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75篇
综合类   400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黑斑原鮡个体生殖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西藏稚鲁藏布江中的黑斑原鮡个体生殖力及其与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黑斑原鮡个体绝对生殖力r为14l~2 162粒,平均727粒;相对体长生殖力r/L为10.22~117.36粒/cm,平均43.26粒/cm;相对体重生殖力r/W为3.24~27.01粒/g*平均II.79粒/g;r、r/L与年龄、体长、纯体重、卵巢重和成熟系数显著相关,r/W卵巢重、成熟系数显著-相关;个体绝对生殖力与各指标逐步回归方程为:r=-619.8699 4.6497W. 96.5101W. 16.5507M 2.6143p,经卵径分布频数图推断,黑斑原鮡为不分批产卵鱼.  相似文献   
722.
研究三丁基氯化锡(TBT)对中国近海常见5种硅藻和甲藻(硅藻中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派格棍形藻(Bacilaria paxillifera)、聚生角毛藻(Chaetoceros socialis),甲藻中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简裸甲藻(Gymnodinium simplex))的毒性效应,考察了有机锡对浮游藻光合活性(Fv/Fm)、粒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派格棍形藻、聚生角毛藻、简裸甲藻的光合活性(Fv/Fm)受TBT影响较显著;微型原甲藻、丹麦细柱藻的光合活性受TBT影响较小。高质量浓度TBT胁迫下海洋微藻峰值粒径显著减小,低质量浓度TBT对峰值粒径影响不显著。低质量浓度TBT对派格棍形藻、聚生角毛藻、简裸甲藻、微型原甲藻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非检测毒性浓度(NDEC)分别为1.17、1.07、0.23、3.73μg.L-1,丹麦细柱藻对TBT具有很强耐受性,NDEC为112.62μg.L-1。  相似文献   
723.
针对宁波某高校实验室废水处理站运行情况,研究了该废水处理站pH、NH3-N、COD以及重金属的处理效果,并对生物膜镜检和胞外聚合物(EPS)提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出水COD小于40 mg·L−1,NH3-N去除率维持在70%~90%,且出水pH、NH3-N、COD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重金属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但运行期间废水处理站出现了COD和重金属去除效率低的情况,最终确定原因为废水处理站低负荷运行以及中和调节池和接触氧化池曝气过度。因此,建议减少中和调节和接触氧化池的曝气量,并适当投加碳源以保持废水站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24.
为探求电絮凝处理高含氟地下水工艺技术参数及其除氟动力学,采用双铝电极电絮凝装置处理人工模拟高含氟地下水,研究了双铝电絮凝除氟过程及其除氟动力学模型,分别考察了电流密度、pH、极板间距及初始氟浓度对电絮凝除氟过程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除氟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理论所需除氟时间取决于初始氟浓度和除氟动力学常数,而除氟动力学常数受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初始氟浓度影响;当电流密度为300 A·m−3,pH为6.0~7.0,极间距为10 mm时,双铝电絮凝除氟能效最高,氟离子去除率为89.56%,能耗为0.157 8 kWh·g−1;但较高的初始氟浓度容易使铝氟比下降,导致除氟效果下降,不利于除氟过程。以上结果可为电絮凝处理高含氟地下水工程化应用和除氟反应器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5.
利用反硝化筛选培养基从稳定运行的MFC-AA/O反应器阴极板上分离纯化反硝化细菌,经16S rRNA鉴定后,接种于双室MFC的阴极,测试其产电能力以筛选同步产电反硝化细菌,之后对MFC的运行温度和pH进行优化,最后通过扫描循环伏安曲线分析其产电机理。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一株反硝化菌经鉴定为铜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该菌可实现同步产电脱氮,最高输出电压可达168 mV左右,其脱氮反应的最优pH为7.5,最适温度为30 ℃;在生物阴极起催化产电反硝化作用的可能是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分泌物,其作为中介体,可从电极获得电子,完成硝酸盐的还原。上述结果说明,Pseudomonas aeruginosa作为接种MFC生物阴极的纯菌,可以实现同步产电反硝化,为反硝化生物阴极MFC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26.
