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机动车排气对常州市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机动车排气对常州市区大气环境的影响,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于1998年夏季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7个交通路段和3个交通路口布点对机动车排气中的主要污染物CO、NOx,Pb等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交通路段和交通路口大气中Pb污染较轻;针对机动车排气的污染状况,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2.
使用室内水平土柱吸渗法测试了西北某粘土矿水动力弥散系数,根据测定的土壤中含水量动态数据,计算了非饱和粘土的水动力弥散系数,并建立了该土壤水动力弥散系数与质量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该方法物理概念清楚,计算公式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53.
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身健康的危害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分析了徐州市危险废物的产生、处置及综合利用现状,剖析了危险废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徐州市危险废物管理工作特点的污染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54.
欧洲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长效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介绍了欧洲跨地区大气污染公约及其合作体系概况。分析了欧洲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的主要做法:成立专业的监测和评价机构,提供最核心的数据和科学认知基础;注重利益协调谋求合作共赢,横向推动政府间友好协作;注重组织保障和能力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建议我国在跨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合作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跨地区环境合作框架;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国家层面的跨地区大气环境保护机构;推进科研技术力量的整合,建设跨地区大气污染数据共享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55.
周瑶瑶  马嫣  郑军  崔芬萍  王荔 《环境科学》2015,36(6):1926-1934
为了探讨霾天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其对大气消光的影响,在2013年1月25日至2月3日于南京北郊进行了PM2.5连续在线监测.利用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连续采集水溶性样品,与离子色谱联用分析了其中SO2-4、NO-3、NH+4、Cl-、Na+、K+、Mg2+和Ca2+的含量;同时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测量细粒子的粒径谱分布;采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计(PASS-3)实时在线测量细粒子的散射和吸收消光系数;并实时监测痕量气体浓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霾与非霾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总质量浓度分别为70.3μg·m-3和22.9μg·m-3;二次吸湿性组分SO2-4、NO-3和NH+4为主要的污染离子.霾天有利于SO2和NOx向SO2-4和NO-3的转化,尤其是NOx的氧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PM2.5干消光系数与气溶胶化学成分之间的经验公式,发现NH4NO3对南京冬季消光的贡献最大,其次为(NH4)2SO4、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两次重污染事件中,污染前体物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增加分别是造成离子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郑军  刘婷 《中国环境管理》2023,15(4):18-25,43
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各国利益。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负责任大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归纳分析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碳达峰的经济社会特征、碳中和的路径共识,系统梳理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经验举措,对比分析中国国内进展和差距,并提出重点借鉴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研究发现,中国已经逐步具备实现碳达峰国家的基本特征,但相比发达国家,在降碳效果核算评估、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构建、碳价格传导机制设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业态模式打造、法规制度系统化构建等方面仍有差距,仍需加强政策驱动和重点国际经验借鉴,进一步优化“双碳”目标评估指标体系,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统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主要目标,有序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能源资源市场化价格调控,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构建形成系统性推动“双碳”目标的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