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47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51.
李霞  邵景安  谢德体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025-2038
使用重庆国土整治的规划规模、增加耕地和投资及其运行实践,并考虑到未来经济运行对土地利用形态变化的需求,构建"减压增效"理念下重庆国土整治运行框架。结果表明:未来国土整治的"减压增效"框架,不可能再走以往依靠国土资源开发的老路。新农村建设、集体土地流转、城乡统筹试验区等国家对重庆的政策倾斜凸现在框架构建中的作用;促进增长合作型框架运行模式,把政府权利置换工作与国土整治结合起来。模式中的政府主要提供宽松环境,最大限度地动用社会资源参与区域国土资源的整治;都市圈旧城改造和迁村并点区以"减压增效"为主,渝西整治提高耕地系数区和长江北岸库区平行岭谷整治增加耕地产出区以"增效"为主,而渝东南(东北)和长江南岸库区整治增加林地分布区以"减压"为主,形成"新框架"下重庆国土资源整治的空间互补格局;都市圈、渝东南(东北)和长江南岸库区以整治恢复重建为主,而渝西和长江北岸库区平行岭谷区采取整治恢复措施,各区建立生物篱保护区内植被的自然恢复,并通过廊道将平行岭谷或"孤岛"的生态流流动起来,实现天然-人工生态经济实验区的设想。研究有助于服务于成渝城乡统筹试验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经济梯度的转移,丰富国家层面对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为重庆国土整治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三峡库区重庆段农村面源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论文以三峡库区重庆段21 个区县为实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方法,在区县级尺度上,研究了化学肥料施用、有机肥施用、农作物秸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田土壤侵蚀等8 个来源中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5)、全氮(TN)、全磷(T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从Moran's I 值判断,2005-201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COD、BOD5、TN、TP在区域上一直处于较高的集聚状态,2005-2008年集聚减弱,2008-2011 年集聚增强。② 从COD、BOD5、TN、TP排放总量来看,由农业面源污染引起的COD、BOD5、TN、TP 绝对排放量,2005 年分别为15.85×104、7.35×104、5.50×104 和0.97×104 t·a-1;2008 年分别为10.93×104、6.45×104、5.60×104 和1.04×104 t·a-1;2011 年分别为14.67×104、8.68×104、6.94×104和1.14×104 t·a-1。COD、BOD5 绝对排放总量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趋势,TN和TP绝对排放总量则一直处于增长的态势。③ 从冷热点分析结果来看,三峡库区腹地是热点区域的集中区,而三峡库区库尾都市核心区是冷点区域集中区。  相似文献   
53.
江泽民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率,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路子。”“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安徽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这一指示精神,综合分析省情,并经科学论证,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实施“两山(黄山、九华山)一湖(太平湖)”开发战略,以此来进一步发挥皖南旅游资源优势,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天时地利的池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立即响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加快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相似文献   
54.
在综合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景观格局、景观功能、景观受胁迫性等3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开展规划实施的景观生态影响综合评价.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各种规划替代方案的景观格局动态,并通过分析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实现对规划替代方案的比选,建立起规划环评中景观生态学方法应用的技术框架,进而应用于大连森林公园东区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区域景观格局和功能的改善,但会导致人类对景观干扰和胁迫加重.采用以旅游经济为主导型方案(替代方案1),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以生态优先主导型方案(替代方案2),景观向整合集约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55.
当前职工“三违”大多数是习惯性的。比如作为铁路行业运转车间发生的违章违纪大多数是如不按规定穿着劳保用品,不按规定交接班,大组车顶送前端没二人口望,不按规定执行作业标准等已经成为“三违”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此我仅就茂名站运转发生的违章违纪违标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56.
