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60篇
安全科学   9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273篇
基础理论   73篇
污染及防治   43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91.
吸穿现象的发生将降低隧道集中排烟效率。排烟口间距是影响烟气层吸穿的重要因素。以长22 m的1∶20缩尺寸集中排烟隧道模型为数值模拟研究对象。采用对称方式开启6个排烟口进行双向均衡排烟模式。比较了排烟口间距分别为3 m和2 m时的烟气蔓延范围、烟气层温度和厚度,分析了烟气层厚度、温度与排烟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烟速率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烟气层吸穿;排烟口间距越大,导致排烟口开始发生吸穿的排烟速率越小;同一排烟速率下,排烟口之间的间距越大,越远离火源的排烟口越容易发生吸穿。因此,为避免吸穿现象的发生,需选取合适的排烟速率及排烟口间距。  相似文献   
592.
在连续光照强度3 500 lux、室温条件下,以混合藻(蛋白核小球藻、水华鱼腥藻和鞘藻)为实验藻种,研究了其在3种载体(软性载体、半软性载体、弹性载体)上所形成的藻类膜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藻类膜表面呈四通八达的网状结构,其厚度约为100μm;在连续6 d的水质监测中,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NH3-N、TP和COD去除率分别为82.88%、83.42%、94.44%;半软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3-N、TP、COD去除率分别为74.45%、71.85%、83.33%;立体弹性载体形成的藻类膜对污水中NH3-N、TP、COD去除率分别为79.83%、70.06%和88.89%。  相似文献   
593.
于2010年1月在茅尾海采集了7个沉积物样品,分析了不同深度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及w(As)、w(Cd)、w(Cu)、w(Fe)、w(Hg)、w(Mn)、w(Ni)、w(Pb)和w(Zn),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潜在生态风险分析. 结果表明:这些元素的质量分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总体上呈湾内大于湾外,其中w(Cd)和w(Hg)平均值分别为1.1、0.3mg/kg,污染最为严重并有加重的趋势;Cd污染可能与周边农田磷肥使用及磷矿开采有关,而Hg污染可能主要是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所致. 重金属(除As外)质量分数与w(OM)、w(Fe)和w(TN)密切相关,其中w(Cd)与w(TP)密切相关,说明生物和化学过程都显著影响这些元素的空间分布. w(Cu)、w(Hg)、w(Ni)、w(Pb)和w(Z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这几种重金属可能具有同源性;而沉积物中w(Cd)与w(Zn)、w(Pb)、w(Ni)和w(Cu)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暗示Cd的来源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其他元素不同. 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依次为Cd>Hg>Pb>Zn>Cu>As,其中Cd与Hg属于中等生态危害;靠近茅岭江汇入区的采样点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较高,属于中等生态危害,其余采样点的综合污染也已接近中等生态危害水平.   相似文献   
594.
工伤康复是我国"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工作与工伤康复在概念上、价值观上和作用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对于工伤康复制度的完善和提升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需要从工伤康复机构建设、环境生态系统、行为科学角度、职业能力建设、社会宏观层面等多通道、多层次介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工伤康复的途径及方法,以利于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及工伤康复体系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95.
生态工程中群落模型植物灭螺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夹竹桃、枫杨和羊蹄灭螺活性较强的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物对钉螺酯酶同工酶(EST)、糖原(Gn)和总蛋白(TPr)的生理生化影响。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EST是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解毒酶系统,且是钉螺对外界刺激反应最强烈的同工酶之一,EST在整个提取物作用阶段变化明显,可作为钉螺中毒的病理指标。提取物能够显著地降低钉螺体内的糖原含量,在整体情况下,影响糖代谢的因素错综复杂,进行机制分析较为困难,可能是提取物对钉螺肝脏、消化道或酶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取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钉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但减少量不及糖原的减少那样显著,这表明灭螺药物对钉螺的致死作用可能更多地与使钉螺组织细胞中的能量代谢异常有关,但其生化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实验从微观领域探究其对钉螺的杀伤机理,为最终构建人工灭螺植物群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6.
