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5篇 |
免费 | 32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4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42篇 |
综合类 | 288篇 |
基础理论 | 40篇 |
污染及防治 | 33篇 |
评价与监测 | 10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16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9篇 |
2011年 | 38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活性污泥法处理乳品工业废水过程中产生大量活性污泥的现状,研究不同温度、pH和沉降时间对活性污泥沉降的影响,旨在阐明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最佳条件,最大限度降低活性污泥在污水处理系统中所占的体积。试验结果表明当污泥沉降时间为120 m in时,pH6.0,35℃条件下污泥沉降体积为54%;pH7.0,45℃条件下污泥沉降比为54%;pH8.0,45℃污泥沉降体积比为55%;pH9.0,55℃条件下污泥沉降体积为52%;pH 10.0,5℃、15℃、25℃、35℃、45℃和55℃条件下污泥沉降体积比相近,均在60%以上。结合乳品废水处理的实际情况,pH6.0~9.0,温度35℃~55℃,污泥沉降时间为120 m in,污泥沉降效果较好,体积比可达到52%~54%。 相似文献
32.
33.
国外酸性沉降研究的历史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酸雨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对全世界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挑战.由于酸雨形成的机制复杂,对环境的影响广泛,为此人们深感忧虑.本文概括性地论述了酸性沉降研究的历史与对未来的展望,目的在于使人们对酸性沉降有所了解并树立防治污染的信心. 相似文献
34.
为探讨在陆域使用的氯丹对沿岸海域的污染状况,以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作为指示生物,用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了其软组织中氯丹含量。结果表明,2008—2012年在华南沿岸海域采集的115份牡蛎(以湿质量计)样本中有17份检出氯丹,其含量为2.1~9.3μg·kg-1,明显低于加拿大食品安全限量和我国畜肉中安全限量,远低于欧盟、澳大利亚和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牡蛎样本中氯丹平均含量为0.69μg·kg-1,与亚太地区沿海双壳贝类相比处于较低水平。牡蛎样本中氯丹含量的站位间差别较大,区域平均值(μg·kg-1)由高到低依次为粤西(1.17)粤东(0.77)海南岛(0.63)珠江口(0.41)广西(未检出),年平均值(μg·kg-1)在2008年明显较高(1.61),2009—2012年从0.71逐渐下降至0.26。牡蛎中氯丹含量时空变化表明,牡蛎栖息环境中氯丹污染物的来源不完全固定,污染强度不稳定。牡蛎样本中反式氯丹/顺式氯丹比值为0~1.58,平均比值为0.58,有别于工业品氯丹(比值为1.26),说明牡蛎体中氯丹已发生异构体转化或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35.
根据2003年12月-2005年5月对大亚湾纬度22.563°以北海域进行的7个航次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资料,对大亚湾水螅水母类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分布、区系特征等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大亚湾共出现水螅水母类40种,其中大洋性种有6种,其总N/O值为5.67,表明本海区水螅水母类的近岸性较强;四叶小舌水母(Liriope tetraphylla)是第一优势种,占水螅水母丰度的27.59%;大亚湾海域水螅水母类,其动物地理区划属印度-西太平洋区印-马亚区。 相似文献
36.
金海水库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夏季对金海水库水体物理和化学指标和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水库整体水质状态较为良好,金海水库夏季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2.34,水库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呈现中营养水平向轻度富营养化转化的趋势。通过夏季对金海水库浮游植物的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27种,其中绿藻门14种,硅藻门7种,甲藻门2种,蓝藻门2种,裸藻门2种。优势种属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绿藻门的种类和数量均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37.
南海北部拥有陆架?陆坡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峡谷群沉积环境,不仅是海洋有机碳沉积区域,更是陆架和深海之间物质传输的通道。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采集一统峡谷和东沙群岛海域陆坡的上层沉积物样品(0~30 cm),研究其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陆坡环境有机碳的迁移和沉积规律。结果表明,一统峡谷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由坡上、坡中至坡下逐渐降低,依次为1.14%~2.02%、1.01%~1.46%和0.60%~2.15%;东沙群岛海域陆坡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为0.52%~1.35%;4个站位有机碳的垂直变化不具有相似性。研究区域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呈现500~1500 /cm、2300~2500 /cm和3400~4000 /cm 3个集中出峰区;一统峡谷坡上沉积物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坡下相近,吸收强度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坡中沉积物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吸收强度随深度变化不显著;东沙群岛海域沉积物中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率在中间层次出现突然增加的现象。研究区域峡谷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由相邻峡谷坡上通过滑坡碎屑流直接运移到坡下,在坡中难以稳定存留;坡中沉积物中有机物被不断扰动而上下混合,其组成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38.
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利用生物移动床(MBBR)处理模拟农村生活污水,通过检测反应器进出水中各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性,确定MBBR挂膜条件及对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启动期活性污泥产生的黏性膨胀对挂膜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调节ρ(C)∶ρ(N)∶ρ(P)=100∶5∶1,可以改善此现象;MBBR运行稳定后,进水ρ(COD)、ρ(NH+4-N)、ρ(TP)分别为400,35,7 mg/L时,在p H约为7、ρ(DO)为2~4 mg/L、HRT为3h的条件下,COD、NH+4-N、TN、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5%、85%、60%、70%。MBBR对农村面源污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适合于处理污水管网系统落后的地区和乡镇的面源污水。 相似文献
39.
在自制的圆柱型双层玻璃反应器中,以木素类模型物紫丁香醇(SL)为目标化合物,考察Fenton试剂对紫丁香醇的降解效果,研究溶液的pH值、H2O2的用量、Fe2+的用量、紫丁香醇溶液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紫外光照射等因素对紫丁香醇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当体系pH值为3.0时,加入两倍理论用量的H2O2,Fe2+与H2 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0,反应60 min后,50 mg/L的紫丁香醇的去除率可达87.5%;当体系中引入紫外光后,Fenton试剂的氧化性明显增加,反应速度显著加快,30 min后紫丁香醇可完全矿化。 相似文献
40.
LNAPL在砂质含水层中动态迁移的电阻率法监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滨潮间带采集细砂,通过室内柴油泄漏模拟试验,利用自制电阻率监测系统对轻非水相液体在砂土-地下水系统垂向渗透过程进行电阻率变化动态监测;通过配制不同含油率砂土测定其静态电阻率变化规律,探讨电阻率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取样分析测定污染含水介质稳定后含水率及含油率,对监测结果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并利用显微成像法对污染砂土进行了微观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柴油污染砂土微观形态上胶结现象明显;柴油渗透海滨砂土过程电阻率大小同含水饱和度,比电阻率和含油饱和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Archie公式拟合,n值分别为2.36和0.15;通过电阻率测定可以有效估算柴油透镜体厚度;电阻率随深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含油率和含水率的垂向分布.本研究为轻质油品储罐或者海上油品输运过程泄露造成的海滨砂土地下污染扩散过程监测及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为其他典型石油泄漏污染场地的电阻率法探测或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