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309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3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基于层次分析的方差赋权法的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重确定的精确度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多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当评价指标较多时,层次分析法有时需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通过一致性检验。方差赋权法具有概念清晰、计算简便、客观性强等特点,但不能反应决策者的主观要求。文章尝试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利用层次分析法求各准则对总体目标的权重,利用方差赋权法求各指标对准则层的权重,然后求组合权重。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的方差赋权法具有评价结果合理,计算过程简单,能同时满足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2.
腐殖酸缓效肥料的NO_3~--N田间淋溶及土壤残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腐殖酸缓效肥料对地下水及土壤质量的潜在影响,分别在砂质(SS)和黏质土壤(CS)中,利用自制田间淋溶设备研究了不同肥料处理的NO3--N淋溶及土壤残留特性.结果表明,在2种不同质地土壤中,不同时间施肥处理淋溶液中的NO3--N浓度比不施氮肥处理高28.1%~222.2%,但腐殖酸缓效肥料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NO3--N的向下淋溶,且在CS土壤中的抑制作用更有持续性.CS土壤淋溶液中NO3--N的浓度比SS土壤降低41.2%~59.1%,抑制NO3--N向下淋失的作用更强.施肥可造成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腐殖酸缓效肥料处理0~40cm土壤剖面中NO3--N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尿素及复合肥处理,分别达59.8%和54.4%.SS土壤中NO3--N的总量显著低于CS土壤,HA缓施肥、尿素及复合肥处理分别降低81.7%、81.1%和47.6%.同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腐殖酸缓效肥料处理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且在黏质土壤中水溶性盐总量比尿素及复合肥处理分别降低24.8%和22.5%.因此,施用腐殖酸缓效肥料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降低施肥对地下水等造成的潜在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3.
北京市夏季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估算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基于北京市夏季高臭氧事件期间挥发性有机物(VOC)的监测数据,利用气溶胶生成系数(FAC)对北京市夏季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潜势进行了估算.估算方法结合了北京市的实际情况,并考虑了苯和异戊二烯是SOA前体物.结果表明,检测到的70种VOC中有31种是SOA前体物,可产生8.48 μg/m3的SOA,占细粒子(PM2.5)有机组分的30%.甲苯、二甲苯、蒎烯、乙苯和正十一烷是对SOA生成贡献最大的5个物种,分别占SOA生成量的20%、 22%、 14%、 9%和4%.由人为源排放的芳香烃是北京市SOA最主要的来源,占SOA生成潜势的76%.天然源排放的烯烃对SOA的贡献占16%,烷烃(7%)和羰基化合物(1%)的贡献较小.SOA的主要成分是含苯环的产物、脂肪族酸、羰基化合物和脂肪族硝酸酯,分别占72%、 14%、 11%和3%.具有高SOA生成潜势的物种的环境浓度和臭氧生成潜势都较低,因此在VOC控制政策的制定上要综合考虑VOC的环境浓度、臭氧生成潜势和SOA生成潜势.  相似文献   
204.
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广州、石家庄、兰州、哈尔滨和大同5个城市为调研对象,收集各城市20年来许可证相关的法规制度,并与各城市环境保护监管部门负责人及典型企业环保专职人员进行了访谈。研究表明,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提高企业环保守法意识和推动总量减排上起到了明显作用,但也面临着法律体系不完善,行政资源不足、排放量核算方法不明确、处罚力度弱以及公众参与不充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改进建议,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科学和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5.
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预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进行预警研究,目的是在城市化引起生态环境退化之前,以便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构建城市化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拓学评价模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新疆2010~2014年的生态质量评价指标进行预测,对新疆2005~2014年城市化生态质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2005~2014年,资源子系统经历改善-恶化-改善的过程,生态子系统先改善后恶化,环境子系统不断改善,总体上,城市化生态质量不断改善。因此,新疆城市化进程中,应当控制人口增长,节约水资源,保证充足的水资源量和生态用水量;节约居民和工矿用地,保护绿洲,提高森林覆盖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等,使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处于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06.
参考清华园隧道盾构段全线近距离侧穿北京地铁 13 号线桩基的工程背景建立试验模型,开展卵石地层中盾构施工对邻近桩基三维扰动特征研究。试验模型中共布置 5 根模型桩(1#~5#桩)。以 1#桩为例分析了盾构掘进过程对桩基的三维影响特征,发现附加弯矩主要产生在刀盘距桩基-0.5D 至 0D 阶段,横向弯矩最大值是纵向弯矩最大值的 2 倍;附加轴力主要产生在-0.5D 至 1.5D 阶段,桩顶附加沉降主要产生在-1D 至 1D 阶段,桩端附加承载力在-0.5D 至 2D 阶段持续增长。对比 1#、2#和 3#桩研究了桩-隧不同水平间距对桩基扰动规律的影响,发现桩基的附加沉降、附加弯矩和附加轴力均随与隧道水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弯矩最大值的位置随着距离的增大而逐渐上移。对比 1#、4#和 5#桩分析了桩端相对竖向位置对桩基扰动规律的影响,得出桩端位于隧道拱顶的桩基的附加弯矩明显小于桩端位于中心线及拱底处桩基的附加弯矩。  相似文献   
207.