基于GIS的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需要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区研究。论文以陕西省为例,应用ArcGIS 9.2空间数据分析工具,综合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年降雨量、土壤侵蚀、人口密度等指标,划分出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适宜区域,并分析了陕西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情况。结果表明,陕西省水土保持自然生态修复区面积为23 911 km2,秦岭大巴山区适宜自然生态修复的面积最大,研究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一步实施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97.
风蚀对窟野河流域产沙贡献的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蚀在黄土高原风水蚀复合区的侵蚀产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利用窟野河流域神木水文站水沙资料及有关气象资料,分析了风蚀对窟野河神木水文站以上流域产沙贡献的时间尺度特征。结果表明,风力的侵蚀搬运对窟野河流域产沙起着重要的作用。月时间尺度上,风沙入河量存在"存储-释放"的过程;风蚀产沙贡献在3月和11-12月出现高峰值,4-9月风蚀贡献率逐渐降低;冬春季节淤积的泥沙,在夏季逐渐被冲走,到了9月,把淤积的泥沙最大限度冲走而开始新的淤积过程;月时间尺度上风蚀贡献率与风蚀气候因子分布趋势一致;7、8两月的风沙贡献量占年风蚀贡献总量的80.5%,风沙贡献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约7.75×106 t。季尺度上,夏季风蚀贡献率最低,仅7.8%。秋、冬季逐渐升高,春季达到最高,风蚀贡献率为28.6%。年尺度上,风力作用对神木水文站以上流域的产沙贡献为17.2%,风蚀贡献量为12.7×106 t/a。  相似文献   
598.
鹿角杜鹃展叶期叶片发育与虫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片虫食主要发生在展叶期间,虽然展叶期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却可能是了解植食性昆虫和植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关键.为了解展叶期叶片属性的变化及其与虫食的关系,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测定福建梅花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鹿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幼树展叶期间叶片属性(叶片氮、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含水量、单宁含量、硬度)和叶片虫食率的日变化动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叶片在爆芽27 d后完成展叶,平均展叶率14.06%,(2)可溶性糖、叶绿素和叶片硬度随叶片的展开上升缓慢,在展叶完成几天内后迅速上升;N含量、含水量和单宁含量在展叶期间含量较高,叶片展开后迅速下降.(3)虫食率随着叶片的发育逐渐上升,在第9天达到峰值(0.55%),并在接近展叶完成时迅速下降.(4)叶片虫食率同N含量、含水量、单宁含量正相关,而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硬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599.
蔡韶华 《中国安防》2012,(10):86-88
2010年12月,由公安部提出,公安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制定的国家标准GB/T25724—2010《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以下简称:SVAC),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日期为2011年5月1日。本文就SVAC标准及其技术优势做出阐述,并对其在监控领域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00.
川西北高寒草地生态地位突出但沙化严重,为了解其在沙化治理恢复中的碳通量变化机制,于2016年草地生长季节(7-9月)在红原县沙化草地治理恢复区分别选择恢复初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未恢复治理4类沙化草地,利用仪器LI-8100测定CO2通量,并分析影响碳通量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治理恢复程度的加深,沙化草地碳汇功能逐渐增强,恢复初期、中期、后期样地在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分别为-1.61、-3.55、-4.38μmol m-2s-1,恢复初期到中期碳通量变化最为剧烈,提高了约120.50%.恢复治理也使沙化草地生态系统呼吸(ER)和土壤呼吸(SR)加强(P0.05).7月中下旬,各恢复梯度样地NEE、ER和SR分别达到峰值,之后随生长季延长,各指标均接近零.生长季7-9月期间,对照样地碳通量日动态变化平缓,均表现为全天排放;在各恢复治理阶段沙化草地中,碳通量日动态均呈单峰型格局,且随着沙化恢复的进程,日动态峰值绝对值显著升高(P0.05),表现出更强的碳汇能力.回归分析表明,碳通量与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土壤0-5 cm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0-5 cm土壤温度相关性较弱,表明在川西北高寒沙化恢复草地生长旺季,与0-5 cm土壤温度相比,0-5 cm土壤含水量对碳通量的影响更大.综上所述,沙化治理显著提高了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生长季的固碳能力,且在恢复中期,受植被恢复和表层土壤(0-5 cm)含水量状况改善的影响,固碳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