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3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天冬氨酸和柠檬酸对污泥中重金属萃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天冬氨酸作为萃取剂,研究了其对上海桃浦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的萃取性能,重点考察了萃取体系pH值对重金属萃取的影响,并在相同条件下与柠檬酸的萃取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萃取体系pH值的升高,重金属的萃取率逐渐降低.在较低pH值时,天冬氨酸对污泥中Zn、Ni及Cu的最高萃取率均大于85%;在整个实验pH值范围内,天冬氨酸对Ni及Cu的萃取率分别达到50%和40%以上.与柠檬酸对污泥中上述3种重金属的萃取结果相比较,天冬氨酸对Ni、Cu的萃取能力更高,而对Zn的萃取能力在pH≥3.0时不如柠檬酸.  相似文献   
72.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河岸带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概述稳定同位素技术在生态学的应用领域,通过对河岸带反硝化作用限制因素、效率以及机理的回顾,体现稳定同位素技术应用的优势。重点阐述该技术在研究河岸带功能实现机理、分析河岸带生态系统物质来源和时空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研究河岸带与外界环境物质联系,生态系统食物网络组成及营养级关系中的应用,指出其能够科学反映物质空间变化和时间累积效应的特点。稳定同位素技术与传统地球化学技术的结合对国内河岸带功能研究以及生态河岸带建设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基于大肠杆菌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毒性分析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聚碳酸酯膜直接固定法制备并优化了大肠杆菌(E.coli Top10)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微生物电极,探讨了其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生物急性毒性分析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基于对数生长后期和稳定期E.coli微生物电极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毒性分析性能,基于衰减期E.coli菌株的CellSense生物传感器毒性分析的稳定性和灵敏性降低;CellSense生物传感器测试得Hg2+、Cu2+、Zn2+、邻氯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对E.coli的EC50分别为0.6、3.1、5.8、180和94 μg/mL,制备的E.coli微生物电极在冰箱中4℃保存2个月,仍能很好地满足毒性分析的需要.  相似文献   
74.
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污泥膨胀问题的研究进展。着重探讨了污泥膨胀的类型、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为污泥膨胀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5.
以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等四种土壤酶为考察指标,研究了重金属Zn浓度为0~6000 mg·kg-1时对水稻土和施加污泥的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施入土壤后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同时还能缓解外源金属Zn对土壤酶的产生的抑制作用.4种酶对Zn抑制作用的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受到的抑制作用可以用sigmoidal剂量一效应模型表征和计算生态剂量值,将过氧化氢酶作为评价施泥土壤Zn污染程度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6.
酚酸废水是典型的难降解有毒有机化工废水之一。在分析中 ,综述了我国酚酸类有机化工废水的几种主要处理技术及应用情况 ,指出了酚酸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7.
以高浓度难降解乳化废水为处理对象,在2L高压间歇反应釜中,研究了温度对湿式氧化的影响和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升高温度不但促使反应向直接氧化成终产物方向偏移,也使中间产物加速氧化,使CODcr和TOC去除率显著提高,220℃时可分别达86.4%和79.5%;通用动力学模型能较好预测湿式氧化过程,并得到基于CODcr的表观活化能:有机物直接氧化成终产物为6.19kJ/mol;中间产物氧化成终产物为24.47kJ/mol。  相似文献   
78.
采用新型工艺UV/微曝气对水中内分泌干扰物4-叔丁基苯酚(BP)进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UV/微曝气是一种高级氧化法,可以有效去除水中BP;UV/微曝气联用工艺降解BP受本底TOC值、BP初始浓度值、UV光强以及溶液初始pH影响较大.随着TOC值的降低,BP降解速率k1迅速增加;随着光强的增大,BP的降解速率呈线性增长;在189~410 μg/L浓度范围内,k1随着BP浓度的增大而逐步增大,在410~971 μg/L浓度的范围内,k1随着浓度的增大而逐步降低;pH 2.77~4.01范围内UV/微曝气对BP降解速率较大,pH 4.70~8.16范围内UV/微曝气对BP降解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9.
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反应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察了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的Zeta电位、颗粒物粒度分布和溶解性有机物的分子质量分级,并分别与化学强化一级工艺和初沉池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相同药剂投加量下,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和化学强化一级工艺的出水Zeta电位值基本相等,化学生物絮凝工艺的回流污泥所携带的化学药剂几乎不影响反应池内颗粒物的稳定状态,其中的生物作用是该工艺对污染物的絮凝效果优于化学强化一级工艺的关键因素.在化学生物絮凝工艺中,投加药剂仅对粒径>10 μm颗粒物和分子质量>6 ku溶解性有机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而生物絮凝作用不但可以促进对大粒径颗粒物和大分子质量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而且对小粒径颗粒物和小分子质量溶解性有机物也有较好的去除,其出水中粒径>3 μm的颗粒物被完全去除,分子质量为2~6 ku 的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也高达42.5%.  相似文献   
80.
超声技术在水处理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超声技术在水处理上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了各种影响因素包括超声场,初始浓度,超声时间,初始pH值,空化气体,温度和反应器结构等对超声降解效果的影响以及国内外该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