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于2015-2018年冬季(12月-2月)对广东省某医疗废物焚烧厂排放烟气及焚烧设施周边2.5 km范围内6个采样点分别进行了4次烟气和环境空气样品采集,应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联用技术对二(口恶)英(PCDD/Fs)浓度水平进行监测并对其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周边环境空气中二(口恶)英来源进行了初步解析,同时采用VLIER-HUMAAN模型评估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医疗废物焚烧厂烟气二(口恶)英毒性当量浓度为0.542~21.300 ng·Nm-3(以I-TEQ计),排放水平较高;周边环境空气中PCDD/Fs质量浓度和毒性当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682~196.000 pg·m-3和0.036~17.700 pg·m-3(以I-TEQ计),周边环境空气中PCDD/Fs浓度明显受到排放源烟气落地点的影响.空气样品中二(口恶)英同族体及异构体分布指纹谱图与该焚烧设施排放烟气类似,空气质量浓度主要贡献单体以OCDD、1,2,3,4,6,7,8-HpCDF、OCDF以及1,2,3,4,6,7,8-HpCDD为主,主要毒性贡献单体为2,3,4,7,8-PeCDF.PCA源解析结论与指纹谱图特征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该研究区域中环境空气二(口恶)英主要来源于医疗废物焚烧烟气排放.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区域人群呼吸暴露风险总体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0.0032~0.141 pg TEQ·kg-1·d-1),部分个体的呼吸暴露贡献率超过了评价限值,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混合菌对石油的降解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含油污水中分离得到4株能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菌株(X2、X3、X4、X5),经鉴定,4株菌分别属于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sp.)、动胶菌属(Zoogloea sp.)、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和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 sp.).通过观察4株菌在原油培养基中的生长变化过程,确定了其中的优势菌;并对4株菌进行复配实验以确定各株菌混合后的石油降解效果;用正交实验法确定达到最佳石油降解效果各菌的投加量;通过对残油的Gc-MS测定分析,确定各菌在降解石油时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混合菌株中菌X4为优势菌,且有高的降解效果(达68,60%),其它3株降解率不高的菌混合投加也能达到较高的降解效果(达63.17%),菌X4是混合菌株维持高降解率的关键;达到最佳降解效果的各菌投加量分别为0.1%、0.1%、0.5%、2.0%;菌X2和菌X3降解C12-C16直链烃和少量支链烃,菌X4和菌X5对C12-C22直链烃有好的降解效果.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13.
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氟氯烃(CFCs)、氢氟氯烃(HCFCs)、氯代烃、溴代烃和作为温室气体的氢氟烃(HFCs)长期受到广泛关注,而同时准确测定多种受控痕量卤代烃是一项挑战性工作。本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系统(GC-MSD/ECD),建立了高效的痕量卤代烃检测方法,在单次少量进样后可同时测定环境空气中17种受控痕量卤代烃。实验结果表明,17种受控卤代烃分离效果好且峰型对称;标准曲线相关系数在0.996—1.000之间;方法检出限在2—21 pmol·mol−1之间,均低于全球背景值;精密度在0.7%—5.3%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0.8%—110%之间,表明本方法适用于准确检测背景地区的受控痕量卤代烃。通过实际样品检测,发现近年来广州市区环境空气中CFCs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仍是该区域主要的受控卤代烃物种;HFCs与HCFCs浓度明显高于大气背景值,表明该区域HFCs和HCFCs的使用与排放量较高;实际样品检测结果与我国履约减排措施和前期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本检测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对某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园区排放的废气以及周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监测分析。结果显示,拆解过程中排放的重金属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锡(Sn)、铬(Cr)、镍(Ni)、铅(Pb)、铜(Cu)、锑(Sb)、锰(Mn)、砷(As)、镉(Cd)、汞(Hg);从处理工艺来看,几个主要拆解工序均有重金属排放,排放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加热烤板、火法冶炼、塑料造粒和湿法冶炼工序。园区周边土壤中的Hg、Cd、Cu、Pb平均质量分数超过珠三角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b、Cu、Cd、Ni、Zn等重金属来源于电子废弃物拆解过程,包括废水排放、大气干湿沉降和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等途径,Cr可能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Hg有电子废弃物之外的其他来源。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属于很强生态风险,其中Cd和Hg对生态危害的贡献率达到91.6%。土壤环境容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域仅有As和Cr的土壤现存容量较大,Zn和Ni的土壤现存环境容量较小,已达到警戒值,其余重金属均处于超载状态。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须引起足够重视,应尽快制定管控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藻土对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的混凝能力进行强化,并用于线路板含络合铜废水中铜的去除。考察了硅藻土加入量、混凝剂加入量、pH、快速搅拌速率和沉淀时间等因素对除铜效果的影响,并与目前常用的硫化钠破络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硅藻土强化混凝的除铜效果明显好于单独投加PAC或PFS;PFS-硅藻土除铜效果好于PAC-硅藻土;在pH为8.0~9.0、硅藻土加入量为120 mg/L、PFS加入量为60 mg/L、快速搅拌速率为250 r/min的条件下,沉淀40 min后可使出水铜质量浓度低于0.30 mg/L,比传统破络工艺出水水质更稳定,成本更低。  相似文献   
16.
