~37 mg/L和3~5 mg/L。水质指标BOD5和COD、TN和TP及TN和TP之间存在显著的一元线性相关关系。进水BOD5/COD值分布在0.4~0.6之间的概率为64.6%,表明进水中生化性较好。BOD5/TN分布在4~6之间的概率为35.8%,表明进水反硝化碳源不足。BOD5/TP的平均值为32.6,且大于20的累积概率为84.1%,表明污水在处理中可以满足生物除磷的需求。TN/TP比值范围在1~25,平均值为8.6,且TN/TP>5的概率为88.1,表明进水基本满足微生物生长对氮、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0.
根据昆明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微絮凝-D型滤池工艺的运行数据,评价了工艺出水水质及总磷(TP)去除效果,同时分析了混凝剂投加量及药剂费用。结果表明,微絮凝-D型滤池工艺出水TP平均浓度为0.15 mg/L,最优水平值为0.05 mg/L,95%保证值为0.37 mg/L,TP平均去除率为63.6%。出水悬浮固体(SS)浓度95%保证值为10 mg/L。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投加量在1.5~4 mg Al2O3/L范围波动,去除单位TP的PAC投加量平均值为16.7 mg Al2O3/mg-P,投加比为2~8 mol-Al/mol-P。当投加比超过5时,出水TP浓度可达到0.3 mg/L以下。吨水PAC成本平均值为0.017元/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