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综合类   19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环保催化剂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问题是人类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催化化学在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中起着核心作用,本文从狭义上综合了除去SO2,NOX,CO2及N2O等污染物质用的环保催化剂的种类和应用研究进展以来未来环保催化剂研究发展,重点介绍了环保催化剂在脱硫,脱氮及净化汽车尾气方面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2.
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湖北省大气复合污染自动监测站2013年的全年监测数据,分析了灰霾期间武汉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理化特征。霾日主要出现在春季、秋季和冬季。霾日与非霾日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参数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高湿度、静风是武汉城市区域霾日的重要气象特征;PM1、PM_(2.5)、PM_(10)、NO_2、CO、NH3的质量浓度,SOR、NOR值以及PM_(2.5)中的二次无机离子(SO2-4、NO-3、NH+4)和部分元素(Pb、Se、Cd、Zn、K)的质量浓度均在霾日明显高于非霾日,而霾日SO2质量浓度仅在冬季略高于非霾日。选取2013年1月的连续灰霾日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组分主要来自当地排放(包括直接排放和二次形成),并受当地气象条件影响。此次灰霾过程中PM_(2.5)中的硫酸盐和硝酸盐主要来自气相反应,气态NO_2主要生成了气态HNO_3,而不是HNO_2。  相似文献   
43.
钙基吸附剂捕集生物质燃气中的二氧化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质热解燃气中CO2的捕集,是提高燃气热值和实现碳减排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利用生物质热解燃气温度偏高的特点,拟通过化学吸附方法,捕集燃气中高浓度的CO2。为此,利用不同钙基前驱物制备了系列钙基固体吸附剂,系列钙基固体吸附剂对CO2的单次吸附和循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含钙和镁氧化物混合物的吸附剂具有较稳定的循环吸附特性以及较大的吸附负荷。孔结构特性分析表明,适宜于CO2吸附的有效孔径范围可能为小于4 nm。因此,可以通过对天然白云石的改性获得合适孔径的钙镁基固体吸附剂,达到有效捕集生物质燃气中CO2的目的。  相似文献   
44.
为获得培氟沙星废水高效去除的环境友好型吸附剂,以城市剩余污泥为原料制备了SBC(污泥基生物炭),并采用氧化石墨烯(GO)对其改性得到GO-SBC(氧化石墨烯改性生物炭),利用SEM和FTIR对其进行表征,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探讨了生物炭对培氟沙星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吸附模型和FTIR、XPS表征技术进一步探究了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①改性后的GO-SBC表面更加粗糙,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增加.②动力学吸附研究表明,GO-SBC对培氟沙星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37.51 mg/g,比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容量提高了40.32%,且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③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多层吸附.④热力学研究表明,吸附过程为自发吸热反应.⑤GO-SBC对培氟沙星的吸附机制主要有两种作用,一种是π-π相互作用,另一种是GO-SBC的N—H与培氟沙星的C—H相互作用.研究显示,GO-SBC是一种高效去除培氟沙星的吸附剂,这为城市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出路,也为抗生素废水治理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45.
对1985—1997年期间云南重力网测定的云南垂线变化资料,与同期云南天文台光电等高仪所测定的时间纬度残差中的垂线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这两种技术得到的云南垂线的年际变化符合得很好,年际变化的振幅约为0.002″,说明强烈地震前时纬残差异常是真实的,反映了垂线的异常变化,同时证实了用这两种技术测定垂线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大姚、普洱地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是一个地震活动区。1985年4月18日云南禄劝6.1级地震后,详细分析了云南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天文时纬残差的关系,发现在云南及其邻近发生大地震以前均存在着时纬残差异常。总结了震前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异常的特征和规律,并在几次大地震前提供了预测信息。天文时纬残差是从时间与纬度的观测值中扣除地球整体运动影响之后的剩余部分,它是一个与当地地球物理场变化有关的量,包括铅垂线变化。震前地震孕育过程中震区地下物质的运动可能是形成天文时纬残差异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它可用于监测台站周围的重力场变化。2003年7月21日大姚6.2级地震与2007年6月3日普洱6.4级地震前,云南天文台的时纬残差均出现了明显的同步异常,这再次说明这种异常可用于天文台周围的强震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