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0篇
安全科学   52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155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1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正>案情简介2021年11月11日,六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对某公司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某公司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涉嫌伪造比对监测数据,出具虚假比对监测报告。经调查证实,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某有限公司开展比对监测时未遵守相关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12.
东莞市景观生态演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时相遥感手段,对东莞市的景观演化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不同景观要素从1986~1994年的变化情况,探讨景观结构和功能变化与东莞市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高强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东莞市景观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生物过程在景观动态变化过程中,居于次要地位;景观演化的基本格局是城市要素迅速膨胀,农业和自然要素则不断减少;由于缺乏必要的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相互适应设计,在东莞市景观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潜在的生态问题。初步探讨了东莞市景观生态保护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3.
本文通过全程序空白试验、平行样试验及加标回收等试验,对大气手工采样的质量保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4.
近年来,有关环境规制与企业创新关系的研究大量涌现,但基于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尤其是从微观企业层面考察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研究仍有待丰富和深化。有鉴于此,采用2008—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专利申请总量表示创新数量,以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分别表示高质量创新和低质量创新,进而采用DID模型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准自然实验框架。同时,为增强实证结果的解释力,采用PSM-DID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以及政府补贴方式的创新激励机制检验。结果表明:①碳排放交易制度在提高"处理组"企业创新数量的同时,也能促使企业兼顾创新质量,但从影响程度来看,碳排放交易制度对低质量创新促进作用更为强劲。②从企业所有权和规模异质性来看,碳排放交易制度主要对国有股份企业和大规模企业创新质量有促进作用,而对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进行高质量创新的诱导力度较小或不显著。③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政策能够有效弥补碳排放交易制度对高质量创新诱导乏力的不足,但创新激励效果因政府补贴方式而异,其中政府事前补贴优于政府事后补偿;此外,碳排放交易制度通过促使政府为被规制企业提供更多的政府事前补贴,从而有效缓解企业"遵循成本"压力,推动企业转向高质量创新。由此认为,加大对小规模民营企业高质量创新补贴、采取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创新补贴方式,应是进一步助力碳排放交易制度诱导企业转向高质量创新的政策制定方向。  相似文献   
115.
武汉市湖泊水域利用转变及其碳排放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湖泊水域面积与土地面积的相互变迁进程,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的客观现实,首次尝试分析特定区域湖泊水域的变化以及间接产生的碳源碳汇影响。根据2005、2010和2015年遥感影像获取武汉市湖泊水域利用转变的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土地碳排放测算模型,评估武汉市湖泊水域转变为4类用地产生的碳排放量及碳强度变化情况。研究显示:(1)2005~2015年武汉市湖泊水域面积整体减少超10 km~2,且2010年后呈现加速萎缩趋势, 2010~2015年的减少值约为2005~2010年减少值的2.04倍;(2)虽然部分耕地、林地和草地转化为湖泊导致湖泊水域的增加,但湖泊大面积转变为建设用地导致水域面积的显著较少;(3)从碳排放总量来看,变动面积区域内呈碳源区,后5年碳源值是前5年的1.45倍;前后5年湖泊水域变化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0.03和0.04 t/km~2,碳排放强度明显增加。针对武汉市湖泊水域利用的现实状况,提出把"山水林田湖草"放到统一的管理机制中进行考虑、规范土地资源利用、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张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6.
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郊部分设施蔬菜栽培地土壤盐分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区,轻度盐化土壤占5263%,中度盐化土壤占2105%,重度盐化土壤占526%,另有1579%的设施土壤盐分含量超过了10 g/kg,达到盐土〖JP+1〗的标准。(2)设施栽培土壤的可溶性盐含量与电导率(EC)均明显高于露天栽培菜地及植棉地土壤,且变化幅度大,平均值分别为66 g/kg〖JP〗和031 mS/cm。其中,10.5%的设施土壤表层EC值达到了作物生长障碍临界点(>06 mS/cm)。表层土壤中以NO-3和Ca2+的相对富集为主要特征。(3)盐分的运移同时存在着向下迁移和向表层聚集两种方式,且以表聚为主。除HCO-3外,其它盐分离子的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其中,NO-3、Ca2+累积迁移量较大,在0~100 cm各土层内的含量都高于露天菜地和植棉地,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和向下迁移势必对地下水造成不利影响。(4)设施地栽培的土壤水溶性盐含量与电导率(〖WTBX〗r=0.951 2*〖KG-*3〗*)以及硝态氮含量(r=0.644 2*)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7.
为探索新TNT红水的处理方法,用LC/MS分析新红水成分,并采用絮凝-电解法对TNT红水进行预处理.结果表明,在40℃、pH=6和1.0 g投加量(50 mL水样)条件下,2#絮凝剂可以去除红水中33.6%的COD.LC/MS分析表明,絮凝对TNT红水组分的去除具有选择性.在5 V电压下,用碳电极对絮凝出水在阳极区电解2.5 h后再在阴极区电解2.5 h,可显著提高红水的可生化性,出水中BOD/COD为32.6%,这为红水的生化处理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18.
日光辐照H_2O_2-草酸铁氧化法处理棉浆粕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日光辐照H_2O_2-草酸铁氧化法处理棉浆粕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正午日光辐照10 min,废水pH5.00,废水体积150 mL,H_2O_2加入量2.0 mL,Fe_SO_4·7H_2O加入量0.600 0 g,K_2C_2O_4·H_2O加入量0.290 9 g.在此条件下COD由初始时的3 200 mg/L降至608 mg/L,COD去除率可达81.0%.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处理前后的废水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可有效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9.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进行工业园区企业污水治理绩效评价的重要前提。以太湖流域工业园区企业为对象,从环境保护效益、资源利用效益和循环利用效益等3个方面构建了12个指标的园区企业污水治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而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该评价体系各指标权重值。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4个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CR)均小于0.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层次单排序结果均满足一致性检验的要求;各指标的层次总排序顺序与工业园区企业污水的实际情况较为相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污水治理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比较准确、可信,可为下一步进行企业污水治理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0.
为了实现红斑顠体虫捕食污泥减量化,对不同条件下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效果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速率随初始MLSS及温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MLSS越高,污泥减量速率越大。污泥减量速率随红斑顠体虫密度变化率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红斑顠体虫的密度增长率出现下降时,污泥减量速率也呈下降趋势。采用间歇曝气(12 h曝气,12 h停曝)方式,红斑顠体虫的污泥减量速率会显著下降。在污泥好氧消化时,红斑顠体虫能捕食污泥中的有机碎片和细菌,达到污泥稳定化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