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294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501.
本文将能量审核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一部分,以物质的焓为基础,将物质的焓看成是随物质移动的能量对审核重点展开能量衡算。以物质流为纲,追踪系统或企业的能量流。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分别按能量损失的不同形式计算能损率,或计算整个审核重点或其中一操作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能损量、能损率。在清洁生产审核的同时进行能量审核,可使审核内容更加全面细致,清洁生产方案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502.
面向防灾减灾能力、孕灾环境孕险性实际条件下区域旱灾风险定量评估与区划等自然灾害风险防灾减灾关键问题,应用计算思维、系统科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途径,从风险传导角度探讨了区域旱灾风险物理成因机制,阐述了面向致灾机理的区域旱灾五要素系统结构、基于链式传导的旱灾风险六要素系统结构,探讨了区域旱灾实际风险的概念、由旱灾脆弱性连接干旱与损失变量间关系的因旱致灾机理、连接干旱危险性关系与损失风险关系的旱灾风险传导机理、定量评估方法及其主要应用模式,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3.
掌握详细的边坡岩土体参数信息是进行边坡加固与风险评估的重要前提。目前大多采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基于现场或室内试验数据进行不确定性参数统计信息及边坡可靠度更新。然而,该方法存在计算量大、计算结果不易收敛和难以解决高维边坡不确定性参数统计特征及可靠度更新等问题。本文基于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边坡位移代理模型优化计算过程,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子集模拟的贝叶斯更新方法,进而基于边坡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参数统计特征及可靠度更新。最后,将提出方法应用到长春西客站深基坑边坡工程。 结果表明:提出方法能够融合有限的场地信息有效地更新边坡岩土体参数统计特征,推断其后验概率密度函数,进而更新边坡失效概率。利用更新的土体参数计算的边坡位移与实测数据吻合,验证了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另外融合监测数据进行贝叶斯更新之后,虽然土体参数的不确定性明显降低,但是边坡失效概率受外界气温、 监测点位置及数据量值的影响会增大。  相似文献   
504.
南水北调东线湖群水体营养状态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是我国湖泊保护面临的紧迫问题,开展湖泊营养状态评价及其限制因子研究,对于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蓄湖群-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4月非调水期和10月调水期对调蓄湖群109个样点开展了系统监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调蓄湖群营养状态进行了评价,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湖群富营养化特征及其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同一水期内调蓄湖泊间水质指标不尽相同,各调蓄湖泊非调水期水质优于调水期,影响水质达标的主要因子为总氮和总磷。调蓄湖群调水期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非调水期均处于中营养状态,非调水期优于调水期。透明度和叶绿素a是决定调蓄湖群富营养化水平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505.
磷酸铵镁(MAP)沉淀法是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絮凝强化MAP沉淀法,以期提高垃圾渗滤液处理的脱氮效果。考察了不同絮凝剂种类、投加方式及投加量对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行MAP沉淀前投加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为40mg/L时,总有机碳(TOC)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55%和86.94%。同时,为了探究PAC对MAP沉淀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强化作用,对不同处理前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了三维荧光分析,发现MAP沉淀处理对垃圾渗滤液的类腐殖酸物质去除效果更好。通过实验发现,随着腐殖酸浓度逐渐增加,MAP沉淀法氨氮去除率会逐步降低。当腐殖酸投加量为1.0g/L时,氨氮去除率为20.44%,Mg~(2+)升高到262.32mg/L。通过傅立叶红外分析,发现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官能团种类繁多,而经絮凝(投加PAC)强化MAP沉淀法处理后含羧基、苯环=CH和芳环=CH官能团的有机物减少。因此,垃圾渗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影响了MAP沉淀法的处理效果,而絮凝可以通过降低渗滤液中类腐殖酸物质浓度而提高MAP沉淀法处理氨氮的效果。  相似文献   
506.
为了探究Ag/AgCl光催化薄膜在连续流状态下对有机污染物的光催化性能,采用连续沉积方法制备了Ag/AgCl改性碳纳米管(CNTs)薄膜,以亚甲基蓝为目标污染物,利用光化学过滤器对亚甲基蓝的光催化脱色效果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900μW·cm-2光强下,Ag/AgCl-CNTs复合薄膜在连续流光催化体系中对10 mg·L-1的亚甲基蓝去除率可达90%,比传统序批式反应体系高出70%以上,说明连续流体系的对流传质效果明显优于序批式体系的扩散传质效果。同时,Ag/AgCl的沉积显著改善了CNTs薄膜的光催化脱色性能。在最佳实验条件下,Ag/AgCl改性后,复合薄膜的光催化脱色效果比CNTs薄膜提高了40%。Ag/AgCl-CNTs多功能复合薄膜体系具有光催化降解和膜分离以及减缓膜污染等多重特性。  相似文献   
507.
选取小球衣藻(Chlamydomonas microsphaera)、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等4种微藻,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水体中的Cd~(2+)进行吸附,并对吸附Cd~(2+)的微藻分别采用去离子水、0.2 mol·L~(-1)Ca Cl2与研磨处理,测定Cd~(2+)的解脱量,研究活体微藻对重金属离子的富集特征与机理。结果表明:4种活体微藻均对水体中Cd~(2+)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Cd~(2+)初始浓度为10 mg·L~(-1)、溶液pH为7.0的实验条件下,小球衣藻富集量可达76.34 mg·g~(-1),铜绿微囊藻、钝顶螺旋藻和四尾栅藻富集量分别为24.78、15.28和9.85 mg·g-1,说明微藻是良好的重金属吸附剂;4种活体微藻对Cd~(2+)的富集特征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反映出活体微藻对Cd~(2+)的富集主要是一种化学行为;活体微藻对Cd~(2+)的富集主要是离子交换形式的化学吸附,富集比例均在60%以上,其中小球衣藻最高,达86.51%。除化学吸附外,还包括物理吸附与生物吸收,生物吸收所占富集比例为6.75%~18.96%,而物理吸附量最少,为3.02%~14.63%。  相似文献   
508.
跨海大桥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事业飞速发展,桥梁建设的地域逐步向近海拓展,海上特大型桥梁工程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海上大桥施工工程量大,涉及施工建设单位多,海上施工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多变、点多线长、人员分散、设备较多、交通不便和人员活动范围有限等诸多不利因素。笔者以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项目为背景,介绍了工程项目在海上施工时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9.
以在沪深证券交易所挂牌的旅游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与主营业收入的比例计量股权代理成本,以及采用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国家持股比例、法人持股比例和公众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股权结构的主要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得知,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股权代理成本与股权集中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股权制衡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则不显著.因此,可通过对这两者的适当调整来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降低股权代理成本,提高旅游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510.
基于利益相关方分析法的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法,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遵循随机性原则和利益相关性原则,确定参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简称规划环评)的公众范围,着重分析规划环评中相关方利益诉求.以某电石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环评为例,通过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分析利益相关方的共同点、关心点和矛盾点,并围绕各利益中心结合法律、法规设置了不同类型的问卷调查表,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提出规划调整建议,解决了规划环评中利益相关方面临的问题.研究表明,利益相关方分析能够反映规划的环境不合理性,有助于规划的调整与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