针对湖南省臭氧(O3)污染加剧但是相关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以长沙市为研究区域,基于观测数据,结合气象校正、基于经验的模型(EOF)和绝对得分受体模型(APCs),识别量化了2018~2020年气象、本地光化学生成和外围传输对O3污染相对贡献的影响,分析了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O3趋势变化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短期范围内,气象条件是O3污染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对长沙市整体来说,在时间上,2018~2019年期间,气象和本地前体物排放影响作用的增强是O3浓度升高的关键驱动因子.2019~2020年期间,气象、本地前体物排放和外围传输影响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是导致O3浓度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空间上,2018~2020年时间段,气象、本地前体物排放和外围传输主要影响区域分别为长沙市偏东、偏北和偏南部区域.其中,外围传输的作用持续减弱,2018~2019年期间,长沙市北部天然源排放水平的升高使得O3浓度上升,南部区域NO...  相似文献   
17.
石油降解菌株的分离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谢丹平  尹华  彭辉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12):951-954
从广州石化厂污水中分离到一株能降解石油的细菌,并对该菌的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原油培养基中培养3d能降解61.17%的原油,培养13d原油的降解率达88.71%;在pH7.0左右生长最好,除油率达到88.66%;接种量、菌龄对菌的除油率有较大影响;氮磷营养盐的影响非常显著,而水体盐度对除油率影响不大,在加入补充氮磷盐的淡水和海水中除油率均在70%以上。该菌能以石蜡为碳源生长,而不能利用芳烃。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湖南省臭氧(O3)污染程度呈现持续恶化态势,针对该区域O3污染相关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基于观测数据对2015~2020年期间湖南省14个地级市O3污染浓度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O3污染长期趋势变化的主控因素进行了识别(气象校正).结果表明,时间上,湖南省区域O3具有明显的日际、...  相似文献   
19.
从含油废水中筛选分离到1株原油降解菌XD-1,鉴定为假单胞菌(Pseuomonas sp.).初步实验表明菌XD-1具有较强的产表面活性剂乳化原油的作用,对该菌的产表面活性剂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菌XD-1所产表面活性剂为脂肽类物质,菌在生长对数期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为生长相关型;充足的碳源是产表面活性剂的必需条件,菌利用原油为碳源时能持续大量地产表面活性剂;原油和尿素为产表面活性剂的最适碳源和氮源,菌XD-1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营养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0 g,尿素4 g,磷酸二氢钾1 g,微量元素液4 mL,水1 L,pH 8.0.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探究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二恶英的防控方法,采用k-Means算法对华南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设施的运行状态和不同炉内状态下二恶英排放特征及控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厂3台焚烧炉具有显著不同的运行状态 (类别1和2) (p<0.05) ,在不同状态下,其常规污染物及二恶英排放特征差异显著 (p<0.05) ,类别1炉内状态较差,其排放的CO质量浓度是类别2状态下的2倍,二恶英的质量浓度是类别2状态下的1.5倍。类别1和类别2状态下二恶英的主导生成机理分别为“前驱物合成反应”和“从头合成反应”。为降低二恶英的排放,该厂首先应保证烟气流量大于10.5×104 m3·h−1 (均值11.8×104 m3·h−1) ,其余参数最优范围为:烟气含氧量大于7.0% (均值8.6%) 、CO质量浓度低于9.0 mg·m−3 (均值3.5 mg·m-3) 、烟气湿度小于23.7% (均值21.3%) 、烟气温度为140~154 ℃ (均值145.7 ℃) 。当通过运行控制手段无法保持上述参数控制范围时,应分析原因并考虑停炉检修。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焚烧过程、降低二恶英排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长期稳定运行的判别和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