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业务得到快速发展,随着海外业务量的增加和业务范围的增大,健康、安全、环境风险也相对提高了。海外项目的突发事件类型、应急救援和处置方式与国内企业有很大不同。本文根据近几年海外项目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提出海外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应急组织、预警机制、社会安全、传染病预防、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和国际协作等方面,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2.
基于2015年武汉市都市发展区30 m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8遥感影像反演近地表温度(LST),运用地统计学、地理加权回归(GWR)等方法,分析都市发展区、生态绿楔以及主城区四季LST时空分布规律和各驱动因子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更全面、科学地规划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和缓解热岛效应提供借鉴.结果 表明:(1)与单一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相比,线性逐步回归(LSR)可以寻找最优的多驱动因子组合模型,与LSR拟合的结果相比,GWR模型R2值提高了0.04~0.09,且AIC值均明显减小;(2) LST存在空间聚集关系,“高-高”聚集主要发生在主城区、新型城镇发展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等更容易造成高温聚集的人工表面,其中夏季“高-高”聚集网格数最多且占比最大,而“低-低”聚集四季均主要发生在各大湖泊水系;(3)绿楔生态用地降温幅度各异,春季降温幅度不明显,夏季降温幅度最显著,各绿楔生态用地降温均超过2℃,且在一定范围内,LST随着与绿楔距离增大而升高,达到一定距离时,会随着与绿楔距离增加而趋于平缓或呈下降趋势;(4)与前人研究相比,景观格局对LST变化的解释程度整体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快速城市化导致人工表面积增加,相应的人工绿地也将增加,使得城市景观格局更加零散,导致LST受多种相互作用因素的影响;(5)影响四季LST的驱动因子空间差异较大,夏季土地覆盖和景观格局与冬季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和人为活动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值,说明高温或低温条件下这些驱动因子对全域升温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3.
晚清时期湖北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湖北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和历史时期湖北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来具体地考察晚清时期湖北治理自然灾害的情况及对现今湖北治理灾害存在的借鉴要素。利用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从历史的角度着手,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灾害学等理论来综合研究晚清时期湖北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特点、破坏湖北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清政府所采取的治理灾害措施等。晚清政府虽然针对境内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但为现今治理湖北的自然灾害提供了治理自然灾害必须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科学规划部署,有系统地进行;要建立赈济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24.
利用1963~2015年长江流域115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不同极端降水指标的空间变化特点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3 a来,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极端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从下游到上游逐渐递减,两者变化趋势大致呈现“增-减-增”的空间分布格局。年极端降水量对年降水量贡献(PEP)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但贡献比例在流域内普遍呈现增加的趋势。持续1 d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与年极端降水量的分布特征类似,其对年极端降水量的贡献比例高达65%以上,说明长江流域极端降水以持续1 d的极端降水事件为主。持续2 d及以上的极端降水事件主要集在中皖苏赣局部地区和四川中部地区,但其降水量对年极端降水量的贡献比例较小。从上游到下游,年最大日降水量(MDP)逐渐增大。其中,上游源头地区的沱沱河、曲麻莱和玉树3个站点MDP主要集中在0~25 mm之间,其他站点均以25~50 mm量级为主;长江流域中部地区的MDP大部分以50~100 mm的量级为主,处于100~150 mm之间的次之;长江流域东部地区主要以100~150 mm量级的MDP为主。 关键词: 极端降水;降水贡献;不同历时;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25.
风速对火灾的发展过程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强风条件下储罐区防火间距的规定尚不明确。利用FDS火灾模拟软件对强风条件下容积为10万m~3的大型原油储罐进行了火灾仿真模拟。分析了6级、8级、10级及12级强风作用下火源的热释放速率、火焰中心温度及热辐射强度的变化特征,得到了热辐射对普通人员、消防官兵及邻近下风向储罐的灾害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随风速增大火焰热释放速率有增大的趋势,火焰中心温度不断降低,且高温区域高度不断下降。在强风作用下,火焰向下风向发展,下风向热辐射强度上升,导致下风向邻近储罐在热辐射的不断作用下有破裂泄漏的可能。对于常年有强风发生的地区,现阶段规定的10万m3油罐间的防火间距已不能满足储罐的安全性,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26.
贺宝元 《青海环境》2010,20(1):28-30
工业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成为影响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大通县环境问题现状,就大通县工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双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以多孔硅酸钙滤料为吸附载体处理含磷的二沉池出水.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和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滤料粒径及投加量、初始pH、反应时间、温度以及滤料填充高度对除磷效果的影响.在静态吸附试验中,取初始磷质量浓度为4.98 mg/L的含磷废水100 mL,当多孔硅酸钙滤料粒径为4~14目,投加量为1.0g,吸附时间为2.5h,温度为25℃,溶液初始pH为7.0~9.0时,磷的去除率可达95%以上,出水磷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0.5 mg/L).动态吸附试验表明,在长期运行条件下,多孔硅酸钙滤料吸附床能持续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磷,综合考虑吸附率和运行费用,选择水力停留时间为30 min,滤料填充高度为60 cm为宜.  相似文献   
28.
生物炭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功能材料因其在污水处理和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受到极大关注.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仪及微孔分析对不同温度(200、300、400、500和600℃)条件下制备的木屑和麦秆生物炭进行特性表征,并采用制备的生物炭净化石油污染土壤,分别考察了污染物性质、生物质原料和热解温度对其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增高,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加,极性降低,微孔结构逐渐发育,表面积增大.加入生物炭33 d后,污染土壤中总石油烃及其组分烷烃的浓度比对照略有降低,而PAHs浓度下降显著.随着热解温度升高,2种生物炭对PAHs的吸附强度均逐渐增大,芳香度增高、表面积增大是强吸附的主要原因.2种生物炭在400℃及以下温度制备时对PAHs的吸附强度为:木屑生物炭>麦秆生物炭;而400℃以上温度制备的生物炭吸附强度则相反,即麦秆生物炭>木屑生物炭,说明生物炭原料对其吸附强度也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9.
我厂包装车间的粉尘治理,多年来一直采用机械振打袋式收尘器。这种收尘器除尘效率高,投资少,便于管理,但也存在滤袋易磨损、更新摩擦胶轮不方便等缺点。在实践中,我们对这些缺点作了改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将两个摩擦轮换位。袋式收尘器快速轴上的摩擦轮为胶 轮,偏心轴一端的摩擦轮为铁轮,由于两个摩擦轮在使用过程中不停地接触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摩擦胶轮会因磨损而使振打失效,需经常拆除更新。但摩擦胶轮连在快速轴这根轴上,拆卸和更新需花大量的时间,非常不便。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利用快速轴和偏心轴的直径相同这一条件,将…  相似文献   
30.
通过对山西铝厂氧化铝分厂5年的碱烧伤事故分析与研究,指出了发生该类事故的原因,提出了在氧化铝生产中预防的对策,对氧化铝生产企业降低碱烧伤事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