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协同效应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政策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协同效应是目前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热点司题,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协同效应是全球环境问题与国内环境问题的结合点,环境改善与温室气体减排应是互赢的,对协同效应进行考虑,不仅使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可能发生改变,而且也可能影响国内的环境政策,重点是污染控制政策和生态建设政策。  相似文献   
92.
当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贸易谈判与政策制定的热点、焦点,众多研究从环境角度拓展贸易平衡指标的计算方式、丰富其内涵,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算方法.本文综述了使用广泛的四种计算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出适合本研究的建议方案,以期对WTO的相关谈判提供定量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以我国东南部地区淡水养殖鱼塘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9月到2018年8月采用漂浮箱法和扩散模型法同步原位观测其CH_4排放通量,旨在明确运用两种不同方法观测CH_4的排放特征、排放强度及其驱动因子,综合比较两种方法观测结果的差异性,其中扩散模型法能够进一步量化扩散传输对CH_4排放通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观测的CH_4排放通量有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即夏秋季排放高,冬春季排放低.通过漂浮箱法观测淡水养殖鱼塘CH_4排放通量的变化范围为0. 14~3. 13 mg·(m~2·h)~(-1),其年平均排放通量为(0. 86±0. 30) mg·(m~2·h)~(-1),而由扩散模型法估算出鱼塘CH_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0. 04~1. 41 mg·(m~2·h)~(-1),其年平均排放通量为(0. 45±0. 08) mg·(m~2·h)~(-1).基于两种方法观测的CH_4排放通量具有相同的环境驱动因子,CH_4排放通量与水温、底泥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水体化学需氧量(COD)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体溶解氧(DO)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合比较两种方法观测结果,发现由扩散模型法估算出的淡水养殖鱼塘CH_4排放通量约为漂浮箱法测定结果的45%左右(P 0. 01),扩散模型法可能低估淡水养殖系统CH_4排放通量.综上所述,漂浮箱法更适合用于观测我国东南部内陆地区淡水养殖生态系统CH_4排放.  相似文献   
94.
物种保育更新及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鉴于当前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综合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及实际应用过程中区域可比较性的不足削弱了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监管,以物种保育更新服务功能为研究对象,基于物种濒危程度、生态保护成效、核算结果可重复及陆海统一这4项评估原则,借鉴能值理论构建了综合考虑物种更新率、生境质量调整系数、不同濒危等级指数和单个物种能值转换率的评估方法,并以厦门市陆地和海洋的物种为研究案例,将2010作为基准年、2015年为评估年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评估年相比基准年陆地物种保育更新服务的能值量由1.14×1020 sej增至1.21×1020 sej,海洋由1.56×1020 sej增至3.32×1020 sej,海洋变化程度较陆地显著.厦门市北部山区较南部沿海区域生境质量维持较好,2010—2015年期间整体变化趋好,局部受到轻微扰动.厦门陆地与海洋历史时期出现且纳入计算的动植物物种数为5 110种,其中陆地物种数为1 321种,海洋物种数为3 879种,而中国特有种和福建省重点保护物种为物种数占比最多的保护等级.研究显示,陆地物种受保护等级程度较高,面临受威胁和濒危的物种也较多,各类保护等级对物种保育作用显著;修正的综合评估方法体系能够弥补生态系统服务主流化研究的不足,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
为考察气升式外循环涡旋强化生物脱氮反应器(反应器Ⅰ)的运行特性,以SBR工艺运行2个反应器,探究了反应器Ⅰ的去除效能、稳定性、参数轨迹变化、优势菌群和最适进水水质等参数,并与普通内循环生物脱氮反应器(反应器Ⅱ)作对比,结合统计学方法对反应器Ⅰ的运行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反应器Ⅰ在启动期和稳定运行期运行性能均优于反应器Ⅱ。启动期,反应器Ⅰ的CV(COD)、S(COD)、CV(NH4+-N)、S(NH4+-N)、CV(TN)、S(TN)值分别是反应器Ⅱ的0.77、0.26、0.96、0.95、0.95和0.71倍。稳定运行期,反应器Ⅱ的CV(COD)、S(COD)、CV(NH4+-N)、S(NH4+-N)、CV(TN)、S(TN)值分别是反应器Ⅱ的0.92、0.87、0.35、0.22、0.96和0.82倍;稳定运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发现反应器Ⅰ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Chloroflexi和Nitrospira等优势微生物类群丰度高于反应器Ⅱ,在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上反应器Ⅰ高于反应器Ⅱ;反应器适宜进水NH4+-N浓度为200~300 mg·L-1,pH值为7.0~8.0。  相似文献   
96.
常温催化氧化技术是去除室内低浓度甲醛(HCHO)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中过渡金属氧化物锰基催化剂在催化降解方面性能优异,相较于贵金属催化剂,具有成本低、活性高、稳定性良好、应用前景广等优点。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类水滑石载体和锰基/类水滑石催化剂,将类水滑石与锰基氧化物相结合用于常温催化氧化,克服了锰基氧化物常温条件下因大量吸附水蒸气而导致稳定性降低的缺点,同时研究考察了载体组成、煅烧温度、氧化锰负载量等对催化剂常温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SEM、BET、EPR、XPS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微观表征。结果表明,当类水滑石中n(Mg)∶n(Al)=4∶1,氧化锰负载量 (质量分数) 为40%,煅烧温度为200 ℃时,所述MnOx/Mg4Al1催化剂性能最佳,其48 h甲醛去除率高达98.5%,甲醛质量浓度由1.000 mg·m-3降至0.015 mg·m−3。类水滑石载体表面存有大量羟基基团,有利于吸附低浓度甲醛及中间产物进而利于催化剂催化氧化性能提升。通过XPS分析可知,相较于MnOx催化剂,MnOx/Mg4Al1催化剂中Oβ/(Oα+Oβ)相对含量比例由35.7%提升至88.0%,表面氧含量(Oβ)大幅提升,其在甲醛常温催化氧化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常温催化氧化甲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为了考察酸改性后的凹凸棒土吸附污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效能,选取水中毒性强、风险高的Cr(Ⅵ)作为目标物,研究了不同改性条件对Cr(Ⅵ)吸附的影响规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改性前后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凹凸棒土分散性好、杂质减少、比表面积增大,但内部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改性凹凸棒土对Cr(Ⅵ)的吸附实验表明,吸附速率很快,120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与未经改性的凹凸棒土去除效果相比,经酸改性的凹凸棒土的吸附能力显著提高。并在盐酸浓度为4 mol/L,改性时间为5 h,改性温度为40℃时,改性效果达到最佳。此外,分析了改性凹凸棒土吸附性能提高的原因:形貌的变化加强了对目标物的吸附作用;无机阴离子的引入与目标物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98.
印染废水的治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印染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含量高、色度深、生化性差、难降解的工业生产废水。对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讨论了各自的作用机理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工程设计和生产工艺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印染废水处理的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99.
本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大丰县的水环境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水环境恶化造成的损失费用下限与地面水综合污染指数之间的指数型回归方程;并给出了环境成本的概念及环境成本系数、工业净产值环境折扣率和纯工业净产值等指标。经计算得到结论,不仅环境成本逐年递增,环境成本系数、工业净产值环境折扣率也是逐年递增的。进而推论,环境污染损失费用递增速度大于工业生产总值递增速度。建议对大丰县的生态建设予以与经济建设同样的重视。最后,对大丰县的工业布局,从经济生态学角度给出了数量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0.
江苏省大丰县水环境问题经济生态学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