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O3-BAC组合工艺深度净化MBR出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组合工艺对某工业园区再生水厂MBR出水进行了深度净化的中试研究,主要考察了组合工艺各节点对常规指标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投加量约3 mg/L(H2O)、臭氧接触塔接触时间为30min、活性炭滤池空床接触时间(BECT)为15 min时,O3-BAC组合工艺能有效去除水中色度、浊度...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发光菌和大型蚤对北方某城市再生水急性毒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发光菌和大型蚤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北方某城市5个再生水原水(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和2个再生水处理系统的各工艺出水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各再生水原水对大型蚤和发光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其中工业废水占较大比例的K和B厂再生水原水的大型蚤48 h总抑制率分别高达90%和100%,发光菌发光抑制率分别达到74.2%和46...  相似文献   
13.
谷永  田哲  唐妹  苑宏英  杨敏  张昱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789-2797
考察了臭氧氧化对林可霉素的效价削减效果。在初始抗生素浓度为100 mg·L~(-1)时,林可霉素效价削减50%所需消耗的臭氧量为0.118 mg·mg~(-1)抗生素,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采用林可霉素实际废水考察了污水化学需氧量(COD)和pH对抗生素臭氧氧化处理的影响,发现废水的COD每增加100 mg·L~(-1),则单位抗生素实现50%削减需要增加的臭氧量约为1.64 mg。碱性条件下,臭氧可催化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等活性基团而加速林可霉素的降解。同时,臭氧氧化后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厌氧可生化性提高了98.51%。研究结果可以为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气质联用分析,并结合自动识别与定量系统(AIQS-DB)考察2种再生水厂采用的深度处理工艺对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以污水为原水的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氧化+生物活性炭滤池(BAC)工艺用于再生水生产,MBR工艺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起主要作用;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为原水的混凝沉降+浸没式超滤(SMF)/连续微滤(CMF)+部分反渗透(RO)+臭氧氧化工艺用于再生水生产,其SMF和CMF工艺段的膜截留作用均可有效消减有机污染物含量,SMF的效果优于CMF;2种工艺中采用的臭氧技术都能进一步加强部分物质的去除效果。气质联用结合AIQS-DB可用于再生水中污染物的筛查和不同污水再生工艺对微污染物消减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酸碱调节下混合污泥(初沉池污泥与剩余污泥按约4∶6的比例混合)中氮磷溶出的变化规律,考察了天津市某污水厂的混合污泥在酸性(pH=3.0),碱性(pH=10.0)以及pH值不调节的情况下,在15~20℃水解酸化过程中氨氮(NH4+-N)和磷酸盐(PO43--P)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对混合污泥进行pH调节可以提高氨氮和磷酸盐的释放量,且混合污泥中氨氮的释放量表现为碱性>对比试验>酸性;磷酸盐的释放量表现为酸性>对比试验>碱性。  相似文献   
16.
闫志超  苑宏英  员建  孙力平 《四川环境》2009,28(5):75-78,90
饮用水中存在着不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这些病原微生物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本文简要介绍常规消毒技术去除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常规消毒剂仍然是现代饮用水处理工艺使用的主要消毒剂;近些年来,对常规消毒剂联合消毒的协同作用和联合消毒剂的概念提出了探讨,认为联合消毒荆是今后饮用水去除病原微生物的发展趋势;膜技术这种物理消毒技术,由于其高效性而得到广泛关注,膜消毒去除病原微生物也成为当今消毒技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pH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生的COD、磷及氨氮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苑宏英  张华星  陈银广  周琪 《环境科学》2006,27(7):1358-1361
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通过采用控制pH值的方法,在20~22℃条件下,研究了剩余污泥在不同pH条件下厌氧发酵的情况.结果表明:将剩余污泥的pH值控制为8.0~10.0,在20d的厌氧发酵时间内,溶出的COD(SCOD)要大于pH为5.0~7.0,特别是pH=10.0和pH=11.0时的SCOD值是pH=6.0时的10倍左右,并且第8d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也为碱性条件大于酸性条件;但酸性条件下溶出的磷及氨氮大于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焦炭填料生物滤床净化VOC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焦炭为填料的生物滤床降解苯乙烯废气,试验过程中对焦炭进行循环挂膜,发现焦炭对苯乙烯这样的挥发性有机物(VOC)初期以吸附作用为主,随着生物膜的长成生物降解作用逐渐占有优势,表现为对苯乙烯的去除效率稳定在35%-55%左右。  相似文献   
19.
有机废气中大多含有低浓度的苯、甲苯、苯乙烯、多环芳烃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会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治理VOCs污染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部分。生物法处理有机废气具有运行费用低、没有二次污染等优点。常用的生物处理技术主要有生物过滤池、生物滴滤池和生物洗涤塔。20世纪80年代生物法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于90年代以后也开始了生物处理VOCs废气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光(UV)对二氯乙腈(DCAN)和二溴乙腈(DBAN)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考察不同初始浓度、pH值、UV强度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CAN和DBAN的去除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DCAN和DBAN的初始浓度均为250μg/L时,其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23. 26%和98. 12%。随着pH值的升高,DCAN的去除率逐渐上升,在pH值为9. 5时达到最高值25. 20%; DBAN的去除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pH值=7. 5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6. 88%。UV强度的变化并没有对DCAN和DBAN产生明显影响,其中DCAN只有微量的提升。UV在以上实验条件下对DCAN和DBAN均有去除效果,其中对DBAN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