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11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27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元阳哈尼梯田农民种子系统和农业文化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干扰导致的景观结构变化促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途径从传统的、以物种为中心的自然保护途径向强调生态系统保护的景观优化管理途径转换,景观要素的形状、组成、变化和稳定性对景观中的物种及其功能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本文从景观尺度来研究梯田农业文化景观中的传统物种及传统农耕活动的利用与保护,分析梯田农民种子系统和梯田农业景观格局特征的关系,探讨元阳县哈尼梯田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优化管理途径和种质资源创新管理途径,对梯田景观生态和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结果表明,(1)2007-2016年,哈尼梯田林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减少,而旱田和居民点趋于增加,水田呈先减后增再稳定态势,梯田景观细碎化程度总体呈升高趋势。(2)传统稻种30年来流失近一半,稻种多样性整体呈下降态势;近年来农户轮换种植传统品种有50个,仍有46%农户种植传统品种,农户通过种间流动、交换、轮换,从时间和空间上维持了稻种多样性和内部遗传异质多样性,多样性稻种的种植促使梯田景观得以稳定留存。(3)梯田林地(0.319)、旱田(0.153)与稻种丰富度呈正相关,水田(-0.367)、居民点(-0.15)与稻种丰富度呈负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水田面积越多,传统稻种种植有减少趋势,而林地越多,种植的传统稻种越多;旱田面积显著影响稻种病虫害的发生,旱田越多,稻瘟病情越高,而居民点越多,病情指数越少;随海拔升高,传统稻种的种植呈上升趋势,而水田呈下降趋势;梯田水稻生态系统通过小斑块控制病虫害发生,维持稻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52.
磷影响下砷的根际效应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水稻的生物量及含砷量、根际 p H值、根际有效砷的变化来研究磷影响下砷的根际效应及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酸性紫色土中 ,无论单加砷还是磷、砷共存的处理 ,基本上 ,根际砷均高于非根际 ,砷在根际呈富集状态 ;但与单加砷相比 ,磷、砷共存的处理 ,根际 p H值下降 ,有效砷减少 ,水稻吸收砷量减少 ,生物量增加 ,水稻受砷毒害减轻 ,特别 P/As≥ 4时 ,磷减轻砷毒害的程度大于 P/As≤ 2时。因此 ,施加磷可减轻砷污染酸性紫色土上水稻砷毒害。选择最佳 P/As可使磷最大限度地减轻作物受砷的毒害。  相似文献   
53.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不同剂量羰基镍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程度。采用SD大鼠,以135 mg·m~(-3)和250 mg·m~(-3)羰基镍为染毒组,250 mg·m~(-3)氯气为阳性对照组,静态方式染毒30 min。未染毒组为正常对照组,大鼠染毒后1、2、3和7 d分别采集样本。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每组大鼠骨髓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2个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鼠骨髓细胞DNA损伤程度随着羰基镍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个时间点各剂量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随时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损伤程度在3 d时达到最大,而后缓慢下降。羰基镍急性中毒对大鼠骨髓细胞DNA有一定的损伤,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损伤程度有一定的时间效应规律。  相似文献   
54.
从城市绿化的角度,探讨通过植物带给城市适意和宁静的生存氛围,以期引起全社会共同关注城市绿化问题.  相似文献   
55.
内电解-厌氧-好氧工艺处理高浓度糠醛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内电解厌氧好氧工艺处理糠醛生产废水的工程应用。运行结果表明,糠醛废水经处理后,COD的总去除率达到96%以上,出水pH6~9,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8978- 1996)中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6.
基于GIS的宁夏晚霜冻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冻是宁夏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其风险评估及区划,可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有效依据。以宁夏23个气象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础资料,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方法,利用ARCGIS绘图软件对宁夏晚霜冻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完成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宁夏晚霜冻的孕灾环境敏感性复杂,北部灌区敏感性低于山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普遍偏高;承灾体脆弱性北部灌区大部偏高,南部次之,中部最低;防灾减灾能力北部灌区最高,中南部山区偏低;晚霜冻灾害风险大的区域集中在北部灌区的永宁、吴忠及南部的彭阳等地,风险小的区域集中在灌区北部和中部大部。  相似文献   
57.