为了控制区域酸沉降污染,需要制定科学的区域大气酸沉降控制目标.本研究建立了应用VSD动态模型的多点位模拟和累积频率分布曲线统计方法,通过模拟各酸沉降情景下某一目标年区域内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确定其酸沉降控制目标.将此方法应用于广州-东莞-惠州地区,在现场测量区域内25点位土壤特征的基础上,应用VSD模型模拟各点位土壤特征对酸沉降的响应,再将模拟结果绘制成累积频率分布曲线,据此确定该区域酸沉降控制目标.结果表明,单独控制S沉降时,若使得该区域生态保护率达到80%,则短期和长期S沉降的控制目标分别为7.68~12g/(m2×a)和10.24~16g/(m2×a);若生态保护率为95%,短期和长期S沉降控制目标分别为5.12~8g/(m2×a)和7.68~12g/(m2×a).同时控制S和BC沉降时,若生态保护率为80%,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2.56~4g/(m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S的控制目标为2.56~4g/(m2×a).若生态保护率为95%,当BC沉降为6.4~12.8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0.64~1g/(m2×a)和5.12~8g/(m2×a);当BC沉降为4.8~9.6g/(m2×a)时,短期和长期S的控制目标分别为0.64~1g/(m2×a)和2.56~4g/(m2×a);当BC沉降量降至2~4g/(m2×a),则80%和95%生态保护率下的S控制目标均为0.64~1g/(m2×a).  相似文献   
208.
亚热带典型小流域磷收支及流失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磷素(P)在环境中的过量累积是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论文以湖南省长沙县脱甲河农区小流域(52 km2)和涧山河森林-农区小流域(50 km2)为研究单元,基于入户调查资料和连续4 a的流域把口站水文水质定位观测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对比研究了亚热带丘陵区典型小流域P的收支平衡及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出口地表水总磷(TP)含量变化为0.03~0.68 mg·L-1,平均含量为0.21 mg·L-1,整体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森林-农区小流域TP含量变化范围为0.01~0.35 mg·L-1,平均为0.08 mg·L-1,整体为Ⅱ类水质,表明森林-农区小流域地表水水质明显优于农区小流域。农区小流域P的环境滞留强度(32.0 kg·hm-2·a-1)显著高于森林-农区小流域(20.6 kg·hm-2·a-1),对环境影响更大。以2013年为例,农区小流域P的主要输入项为饲料,占53.1%,森林-农区小流域则以肥料为主,占53.0%;两个流域的P输出项都以植物和畜禽产品输出为主,均占总输出量的94.0%左右。控制小流域肥料和饲料投入、增加循环利用途径以及提高P利用率是当前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9.
论文以山东省广饶县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选取广饶县1979、 2007年两期耕地质量评价相关数据,以50 m×50 m栅格为评价单元,以综合指数法为评价方法评价了广饶县两期耕地综合质量,并分析了从1979年到2007年广饶县耕地综合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1979年耕地质量等级占主要比例的为三四等地,2007年耕地质量等级占主要比例的为一二等地;两期耕地质量等级分布规律相似,耕地质量等级都是从西南内陆到东北沿海逐步降低;从1979年到2007年,广饶县耕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耕地养分含量普遍提高,使得广饶县的耕地质量等级普遍提高,较大面积的三四等耕地转换为一二等耕地,特别是南部地区耕地质量等级提高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210.
某癌症高发区水中多环芳烃测定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某癌症高发区选取5个镇中的10个村进行布点,分别在2010年6月和12月采集丰水期和枯水期水样,采用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检测结果表明,深层地下水在丰、枯水期时PAHs总量分别为4058.29—9613.53 ng.L-1和72.78—809.00 ng.L-1.浅层地下水丰、枯水期PAHs总量分别为2205.84—24621.20 ng.L-1和82.88—601.95 ng.L-1.地表水丰、枯水期PAHs的总量分别为2747.44—33532.90 ng.L-1和127.78—321.04 ng.L-1.丰水期萘含量较高是造成PAHs总量在丰水期远高于枯水期的主要原因.10个水样中苯并(a)芘超标(GB5749—2006),最大超标8.42倍.采用优化的USEPA风险评价模型,对PAHs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其致癌风险水平在2×10-8—1.28×10-5之间,部分水样致癌风险超过10-6的水质监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