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32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1.
以济南市引黄水库中分离出的小球藻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光温条件对其生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因素3水平正交实验研究氮磷物质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光强为6 000 lx;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硝酸盐磷酸盐氨氮亚硝酸盐。引黄水库氮磷含量较稳定,适于小球藻的生长,夏、秋季节应加强小球藻水华的监控预警。  相似文献   
52.
为揭示高盐废水中电催化还原硝酸盐氮的能力,采用阴极电沉积法成功制备了NF/CNTs/Cu-Pd双金属复合电极.通过SEM-EDS、XRD和XPS表征,证实CuPd纳米颗粒成功沉积在泡沫镍(NF)底板上.研究了电流密度、初始pH值、初始硝酸盐浓度和Cl-浓度等因素对模拟水中NO3--N、TN的去除能力的影响,并用实际高盐废水验证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没有Cl-存在情况下,NF/CNTs/Cu-Pd可有效去除NO3--N,但TN去除能力一般,NO3--N主要转化为NH4+-N.有Cl-存在作用下,NO3--N、TN得到有效去除.反应最佳条件为:电流密度30mA/cm2,初始pH值7,初始浓度50mg/L,氯离子浓度2.0g/L,此时NO3--N...  相似文献   
53.
54.
砷及其砷化物有剧毒,若处置不当,通过土壤、大气和水介质等各种途径进入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对含砷废料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一直是环保工作重要研究课题。针对含砷废料来源、稳定性评价方法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含砷废料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建议。要从根本上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管理网络,培育市场运行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大力推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高新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55.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广西红树林面积监测与群落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国产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结合野外勘查的方式,对广西红树林面积进行遥感监测并对其群落类型进行野外勘查。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12月,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为7 243.15 hm2,共有斑块2 793个,平均斑块面积为2.59 hm2,其中最大斑块面积为173.67 hm2。北海市红树林面积、斑块数及比例分别为3 263.66 hm2、905个、45.06%;钦州市为2 097.41 hm2、1 259个、28.96%;防城港市为1 882.08 hm2、629个、25.98%。红树林群落类型有白骨壤、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桐花树+白骨壤、木榄-白骨壤等共21种,其中面积及比例从大到小前7位排列分别是白骨壤群落(3 022.96 hm2,41.74%)、桐花树群落(2 383.81 hm2,32.91%)、白骨壤+桐花树群落(405.42 hm2,5.60%)、木榄-白骨壤群落(303.93 hm2,4.20%)、红海榄-白骨壤群落(214.43 hm2,2.96%)、无瓣海桑-桐花树群落(138.46 hm2,1.91%)、木榄-桐花树群落(128.40 hm2,1.77%)。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研究者、影像数据源和研究方法,会使得同一区域红树林面积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6.
简述了胶盖闸刀熔丝经常熔断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7.
58.
针对突发水污染事件难以准确预警的现状,通过模拟水体突发汞污染事件,开展了以生物鱼行为变化为基础的水质生物预警技术研究。以正常水体中斑马鱼的行为变化为基础,采用高速摄像跟踪技术,解析了突发汞污染(0.1mg/L)水体中斑马鱼游动行为(游动速度、高度、转弯次数、加速度)和通讯行为(平均距离、分散度)等行为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标水质健康指数6h内无法预警,以游动高度作为水体突发汞污染事件的监测预警指标,可将预警时间缩短至3h。  相似文献   
59.
医疗垃圾的现状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医疗垃圾的危害及现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指出医疗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重视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的区分和对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医疗垃圾的最佳处置方法是热解气化技术,医疗废水的处理方法应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医疗废物应该被合理处置、规范地科学地管理。  相似文献   
60.
冬小麦根系生长与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995~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联合站布置了冬小麦水分试验,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考察了冬小麦返青至成熟阶段根系生长和土壤水分利用方式。给出并验证了可用于分析二者相互关系的定量模型。根据以下两点分析了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特征:①将土壤含水量开始降低时间视为吸水峰到达某一深度时间;②吸水峰下达到某一土层后,土壤含水量即随生育进程以指数形式逐渐降低。愈接近地表的土层,根系分布量愈大,根系日增长率在抽穗期最大,至扬花期根量及根深达最大值,根系吸水范围和深度基本取决于营养阶段根系生长发育状况。返青时,根系已下扎到1m,根系生长峰与吸水峰基本同步下移,根系下扎到某一土层后继续生长发育,直至土壤有效含水量只剩40%~20%时为止。根系下扎虽深达180cm,而且下层根系吸水功能较强,有效水量较大,但终因根系分布量太少,致使作物利用水分的土层深度只达120cm,吸收的水量大多来自0~60cm土层。在土壤连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不足亦是制约根系吸水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作物利用土壤水分初期,根系吸水速率最大,随着土壤含水量逐渐减少,根系吸水速率随之降低。土壤中有效含水量比例在08以上,根系吸水速率大致以线性关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