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2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农业资源利用的现状,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定量分析了农业各部门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近50年来桃江县农业各部门的关联序列为:种植业(0.887 5)>牧业(0.760 2)>渔业(0.675 6)>林业(0.543 3).种植业和牧业产值的变化对桃江农业总产值的波动起着主导作用.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2001~2005年5年内桃江县农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各部门发展对农业总产值的关联度分别为:种植业(0.611 3)>渔业(0.358 7)>林业(0.347 6)>牧业\{(0.334 7)\}.比较两组关联序列可以清楚发现农业产业各部门的发展潜力.结合桃江农业资源和各部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桃江县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2.
红壤丘岗坡地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连续2a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对红壤丘岗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水分时空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季(3—10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0—90cm深土壤平均含水量差异显著,丰水年的差异比平水年大。(2)不同水文年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丰水年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年内变化较平稳,土壤基本处于湿润状态;而平水年土壤水分先升高后显著降低再缓慢升高,出现明显的干湿交替。(3)从丰水年到平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没有发生改变,湿地松区属波动型,其他4种土地利用类型属增长型。(4)土壤水分沿坡位的年内变化始终是坡上大于坡下,持续干旱能减少土壤水分沿坡位分布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23.
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的甲烷排放量为55.239/m2·a.不同年度间有差异;在年度内(水稻生长季节)亦有差异.以8月排放最多,其余月份依其排放量的顺序是7月,6月,5月,9月,10月.甲烷排放率的日变化有规律性,16时前后出现最大值,6时左右出现最小值,呈单峰型,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有关,季节变化比较复杂,无规律性,在不同年度、不同稻季(早、晚季),其变化也不一致.稻田甲烷排放与水稻生产和生长密切相关,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是稻田甲烷排放的基础和根源.  相似文献   
24.
施N模式与稻草还田对土壤供N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2 a定位试验后不同施N模式和稻草还田对双季稻作系统土壤供N能力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N肥显著增加土壤NH4 -N和可矿化N含量,显著提高稻田系统生产力,且随着稻草配合施用,施N效果更加明显。移走稻草情况下N肥增产率为30.3%~31.3%;稻草还田情况下,N2(全年施N量240kg.hm-2)处理N肥增产率为36.7%,1 kg纯N增产谷粒12.1 kg,均显著低于N1、N3(全年施N量180 kg.hm-2)处理,后者增产率为40.4%~41.1%,1 kg纯N增产谷粒17.7~18.0 kg,且N1、N3处理(施N量相同,但各时期施N比例不同)间差异不显著。配施N肥后稻草还田可以提高土壤供N能力,连续处理2 a,土壤可矿化N比移走稻草处理提高32.1%~50.0%。稻草还田时适当配施N肥增产效果明显,N1、N3处理下稻草还田增产率分别达8.7%和8.4%,而N2处理下稻草还田的表观增产效果降低,稻草还田增产率仅为5.1%。年稻草还田量为7 500 kg.hm-2的红壤稻田系统,年适宜配施N量为180 kg.hm-2,各时期施N优化比例为基肥30%,分蘖肥30%,穗肥40%。  相似文献   
25.
长江中游丘岗农业水资源态势与管理方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中游流域丘岗区水资源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水量平衡,支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均,阻碍农业持续发展,在丘岗农业持续发展的水管理方面应强化工程措施,提高调蓄雨水的能力;广泛实施土地覆被、覆盖,培肥等生态措施,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26.
