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30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以2,4-二硝基甲苯为吸附物,对吸附饱和的活性炭进行电化学再生,考察了再生时间、电流密度、体系pH、电解质NaCl质量浓度等对再生效果的影响。最佳的电化学再生工艺条件为电解质NaCl质量浓度15.0 g/L,电流密度20 mA/cm~2,体系pH为 5,再生时间2 h,在此条件下活性炭再生率可达102.57%。再生前后活性炭的微孔结构基本不变,微孔孔径分布于0.3~1.0 nm。再生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增大,石墨化程度提高,表面含氧基团含量增加,总氧含量增加,碳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432.
为探究煤矿采空区在不同孔隙率条件下对煤自燃环境的影响,基于多孔介质渗流特性的相关理论,以煤矿综采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了U型通风采空区三维模型和渗流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空区以不同的孔隙率大小和分布方式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从而得到采空区的漏风和氧气浓度的分布状态,以及氧化带的位置变化情况,进而研究不同孔隙率对采空区煤自燃环境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采空区漏风主要源于工作面下隅角处,进入采空区的漏风量大小与采空区的孔隙率有关。孔隙率越大,靠近工作面的漏风流速越大,氧气浓度越高,而深入采空区,孔隙率大小对采空区漏风影响越小,氧化带随着孔隙率的增大不断向采空区深部移入;孔隙率分布方式对采空区漏风速度的影响较大,且距离工作面越近影响越大,采空区深部则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433.
超声与碱预处理低有机质剩余污泥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有机质剩余污泥(VSS/SS为0.42)为对象,通过实验研究了超声与碱(NaOH和CaO)预处理对其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加碱和未加碱时污泥上清液中pH值、ORP(氧化还原电位)、SCOD、TP和NH3-N等随超声处理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超声处理30~120 min范围内,超声加碱处理可使污泥上清液中ORP明显下降;超声加碱处理可明显提高污泥上清液中的SCOD释放量,且加NaOH比加CaO更为明显;NaOH加超声处理可促进污泥中TP的释放,但CaO加超声处理则与此相反;无论是否加碱,超声处理对污泥上清液中NH3-N释放影响较小;超声加碱处理剩余污泥可明显改善污泥絮体,使其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434.
中国碳排放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总量不断增长.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 2000-2008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该方法较之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分解法,克服了它们的缺点,更好的消除了分解的残差项,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倒“U”型,并且其抑制作用当前有增强趋势,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增长.本文得到当前能源效率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正逐渐增强,而能源结构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依然微弱,这与以往的结果不同.为了考察各种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的长期规律性,本文首次拟合了各种影响因素的瞬时变化率特征,进一步反映出各影响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435.
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其对农业影响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台风灾害是浙汀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有3.3个台风对浙江省造成影响.以历史灾情资料和气象要索(致灾冈子)作为灾害指标,利用基于信息扩散原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模糊风险评估,并在GIS技术支持下,直观地给出了浙江省台风大风和台风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台风灾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台风大风发生的概率由沿海岛屿和沿海地区向内陆减小,台风大风高风险区位于沿海岛屿,台风暴雨的高风险区在浙东南沿海一带.台风灾害对浙江省农业影响风险值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沿海岛屿和东部沿海地区,当风险水平为30%时,舟山、台州、温州和宁波等地受灾概率大约为2-4年一遇,为全省高风险敏感区.  相似文献   
436.
以色度、浊度、悬浮物浓度、电导率及金属离子浓度为检测指标,研究进水pH、混凝剂种类与投量、沉降时间及重金属捕捉剂对陶瓷电镀废水的处理效果,探讨陶瓷电镀废水处理的适宜操作条件及工艺组合。实验表明,陶瓷电镀废水的组合处理工艺:调整废水pH为一级处理,投加PAC的混凝沉降法为二级处理,投加重金属捕捉剂为三级处理;先调节废水pH至9,投加50 mg/L的PAC,再投加20 mg/L重金属捕捉剂,此时废水的色度降至10倍,浊度降至16 NTU,悬浮物浓度降至210 mg/L去除率达到95.1%,各金属离子浓度也明显降低,处理出水的悬浮物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其他各指标均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相似文献   
437.
煤矸石还原氮化法制备Sialon材料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有原料组成、反应温度和保温时间、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N2的流量和压强以及原料的粒度等.结合实验研究,分析了部分因素对制备Sialon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438.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区域,但附近海域存在有多个潜在海啸源,海啸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本文应用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PTHA)模拟沿海地区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最大海啸波幅分布。同时构建了东南沿海地区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海啸危险性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分析结果作为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方案。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城市处于海啸高风险,如香港、澳门,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接近3 m,承灾体的暴露性属于最高水平,脆弱性水平较低。靠近台湾海峡的福建省区域部分城市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如泉州、厦门等,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超过2 m,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都属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39.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的修正和排放量计算:2000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我国城市的发展状况 ,采用城市分类的方法 ,将我国 2 6 1个地级市按照人口数量分为 5个类别。每类城市选取一个典型城市进行实地调查 ,对我国燃烧锅炉和机动车的NOx 的排放因子进行了修正 ,提出了适合我国目前排放水平的各类城市的固定源和移动源的排放因子。并依据 2 0 0 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民用炉具的燃料消耗量和机动车保有量 ,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 ,估算了 2 0 0 0年我国各地区的NOx 排放量 ,分析了分地区、分行业、分燃料类型的NOx 排放特征。 2 0 0 0年我国NOx 排放总量为 11.12Mt,其中固定源占 6 0 .8% ;移动源占 39.2 %。NOx 排放在地域、行业和燃料类型上分布均不平衡。NOx 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 ,其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燃煤为最重要的NOx 排放源 ,其排放量占燃料型NOx 排放量的 72 .3%左右。  相似文献   
440.
本研究通过对区域内特定行业进行调研,选取已开展部分原料替代的企业,通过开展VOCs采样检测,分析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水性漆替代油性漆的VOCs排放特征,并进行环境效益与健康效益分析。调研发现,在环境效益方面,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对环境存在一定的正面效益;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前控制芳香烃,替代后优先控制含氧VOC;在健康效益方面,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前后均可能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和可能致癌风险或致癌风险,因此无论替代与否企业均需加强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企业存在VOCs收集效率较低,无组织排放较大,末端治理设施处理效率较低等情况。企业在考虑源头削减控制VOCs产生的同时需加强对VOCs的收集与处理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