对重庆市中低产田土深度开发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中低产田综合开发利用有5大结构类型,22种模式。水稻产量以稻-稻 鱼模式最高,平均产量10275 kg/hm2,比冬水田-稻模式增产23.87%; 其次是稻-稻 鱼 笋和稻-稻-菜模式。经济收入以草莓 葡萄 菜模式最佳,产值99405元/hm2,盈利72300元/hm2,分别是冬水田-稻模式的8.3倍和9.6倍。稻田实行深度开发利用的光能利用率比常规种植模式提高了17.3%~94.5%。由此表明, 中低产田深度开发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7.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d(20 mg·kg-1)污染下,黑麦草-丛枝菌根对2个番茄品种生长、叶和根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Cd积累及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果实干重和植株总干重、叶和根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植株各部位Cd含量及积累量在不同品种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修复显著提高了2个番茄品种的果实、根、茎、叶及总干重,降低了叶和根的MDA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修复降低了2个番茄品种果实中Cd提取总量和各形态Cd含量,降幅分别为19.4%~52.4%、31.0%~75.2%、19.7%~59.1%、3.1%~48.2%、20.0%~65.0%、40.7%~100.0%和15.2%~50.0%.Cd主要积累在番茄的叶和茎,果实和根积累较少.黑麦草和丛枝菌根单一或复合修复不同程度降低了番茄果实、叶、茎和根中的Cd含量;减少了茎Cd积累量和植株全Cd量."Cd+黑麦草+丛枝菌根"处理还减少了2个番茄品种果实的Cd积累量,降幅分别为42.9%和43.7%.供试2个番茄品种,以"洛贝琪"对Cd的耐性和抗性较强,果实Cd含量和积累量及植株Cd总积累量则以"洛贝琪"<"德福mm-8".  相似文献   
58.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已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是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安全对促进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尤为重要.为探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与流域水资源安全演进变化的过程与内在机制,根据DPSIR框架原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并评价了2000-2011年流域水资源安全程度.结果表明:流域水资源安全程度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5年水资源安全等级从一般安全下降到很不安全,2005-2011年水资源安全等级从很不安全上升到安全,出现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从2006年开始,政府认识到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力度,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因此,为有效地减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流域水体质量,需要调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用化学药品的投入,推广有机农业、改善耕地质量;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实施农业生产节水措施;进一步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投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以减缓面源污染,实现流域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9.
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磷素流失的消减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韩晓飞  高明  谢德体  王子芳  陈晨 《环境科学》2016,37(7):2770-2778
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对紫色土旱坡地2014年雨季(5~8月)3次典型降雨产流进行定点监测,研究了优化施肥(P)、优化施肥+猪粪有机肥(MP)、优化施肥+秸秆还田(SP)、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猪粪有机肥(MDP)、优化施肥量氮磷钾均减20%+秸秆还田(SDP)、不施磷肥(P0)等不同方案对紫色土旱坡地地表径流和壤中流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壤中流是雨季径流主要输出途径,而次降雨地表径流总磷(TP)平均含量和流失负荷都远高于壤中流;地表径流磷素流失是紫色土旱坡地雨季磷素流失主要方式.发现减磷配施有机肥对紫色土旱坡地坡面径流中磷素流失有显著消减效应,SDP、MDP分别比优化施肥P的总磷含量降低57%和48%,配施秸秆效果好于配施猪粪有机肥.次降雨磷素平均流失负荷为0.01~0.26kg·hm~(-2),磷素平均流失负荷表现为PMPSPMDPSDPP0.减磷配施猪粪和秸秆有机肥对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损失具有显著消减效应,但增加壤中流磷素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60.
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氮素流失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陈成龙  高明  倪九派  谢德体  邓华 《环境科学》2016,37(5):1707-1716
作为一个独立汇水单元,小流域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头.在三峡库区涪陵段王家沟小流域内选择最具有代表性3种土地利用类型布设地表径流监测点,利用2014年5~12月12场自然降雨采集地表径流样品,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构成的坡面、子流域氮素流失浓度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三峡库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氮素流失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春季作物时期TN平均流失浓度差异最大,旱地分别是桑树套种地、水田的1.61、6.73倍;水田3个时期TN流失浓度变化最显著.氮素流失以NO~-_3-N为主,TN与NO~-_3-N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TN、NO~-_3-N流失浓度与坡面旱地作物玉米、榨菜面积比显著正相关,与水稻、桑树面积比显著负相关;NH~+_4-N流失浓度与坡面榨菜面积比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组成坡面中,桑树套种地与水田组成的坡面3个时期TN地表径流平均流失浓度最低,分别为2.55、11.52和8.58mg·L~(-1);玉米榨菜轮作旱地坡面最高,分别为27.51、25.11和27.11 mg·L~(-1).子流域不同土地类型和空间组合方式对其TN流失浓度影响较大,合理调整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是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