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6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53篇
安全科学   448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167篇
综合类   928篇
基础理论   170篇
污染及防治   114篇
评价与监测   115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4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0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71.
以太湖15个入湖河流之一的社渎港为研究对象,利用社渎港流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社渎港流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进行了诊断,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工业污染总体上得到了较好控制,其中屺亭街道的工业污染排放最为严重;城乡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研究区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城乡生活污染对COD和氨氮入河量的贡献率较高,分别为46.59%和60.55%,农业面源污染对TN和TP入河量的贡献率突出,分别为64.05%和76.50%;研究区产业结构与钱纳里三次产业结构模式(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参照标准)的Hamming贴近度从2001年的0.83下降到2007年的0.77,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且不合理程度逐渐加剧;研究区第一产业对TN和TP入河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第三产业对氨氮和COD入河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减轻研究区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应为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及增加第三产业产值比例。  相似文献   
172.
运用重心模型,采用1996~2006年江苏省经济和环境数据,计算出各年份GDP、工业产值、COD、SO 2和TSP排放重心坐标,揭示江苏省经济重心和环境污染排放重心变化轨迹及演变规律,以期为江苏省环境宏观战略决策及生态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表明,经济重心总体上向东南方向偏移,GDP重心偏移距离为14.81 km,工业产值重心偏移距离为12.84 km;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的偏移程度大于东西方向的偏移程度。环境污染排放重心也向东南方向偏移,COD和TSP排放重心轨迹呈现较大变化,SO2排放重心轨迹变动较小;COD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79.26 km,SO2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15.73 km,TSP排放重心偏移距离为42.24 km;各污染排放重心轨迹在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特点。COD、SO2和TSP排放重心相对于经济重心偏向于西北方向,且COD排放重心近年来明显趋向于工业产值重心;COD排放重心和TSP排放重心与经济重心存在着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3.
在人工配制的污水中投入一定量的基质,不同条件下振荡培养,评价沸石、炉渣和陶瓷滤料3种基质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对氨氮(NH4+-N)和总磷(TP)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吸附时间时,沸石对NH4+-N的吸附效果最好,陶瓷滤料对TP的吸附效果最好;进水浓度对沸石吸附NH4+-N的影响较大,其吸附量随进水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进水浓度对炉渣和陶瓷滤料吸附NH4+-N及炉渣吸附TP影响不大;3种基质对NH4+-N和TP的吸附量均是随吸附剂量的增加而降低,要达到较好的去污效果,应根据实验结果考虑基质投入量;pH值对沸石吸附NH4+-N影响显著,pH值6~7范围内吸附效果最好,pH值8~12的碱性条件有利于基质对TP的吸附。  相似文献   
174.
物化-生物组合工艺处理TNT红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析+微电解+混凝沉淀+减压蒸馏+固定化微生物滤池+活性焦吸附组合工艺处理兵器八○五厂(襄樊分部)的TNT红水,出水中的硝基化合物浓度多小于0.8 mg/L,且多次未检出;COD最高值为76 mg/L,平均值为51.6 mg/L;色度为20°;苯胺浓度全部小于1 mg/L,达到了中试方案提出的要求,出水水质指标符合《兵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火炸药》(GB14470.1-2002)的要求.中试期间设备没有发生堵塞、燃烧等事故,减压蒸馏装置正常稳定运行,证实了减压蒸馏法处理TNT红水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5.
A2O工艺中雌激素的行为变化和去除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厌氧-缺氧-好氧(A2O)活性污泥工艺对生活污水中天然雌激素雌酮(Estrone,E1)、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以及17α-乙炔基雌二醇(17α-Ethynylestradiol,EE2)的去除性能。在对COD、N和P具有良好去除效果的前提下,对E1、E2和EE2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7%、100%和62.7%。通过对各反应单元内3种雌激素的物料平衡分析,表明A2O工艺对雌激素的去除主要发生在厌氧段和好氧段。以失活污泥作为对照组,好氧硝化过程中雌激素去除的小试实验发现,好氧过程中E1、E2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降解作用,而EE2的去除则主要依赖于活性污泥对其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76.
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Ni、Cd、Cu、Pb、Cr和Zn 6种重金属在不同气氛中的挥发率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氧化性气氛和还原性气氛、中性气氛和酸性气氛以及在混合气氛中各重金属的挥发率。结果表明,氧化性和还原性气氛对Ni、Cu和Cr挥发影响较大,Cr、Cd、Pb和Zn在还原气氛下挥发率比在氧化气氛下高,而Ni和Cu则...  相似文献   
177.
从炼油厂活性污泥中筛选出5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菌株,依次编号为SHD-1至SHD-5.将任意2株复合培养后,发现SHD-1和SHD-5构建的复合菌对炼化废水的絮凝效果最好.通过单因子实验确定复合菌的最优培养条件:培养时间为48 h,初始pH为7,摇床转速为160 r/min、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NH4)2SO...  相似文献   
178.
针对腈纶废水生化单元出水,对比研究了Al2(SO4)3和Fe2(SO4)3在不同絮凝剂投量和p H时的混凝处理效果,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凝胶渗透色谱(HPSEC)等对混凝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显示,2种混凝剂在投量为63.5 mg/L时可获得30%以上的COD去除率,且最佳p H为中性附近。当投量小于32 mg/L时,Al2(SO4)3较Fe2(SO4)3具有更高的COD去除率,进一步增大混凝剂的投量很难提高Al2(SO4)3对COD的去除率,而Fe2(SO4)3则在有限范围内能持续提高COD去除率。EEM光谱分析显示,与Al2(SO4)3相比,Fe2(SO4)3对有机物具有更广的处理范围和更好的去除效果。HPSEC分析表明,Fe2(SO4)3相对于Al2(SO4)3在去除重均分子量为2 776、1 856和1 325 Da的有机物组分方面具有优势。铁盐或铝盐混凝是深度净化腈纶废水生化单元出水的可行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9.
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磁性四氧化三铁/石墨烯(Fe3O4/GE)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与H2O2构成非均相Fenton体系用于催化降解水中微量的17β-雌二醇(E2),研究了初始p H值,初始H2O2浓度,催化剂用量对E2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GE纳米复合材料在无需外加光源的条件下能够有效催化降解E2。在p H 7.0,E2初始浓度为1 mg/L,初始H2O2浓度为15 mmol/L,Fe3O4/GE投加量为15 mg/L的条件下,反应8 h后可去除92.9%的E2。Fe3O4/GE具有便捷的磁分离特性和稳定的催化活性,经过7次循环使用后对E2的降解效率仍保持在91.5%左右。  相似文献   
180.
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地震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及对社会安全的冲击日益严重。因此,城市防震减灾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和地球科学机构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特别介绍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承担的《重庆市都市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项目的实施为城市建设抗震设计、土地规划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和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