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30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91.
为解析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六氯丁二烯(HCBD)来源及分布特征,基于三大区域氯代烃生产水平及废水排放情况对三大区域HCBD排放来源及其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分布情况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生产副产物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成为三大区域HCBD主要来源.2018年三大区域中来自TCE和PCE生产副产物的HCBD总排放量为498.46 t,其中来自TCE生产副产物的占比为66.9%.三大区域工业及生活污水处理厂HCBD排放量分别为628.9 kg和254.6 kg.长三角地区氯代烃生产及污水处理厂HCBD排放量显著较高,分别为497.8 t和648 kg,而京津冀地区两类源排放量为0.37 t和125 kg,珠三角地区为0.29 t和110.3 kg.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自然水体中HCBD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35、0.25和0.64 μg·L-1,饮用水中HCBD平均质量浓度为0.16、0.09和0.04 μg·L-1.城市饮用水中HCBD的整体水平较低.工业土壤中HCBD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土壤,含量分别为9.3~24.6 ng·g-1和0.13~2.67 ng·g-1.与水体中HCBD污染情况相同,长三角地区土壤中HCBD污染最为严重,这与长三角地区HCBD排放量显著高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相关,亟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92.
CO_2作为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主要责任者,它的减排刻不容缓.多孔材料吸附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潜力的CO_2捕集方法之一.在众多多孔吸附剂中,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因高孔率、可调性等特点在气体捕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综述了MOFs材料用于CO_2捕集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为提高CO_2吸附容量与吸附选择性的MOFs材料的多种改性方法.简单介绍了MOFs材料的循环再生性以及在CO_2吸附过程中抗杂质气体的稳定性,并对MOFs材料作为吸附剂应用于实际气源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93.
镉胁迫对小麦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镉胁迫使植物体内活性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的功能降低,造成细胞内H2O2积累,抗坏血酸过氧化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下降,内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减少,小麦叶片的组织自动氧化速率显著提高。细胞内丙二醛的积累表明,膜脂过氧化发生和膜系统受到损伤。推测小麦镉伤害过程中,活性氧自由基代谢失衡造成的膜脂过氧化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4.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和预测在可持续地区发展和资源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典型代表,在面临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等快速发展的挑战同时,也迫切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其生态系统的演化趋势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以辽宁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基础,利用InVEST-Markov-PLUS模型对辽宁省过去-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及多情景预测等开展了模拟研究,为更好地促进生态系统服务,推动辽宁省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建议. 结果发现:①2000~2020 年,辽宁省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总体呈升高趋势,产水量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波动降低态势. ②辽宁省碳储量和土壤保持量呈现出东部山区和西部丘陵高,中部较低的趋势,产水量呈现出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 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5479.44亿元上升到5655.26亿元,总计上升了175.82亿元,且4种服务在研究时期内均有上升,文化服务变化最快. ④2030年,辽宁省碳储量和土壤保持总量除生态保护情景外均有所下降,产水量除耕地保护情景有所上升,其他3种情景下均有所下降,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除经济优先情景外均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395.
净化湖水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脱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欧盟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以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湖水的应用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总结系统的脱氮效能,考察垂直流人工湿地(包括循环净化系统和补水净化系统)对湖水净化后水质的维护效果与应用前景,检验参数的合理性,并分析相关原因. 结果表明,2种功能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均达到了设计的脱氮效果,在水力负荷为1 000~2 000 mm/d时,循环净化系统和补水净化系统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8%和37.5%,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8%和43.6%. 湖水经湿地净化后能维持较好的水质,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396.
基于遗传算法的PLS分析在QSAR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遗传算法和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应用于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中 ,进行变量选择和建立最终模型 .以较少的变量个数包含较多的变量信息 ,且变量间没有线性相关问题 ,因而得到较好的 QSAR模型 .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氯代酚和单取代苯 2种系列化合物 ,可以得到几种常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不能得到的质量较高的 QSAR模型 .  相似文献   
397.
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二维网格模式模拟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对广州地区光化学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源排放碳氢化合物的减少直接引起臭氧浓度的减少.当天然源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为零,臭氧平均浓度将减少51.0%;当人为源碳氢化合物排放量为零,臭氧平均浓度将减少34.4%.尽管模拟区内天然源碳氢化合物所占比例(45.7%)比人为源所占比例(54.3%)略小,但天然源碳氢化合物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却比人为源大.在广州地区东北部,天然源碳氢化合物对臭氧浓度起主要作用;在广州地区南部,人为源碳氢化合物对臭氧浓度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8.
根据2011—2015年环境统计数据,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厂固定资产投资、环保投资效益等相关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和运行费用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到2015年底,城镇污水处理厂共计5 39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 169万t/d,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498.7亿t/a,COD和氨氮的去除量分别达到1 136.8万t和115.8万t。通过分析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今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99.
讨论了传统的物质流分析(MFA)方法用于城市生活垃圾代谢分析的适用性及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流程,对传统的MFA框架进行了改进,构建了适合城市生活垃圾代谢分析的框架,并对新框架的3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给出了应用实例。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系统物质代谢分析框架能够清楚地描述生活垃圾进入经济系统后的具体流向和流量,为描述城市生活垃圾的代谢情况提供了定性及定量化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400.
工业类建设项目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试)运行期排放,近年来与工业类建设项目有关的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渐增多,环境管理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国家环境管理要求的日益提高,通过开展环境监理全程控制工业类建设项目的建设,可以满足管理部门和建设单位的双重需求,对实现工业类建设项目的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大量实践经验构建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业类)体系,提出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业类)的工作时段、工作定位、工作流程和工作重点等内容,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深化总结了具体的行动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