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安全科学   133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95篇
综合类   517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颗粒污泥接种UASB反应器处理废纸造纸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颗粒污泥接种UASB厌氧反应器处理废纸造纸废水,对其可生化性及能降解程度进行研究。通过持续近2个月的运行实验可知:在进水CODCr质量浓度为2000—3000mg,L的情况下,COD容积负荷最高可达到20kg/(m3·d)左右,水力停留时间可缩短至4h,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稳定保持在80%-90%的范围内,并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22.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二甲胺在ZGSPC106型细颗粒树脂上的吸附行为,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对吸附过程进行了分析,并用红外光谱的方法探讨了树脂吸附二甲胺的机理.结果表明,Langmuir等温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吸附平衡数据,热力学参数表明该吸附可自发进行,且为熵增加的吸热过程,293K温度下树脂的静态饱和吸附容量为138.89mg/g(干树脂);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扩散是树脂吸附二甲胺速率的主要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123.
通过对四丰山水库2006至2010年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状况,指出水质富营养化的危害,并提出避免水质恶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4.
混合二元酸中戊二酸的分离提纯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溶剂溶解和气泡结晶的方法从混合二元酸中分离、提纯戊二酸。考察了溶解温度、溶剂用量和结晶过程对戊二酸纯度和收率的影响 ,并确定了分离与提纯的最佳工艺条件。分离过程 :溶解温度 5 5℃、溶剂与二元酸用量比 30mL∶10g ;提纯过程 :结晶气速 5× 10 -6~ 8× 10 -6m3 /s、降温速率 1/ 3℃ /min、降温终点 2 0℃、结晶保温时间 2 0min、升温速率 1/ 2℃ /min、发汗终温 6 5℃、发汗保留时间 1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分离、提纯得到的戊二酸纯度为 99 36 % ,戊二酸的回收率为 70 16 %。  相似文献   
125.
水解—好氧生物膜法处理含硫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解--好氧生物膜法处理炼油过程中产生的含硫放心水,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其COD、氨氮、酚和硫化物分别为236mg/L、74.33mg/L、0.86mg/L和1.22mg/l,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88.6%,38.4%、99.7%和94.1%,出水质达到国家三级排放标准。同时,由于把沉淀池污泥回流到水解池进行消化,所以无剩余污泥排放。  相似文献   
126.
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issimilatory nitrate reduction to ammonium,DNRA)过程,是将易损失的NO3--N转化为NH4+-N,而被植物或微生物重新吸收利用,从而有助于湿地沉积物的氮保留.本研究选取石臼漾人工湿地冬、夏两季沟壕中心、边缘表层沉积物,采用高通量测序等分析方法,研究了DNRA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沟壕中心DNRA细菌丰度高于沟壕边缘,分别为(2.26±1.19)×109和(1.22±1.46)×109 copies·g-1.在时间尺度上,冬夏两季样品中DNRA细菌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表明,沟壕中心沉积物的DNRA群落丰富度高于沟壕边缘.所有样品中占比最高的DNRA属为Caldilinea(69.75%±3.64%)、Anaeromyxobacter(66.41%±1.19%).Caldilinea属在夏季样品的占比(39.78%±5.15%)高于冬季样品(29.98%±0.57%),而Anaeromyxobacter属在沟壕中心的占比(35.14%±0.83%)高于沟壕边缘(31.28%±0.76%),且小沟(34.33%±1.40%)高于大沟(32.08%±1.33%).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DNRA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时间异质性.DNRA细菌丰度与有机质(TOM)、碳氮比(C/N)和含水率(MC)显著相关.本研究揭示了人工湿地沉积物中DNRA细菌的丰度、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7.
铜绿假单胞菌对铜和铅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Cu和Pb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该菌株对Cu~(2+)的吸附率低于Pb~(2+).对于单一重金属体系,吸附率均随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平稳变化,2 h达到稳定.吸附率随投菌量的增加先迅速增加,之后趋于平稳.对于Cu~(2+),投菌量为1 g·L~(-1)时吸附率达到稳定,而Pb~(2+)的吸附效果达到平稳时的投菌量为0.5 g·L~(-1).单位质量菌体对Cu~(2+)、Pb~(2+)的吸附量随投菌量的增加而下降.pH为3时,菌体的吸附效果较差,当pH为5~8时,2种重金属的吸附效果较高.对于活菌,Pb~(2+)对菌体吸附Cu~(2+)有抑制作用,而Cu~(2+)对菌体吸附Pb~(2+)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对于失活菌,P.aeruginosa吸附Pb~(2+)和Cu~(2+)的效果均随共存重金属浓度的增大而降低,但Cu~(2+)对Pb~(2+)的影响比Pb~(2+)对Cu~(2+)的影响更显著.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吸附后的菌体较吸附前聚集性更好.总体而言,P.aeruginosa能对水体中共存的Cu~(2+)和Pb~(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28.
硝基芳香化合物是环境中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之一 ,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 ,利用生物技术对这类有机物进行降解是行之有效的新途径。针对几种单环硝基芳香化合物好氧降解的微生物、降解途径以及降解过程中的主要酶、降解性质粒、基因定位等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9.
市政污泥热解过程中重金属迁移特性及环境效应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姜媛媛  王彦  段文焱  左宁  陈芳媛 《环境科学》2021,42(6):2966-2974
以昆明某市政污泥为原料,研究生物炭制备过程中重金属Fe、Zn、Mn和Ni的迁移特性,并基于其潜在环境风险确定污泥基生物炭制备的最佳热解温度.本实验选择总量较高的4种重金属Fe、Zn、Mn和Ni,采用BCR提取法测定不同热解温度下4种重金属的形态和含量变化,得到各金属的形态分布变化规律和迁移路径,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PERI)和风险评估代码(RAC)对污泥基生物炭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表明,4种金属的易挥发程度排序为Zn > Mn > Fe > Ni,4种金属形态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迁移路径具有共通性.在低温热解阶段,不稳定形态向稳定形态转化;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氧化态和残渣态逐步分解破碎,部分逸散到大气中,部分形成可还原态.在环境风险评估方面,高温条件(>500℃)下制备的生物炭环境风险较低,500℃制备的生物炭经济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0.
TRMM降水数据在东北地区的精度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东北地区2000-2007 年的APHRODITE降水数据,基于GWR方法对TRMM降水数据进行修正,分析新的TRMM降水数据精度,并基于修正的TRMM降水数据对东北地区降水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APHRODITE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更高、均方根误差RMSE更小,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②修正后的TRMM降水数据相关系数R有所提高,且RMSE值均有降低.整体来看,TRMM降水数据的降水量数值偏大于观测值;③修正TRMM降水数据在5-10 月的误差相对较小,整体来看,在大部分区域的误差在0~30%之间;④东北地区降水分布极不均匀,整体呈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11 月到翌年3 月的降水稀少,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其中7月降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