基于污泥资源化与能源化的目的,采用游离氨调控的方式,利用系统中有机质提高沼气中甲烷体积分数的同时分析系统中磷浓度和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空白阶段相比,游离氨调控后系统中溶解性蛋白、多糖质量浓度分别提升16.34%和26.43%;沼气中甲烷平均体积分数由73.61%提升至85.04%。通过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平行因子法(PARAFAC)分析两个反应阶段厌氧污泥上清液,芳香类蛋白质Ⅰ占比分别从35%、47%下降至29%与40%。这表明经过游离氨调控后芳香类蛋白质Ⅰ利用效果略有提高。在磷形态分析方面,游离氨调控使得进出水总磷、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提升948.64%、1 219.35%、2 254.55%与2 280%,磷释放效果明显。根据X 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P主要与Fe、Al等金属元素以复合盐的形式存在;并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比例的磷形态转化。但游离氨诱导磷形态转化的机理仍需进一步探究。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游离氨在厌氧消化过程中调控强化了有机物的利用效果,促进磷的释放与形态变化。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游离氨调控下有机物与磷的释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7.
汾河流域是山西省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是促进山西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汾河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利用DPSIR-TOPSIS模型对汾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21年汾河流域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实现了阶段性增长,高质量经济发展水平和高水平水资源保护的协同推进促成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整体平稳上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的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轻、中、高敏感区占汾河流域的79.51%,极敏感区占区域的14.45%,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的重要考量。本研究对汾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敏感性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综合评估,为汾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路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8.
采用管式膜微滤高岭土悬浊液,考察了恒通量下曝气对膜污染的影响,并对不同膜面气体流速下跨膜压力和膜污染周期变化进行了研究,此外,采用阶梯通量法对临界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曝气可显著减缓膜污染,延长膜污染周期,同时提高膜的临界通量;随着膜面气体流速由0.067 m·s-1提升至0.251 m·s-1时,膜污染平均速率由0.366 kPa·h-1降低至0.104 kPa·h-1,膜污染周期由8 d延长至31 d,临界通量由8~10 L·(m2·h)-1提高至22~26 L·(m2·h)-1。此外,通过惯性模型分析发现,膜的临界通量与膜面混合流速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但随着膜面气体流速的增加,悬浊液中高岭土粒径逐渐变小,并且通过膜表面污染阻力构成分析发现,膜表面不可逆污染阻力由13.9%提高至31.6%,这不利于膜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729.
3种浮萍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Spirodela polyrhiza、Lemna aequinoctialis和Landoltia punctata 3种太湖浮萍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其生长状况及其对模拟太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浮萍对水体总氮、氨氮、硝氮和总磷都具有很好的净化效果,S. polyrhiza,L. aequinoctialis和L. punctata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0.3%、73.7%和83.8%,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8.8%,96.4%和99.3%,但对有机物的去除作用比较有限。除营养吸收外,浮萍的水质净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水中环境因子的影响,3种浮萍都能够维持水体pH在4.6~6.5的范围内以适合自身生长,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水体的溶解氧含量。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是氮去除的主要途径,由于水体溶解氧含量较高,促进了好氧反硝化作用的进行。相比于S. polyrhiza和L. aequinoctialis,L. punctata具有较强的水体净化效果和生长速度,是净化太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理想水生植物。  相似文献   
730.
海上油田含聚采油污水黏度大、乳化程度高、有机物种类繁多且盐含量高,处理难度极大。尝试采用膜分离-光电催化组合工艺深度处理高盐含聚采油污水,效果较好。考察了停留时间、电流密度、废水pH对光电催化体系运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电催化氧化技术可有效处理该类废水;pH对体系处理效率影响不大;停留时间越长,处理效果越好;随电流密度的增大,油类去除率逐渐提高,COD去除率先提高后趋于稳定。在pH 6~8.5、光电催化单元停留时间50 min、电流密度10 mA·cm-2条件下,出水COD浓度≤50 mg·L-1、石油类浓度≤3 mg·L-1,完全满足《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21/1627-2008)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