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51.
石油污染对场地中细菌群落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石油污染场地细菌群落的组成与分布差异性较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石油污染过程如何驱动场地中细菌群落变化仍然不明确,石油污染场地的细菌群落组装过程仍待研究.为了探明石油污染场地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污染物之间的关系,以甘肃省某石化场地为研究区域,调查了油泥、石油污染土壤、未污染土壤及受污染含水层中沉积物的石油浓度、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群落组装过程.结果表明:在好氧环境下,高石油浓度的油泥环境可以选择出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基因型(alkB基因和nah基因),油泥环境中好氧降解基因拷贝数高达107 copies/g;而在含水层沉积物等厌氧环境下,好氧降解石油的基因拷贝数仅为106 copies/g,ass和bamA等厌氧降解基因也没有在厌氧环境中得到高效表达.石油污染土壤后,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降低,且与石油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未污染土壤相比,油泥和受污染沉积物中细菌群落α-多样性降低了50%左右,而石油污染土壤中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降低了大约33%.在油泥、石油污染土壤和未污染土壤等地表环境中,群落组装主要受多样化和漂变等随机性过程主导,而与污染程度无关.在受污染含水层沉积物等厌氧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组装主要受环境选择、种间竞争等确定性过程主导.研究显示,石油污染场地中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主要受石油浓度驱动,但是其对环境的反馈,例如降解基因的选择、群落组装过程等则需要较高的石油浓度才有所显示.   相似文献   
52.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该地区保持着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速度快速发展,对全国经济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21世纪将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产业国际转移的时机,该地区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地区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水平日益提高,外商来此投资的热潮不减,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多;但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高,能源缺乏,交通紧张,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也日益显著,影响着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从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3.
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原则与体系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阐述了我国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背景,分析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以生态系统科学为基础,明确了开展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在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下。定义系统、系统边界、系统等级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尺度。对生态功能区划与自然区划、农业区划以及生态地域划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分析,指出从单一要素的各种自然区划,到以整体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寻求自然资源保护与人类对资源的永续利用之间的平衡的认识进步。在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上,提出了我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的框架。论述了流域在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性。认为以大流域为基本区划单元的划分是构建我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基本方式.“生态热点”地区规划是必要的、灵活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4.
Fe2+活化过硫酸钠降解1,2-二氯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a2S2O8为氧化剂,柠檬酸螯合Fe2+为活化剂,对水中1,2-二氯苯进行处理。首先研究了Na2S2O8浓度、FeSO4浓度、柠檬酸浓度及初始pH值等因素对1,2-二氯苯降解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发现在Na2S2O8浓度14.28 mmol/L、FeSO4浓度7.14 mmol/L、柠檬酸浓度3.57 mmol/L、初始pH值3.0的条件,1,2-二氯苯降解率达到最大(99.28%)。进一步研究表明,柠檬酸螯合FeSO4活化Na2S2O8降解1,2-二氯苯的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为快速反应,第2阶段反应速度较慢并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55.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耦合关系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太湖流域水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太湖流域水环境不断恶化,具有表征意义的太湖水体的TP、TN、COD浓度不断上升。将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因素归纳为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化、土地利用等四个方面,将其与太湖流域水环境耦合、得出探讨性结论:太湖流域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大致经历了干预、干预-弱制约、干预-制久、干预-强制约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人类活动特征。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经历了几十年,而水环境修复则需要人类更长时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6.
氟化工废水具有毒性强、有机负荷高、可生化性差及水质成分复杂等特征,采用功能微生物技术降解氟化工混合废水是当前水处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某氟化工企业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活性污泥S1、二期工程活性污泥S2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S3为对象,研究3种污泥对氟化工混合废水的耐毒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通过Strathtox活性污泥呼吸仪测得污泥S1、S2、S3在葡萄糖模拟废水中的最佳呼吸速率分别为(174.00±1.14)、(189.20±1.11)、(134.50±2.30)mg·L~(-1)·h~(-1),表明3种污泥具有初始活性;在氟化工原始废水中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仅为(5.60±0.70)、(8.87±0.97)、(5.83±0.25)mg·L~(-1)·h~(-1),说明氟化工原始废水存在抑制微生物正常代谢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固相萃取获得的氟化工有机混合废水实验表明,3种污泥最佳呼吸速率分别为(53.02±0.79)、(68.60±0.96)、(38.10±1.06)mg·L~(-1)·h~(-1),与原始废水中的呼吸状况相比,3类污泥的呼吸作用有显著增强,表明3种活性污泥对氟化工有机混合废水有较强的适应性.应用PCR-DGGE技术对3种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表明,3种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较为明显,其中,污泥S1的香浓布朗指数达到1.69.通过进一步的切胶克隆测序,成功鉴定出Kineococcus gynurae等6种能够适应氟化工有机混合废水的优势菌种.验证实验证实,污泥S2对初始总有机碳浓度为250 mg·L~(-1)的氟化工有机废水降解率达到70%,表明氟化工原始废水经过脱盐和消除重金属处理后,其可生化性显著增强.上述研究结果为氟化工混合废水高效处理工艺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7.
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长江干流地区生态环境特征、问题及其生态功能将其划分成5个生态区段,分别指出各自存在的重大生态安全问题,并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新颖的管理模式是确保长江生态安全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58.
长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的特殊生态功能区 ,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其生态环境的好坏 ,不仅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会影响整个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简要介绍了长江源区的基本概况 ,分析了源区目前存在冰川退缩、冻土退化、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 ,自然原因占主导地位 ,而人为因素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赞成在长江源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提出了建设长江源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思想 ,认为保护区应重点保护水源地、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生态系统。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建议将保护区划分成 5个核心区 ,3个缓冲区和 2个实验区。核心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 ,生态系统的代表性最强 ,水源涵养作用最大 ,生态系统受人类干扰和破坏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59.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长江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研究平台及切入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的研究 ,应该针对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尤其是水质酸化和污染、洪涝灾害威胁加剧等水环境问题 ,提出科学的解释 ,为流域水环境修复提供基础理论。回顾和总结了 5 0多年来前人在长江流域水环境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这些成果为今后进一步开展研究构筑了良好的基础平台。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的研究应出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围绕长江干流水质保护和中游地区防洪两个重中之重 ,强化对水环境演变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摸清流域水、泥沙与污染物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对水环境恶化的机制 ,建立流域水文、泥沙与水质之间非线性、复杂巨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系统模拟。还提出了长江流域水环境研究的 7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