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80篇
安全科学   355篇
废物处理   28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554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100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正>“宁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万一!”登陆前后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5级,多个县(市、区)最大平均风速和瞬时极大风速均打破历史纪录;泉州累计过程平均降雨量186.5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南安东田,达到530毫米,另有14个乡镇超400毫米,89个乡镇超200毫米;南安遭遇有记录以来影响最大的台风,最大1小时、3小时、12小时、24小时降雨量均打破由“莫兰蒂”保持的历史极值;南安市、洛江区、晋江市、鲤城区多个片区内涝告急!晋江市、洛阳区江沿途多处发生超警超保洪水!多座水库出现溢洪!台风“杜苏芮”——这是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正面袭击泉州市的最强台风。  相似文献   
992.
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时序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工程的建设在带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也对库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选取库区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5年近30年共5个时间序列(1977、1988、1995、2000、2005年)的Landsat TM或MSS 影像,对整个三峡库区的土地利用时序变化进行了动态遥感监测,并根据已有的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各时段的变化监测结果,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获取其它各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特征指数,从不同侧面研究与分析了三峡库区近30年来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特征,以期对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深入揭示分散染料的混凝去除机理,选择AlCl_3、FeCl_3、CaCl_2作为混凝剂,分散红玉S-2GFL、分散黄棕S-2RFL、分散蓝BBLS作为去除对象,在不投加其他任何颗粒物的条件下,通过测定染料粒径、Zeta电位和改变混凝剂投加顺序等方式,探究了分散染料与混凝剂的直接反应机理。结果表明:3种混凝剂均可使染料颗粒表面电位接近0 mV,此时AlCl_3和FeCl_3对染料的去除率超过60%,但CaCl_2对染料去除率仅为15%左右,说明此体系下电中和不是染料被直接混凝沉淀去除的单一主导内因;投加3种混凝剂后染料粒径均明显增大,说明混凝剂水解产物与分散染料结合是导致染料被去除的重要前提之一;通过改变混凝剂投加顺序发现,对于同种染料,先投加混凝剂的去除率远低于后投加混凝剂的去除率,说明混凝剂水解终产物的物理吸附不应是染料与混凝剂结合的主因;沉淀物的傅里叶红外图谱显示,在580 cm~(-1)和475 cm~(-1)处分别检测到Al—O和Fe—O的特征峰,且XRD结果进一步显示AlCl_3、FeCl_3与染料结合形成了新的共聚物,这表明选用的无机混凝剂去除这3种分散染料的主导机理应是特定的化学结合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对丰富混凝去除相关染料的作用机理和开发相关复合药剂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以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良好吸附性能的膨润土作为载体,制备了膨润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以及比表面积等手段表征膨润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特性。研究了膨润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的硫铁比(摩尔比)、投加量、初始pH对对硝基苯酚(PNP)去除的影响,并对PNP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膨润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比表面积为33.06m~2/g,大于膨润土的比表面积(26.72m~2/g),负载的纳米零价铁颗粒分散均匀。当硫铁比为0.011 2、投加量为0.5g/L、初始pH为5.0时,10min基本能把1L1.5mmol/L的PNP完全降解,具有最大的去除速率和去除率。PNP的最主要降解产物为对氨基苯酚。  相似文献   
995.
生物墙对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实验模拟地下水环境,研究以发酵树皮为主要反应介质的渗透性生物墙对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为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提供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模拟生物墙运行数天后,墙内形成弱碱性(pH 7~8)、强还原(Eh<-100 mV)环境,有利于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并生成沉淀。在进水六价铬浓度为20 mg/L、水流速度为3.7 cm/d的运行条件下,3周期间生物墙对六价铬的去除率稳定在98%左右,生物墙内沿水流方向三价铬的浓度先上升后下降(最高达6.6 mg/L),出水三价铬约为1.0 mg/L。吸附和微生物转化是生物墙对水中六价铬去除的主要反应。  相似文献   
996.
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MBR-NF膜截留液因含有高浓度的难降解有机物和无机盐而难以处理。考虑其所含有机物大部分为腐植酸,可加于资源利用。本研究采用超滤对MBR—NF膜截留液中的腐植酸进行分离回收。实验结果表明,超滤能有效分离截留液中有机物和无机盐离子,分离因子与体积浓缩倍数(CF)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样品的腐植酸含量达到36g/L以上,重金属含量低于相关标准限值,表明采用超滤分离回收垃圾焚烧发电厂渗滤液MBR-NF截留液中的腐植酸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利用虹吸法从采自于吉林省黑土中分别提取出粒级为5~10、2~5和1~2μm的3种胶体,并通过批次实验法研究不同粒级黑土胶体对Pb2+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不同粒级土壤胶体对Pb2+的吸附过程均表现为快慢2个阶段,其中,10 min内呈现快速吸附阶段,之后为慢速吸附阶段。3种粒级土壤胶体5~10、2~5和1~2μm在pH为6、温度为25℃时,对Pb2+的饱和吸附量为114.45、126.98和131.89 mmol/kg。随pH从2升到6,粒级为5~10、2~5和1~2μm的3种胶体对Pb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增加了928%、153%和142%。随温度从25℃升到55℃,粒级为5~10、2~5和1~2μm的3种胶体对Pb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增加了16.56%、4.9%和4.89%。不同粒级胶体对Pb2+的吸附量由大到小依次为:1~2μm2~5μm5~10μm。不同粒级胶体对Pb2+的吸附动力学均较好地符合拉格朗日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说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准二级动力学吸附速率常数表明,随着吸附剂粒径增大,吸附速率降低。4种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为颗粒间扩散。  相似文献   
998.
花儿之春     
正初春降临,大地复苏,最让人着迷的就是鲜艳的花朵了。春雨渐渐停下,一切都变得清新多了,一朵朵花儿用淡淡的花香来迎接春姑娘的来临。湖面很平静,湖水又清又亮,像一面银镜,多么明亮,多么温柔。呵!这可把小鱼儿羞得无处躲藏了!鱼儿四处乱游,总想找个洞钻进去!湖边当然是梨花、迎春花、桃花的世界了啦!乌黑的枝条,青绿的叶子,特别是那一朵朵小桃花,  相似文献   
999.
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下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系统开展了以下工作:(1)优化得到1∶1、1∶2和1∶3铝-麦芽酚配合物10种可能构型的静态结构、NPA电荷以及能量参数,计算得到Al(ma)3配合物4种异构体的核磁共振、紫外和红外等光谱学数据并与文献实验值比较,证明本文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适用于铝-麦芽酚体系的研究;(2)模拟1∶1和1∶2铝-麦芽酚配合物9种可能位点的水交换反应,其中3个位点计算得到的水交换反应速率对数log kex(s-1)分别为2.4(Al(ma)(H2O)2+4(cis to ma))、2.6(cis-Al(ma)2(H2O)+2(I))和3.0(trans-Al(ma)2(H2O)+2(I)),与实验值2.5(Al(ma)2+)和3.3(Al(ma)+2)相符,说明相应位点为反应活性位点;(3)探讨铝-麦芽酚配合物毒性与其形态结构之间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科技是国之利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离不开强有力的环境科技支撑。本文梳理总结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科技进展,在分析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和"十四五"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风险防控、智慧监管三大技术体系和完善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的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创新引领、协同增效和深化改革的原则,并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方法体系、应用示范、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六个方面系统设置重点任务,由此推动科技更好地支撑引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