1961—2010年宁夏无霜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10年宁夏全区20个气象站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无霜期。采用基础统计方法和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宁夏全区及不同区域的无霜期基本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宁夏无霜期的空间差异明显,多年平均无霜期最长达166 d(吴忠站),最短仅有117 d(隆德站),空间差异最大为49 d;从时间上分析,1972年全区平均无霜期最短,只有121 d,2000年和2001年最长,达167 d,年际间最大相差46 d;在3个区域中,多年平均无霜期以及80%和90%保证率的界限值均是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近50年来,全区平均无霜期以4.7d/10 a的速率延长,3个区域的无霜期均呈延长趋势,其中南部山区的延长速率最快,达5.8 d/10 a;全区的无霜期在1982年发生突变,其中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突变年与全区一致,南部山区的突变年提前了2年;从年代际看,20世纪70年代的平均无霜期最短,21世纪初的最长,两个年代相差20 d。宁夏无霜期呈现明显延长趋势,这与1961年以来宁夏平均气温明显升高的趋势保持一致,春、秋季的平均气温均在升高使得终霜日提前、初霜日推迟是无霜期延长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无霜期延长对宁夏的农业生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58.
鲁华  杨晓煜  杨晓鸣 《安全》2012,33(8):33-35
企业安全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取决于员工的安全素质,员工的安全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员工的安全意识的强弱和安全理念的形成,而员工安全意识的好坏和安全理念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企业的安全培训.企业的安全培训可促使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以满足岗位工作需要.根据海因里希法则,96%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安全培训要素的实施正是着眼于此,通过强化、有效的培训,将安全理念扎根在每个员工的心底,转变员工安全意识,培养员工良好的安全习惯;最终在企业中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引导全体员工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59.
沙尘天气对兰州市PM10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王芳  陈强  张文煜  郭勇涛  赵连彪 《环境科学》2014,35(7):2477-2482
利用在线监测仪器MARGA在兰州大学盘旋路校区对兰州市大气PM10中水溶性离子进行监测,监测期间(2011-04-01~2011-06-30)有15 d出现沙尘天气.兰州市PM10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物种为Ca2+、SO2-4和NO-3.扬沙天气期间NO-3和NH+4的浓度比非沙尘期间低,说明沙尘天气对当地人为源所排放污染物具有清除作用.沙尘天气期间,作为土壤污染源标识物的Mg2+、Na+和Ca2+离子都有明显增加,Na+和Mg2+相关系数为0.520,Na+和Ca2+相关系数为0.659,Mg2+和Ca2+相关系数为0.671,而非沙尘天气期间三者的相关系数并不高,Na+和Mg2+相关系数为0.065,Na+和Ca2+相关系数为0.131,Mg2+和Ca2+相关系数为0.163,说明沙尘天气期间三者之间具有相同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土壤风沙尘,而非沙尘天气期间三者来源不同.Cl-的浓度在扬沙天气明显高于浮尘和非沙尘天气期间,说明外来的土壤风沙尘是Cl-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60.
天津夏季低层大气O3和NO2浓度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2007年8月8-24日天津255 m气象铁塔上连续17 d的ψ(O3)和ψ(NO2)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ψ(O3)和ψ(NO2)(以小时平均值计)的日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津市近地层ψ(O3)分布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垂直分布特征,昼夜差异显著;一般情况下,ψ(O3)日均值在220 m高度处最大,120 m处次之,40 m处最小;ψ(O3)与温度和风速呈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ψ(NO2)日变化多为双峰型,白天较低;ψ(NO2)垂直差异较小,夜间稳定层使NO2产生局地积累,低层大于高层;ψ(NO2)与温度和风速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的关系比较复杂,白天呈正相关,夜间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