不同种养结合区农田系统氮磷平衡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山东禹城和湖南桃源是位于我国不同地区均以种养生产为主的两个县(市),根据养分平衡原理对这两个县级区域尺度的农田系统氮、磷收支状况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单位面积耕地上氮磷的输入量与输出量均表现为不断增加,但是,因为输入增长高于输出增长,导致农田系统产生较多氮磷养分盈余,两个地区存在明显差异。禹城农田系统氮磷盈余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氮盈余量从133.8 kgN·hm-2增加到目前的450 kgN·hm-2以上,磷盈余量从6.2 kgP2O5·hm-2增加到目前的148.9 kgP2O5·hm-2;在其11个乡镇中有10个表现为氮盈余、9个表现为磷盈余,其中氮盈余量最多的高达841.8 kgN·hm-2,磷盈余量最多的达到297.8 kgP2O5·hm-2。桃源农田系统氮磷盈余量表现为先增后降,氮盈余量从100 kgN·hm-2左右增加到2002年达到峰值253.7 kgN·hm-2后,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50.0 kgN·hm-2左右,磷盈余量从20.0 kgP2O5·hm-2左右增加到2002年的峰值95.9 kgP2O5·hm-2后,下降到目前的34.4 kgP2O5·hm-2;在其40个乡镇中有36个表现为氮盈余、26个表现为磷盈余,其中氮盈余量最高的达到561.7 kgN·hm-2,磷盈余量最高的为171.1 kgP2O5·hm-2。农田系统氮磷养分大量盈余主要是源于投入化肥量和承载粪便量较高,山东禹城明显高于湖南桃源,所以,为了减少养分盈余损失,应根据农田作物生长养分需求尽可能地减少化肥投入,并根据耕地粪便承载容量在区域内外合理调配畜禽粪便的施用。  相似文献   
27.
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建立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江西省农业生态安全度划分为不安全、较不安全、较安全和安全4个等级。从地域分异特征来看,环鄱区域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赣南区域农业生态问题突出,农业生态安全性较差;赣中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基本完整,农业生态安全状况较好。在11个地级市中吉安等6个地级市处于较安全等级,鹰潭等5个地级市处于较不安全等级。针对江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探讨了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28.
以典型的亚热带湿润丘岗区--衡阳盆地为例,综合分析了其地表水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发现影响衡阳盆地地表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因素体现在气候、地形地貌、土壤和植被、人为活动以及经济发展因素5个方面。为了定量地评价地表水资源脆弱性,构建了一个包含9个反映地表水资源脆弱性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运用数学方法计算了各评价单元地表水资源的脆弱度。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衡阳盆地地表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9.
分别采用分光光度和微机控制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稻田土壤有机酸含量和甲烷排放率,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实验小区,土壤有机酸含量随变化趋势一致,而甲烷放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则不尽一致,各小区土壤有机酸含量与甲烷排放率的相关性为全有机肥小区〉常规肥小区〉全化肥小区〉沼渣肥小区。在不同灌水实验小区,土壤有机酸含量与时间变化呈一致趋势,甲烷排放率随时间变化,除定常湿润小区外,也呈一致性趋势。各  相似文献   
30.
不同覆被下红壤坡地地表径流及其养分流失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南方红壤坡地农作区、茶园、柑橘园、退化区和恢复区5种不同利用方式所产生的地表径流量的全年连续观测及其径流水中养分含量分析,结果表明:覆被植物群落类型单一化和农事耕作都能增加地表径流量、次数和增加养分流失,5种类型地表径流量不论是月平均径流量还是年总径流量,其大小关系为农作区*>茶园*>柑橘园>退化区>恢复区*,产流次数也是恢复区最少,其余4种类型基本一致;径流水中总P、K 、Ca2 、Mg2和SO42-流失量以农作区达到最大,茶园和柑橘园次之,然后是退化区和,恢复区的径流各养分流失量量少,耕作区的总P、K 、Ca2 、Mg2 和SO42-流失量大于非耕作区,覆被植物群落类型少的总P、K 、Ca2 、Mg2 和SO42-流失量大于覆被植物群落类型复杂.综合考虑,红壤坡地用来耕作可以加剧水土和土壤养分流失,自然植被对红壤坡地保持水土和养分效果最佳,如果种植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林和药、茶、草等需采用复种方式,避免单一种植和减少人工扰动,以便维持坡地土壤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