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6篇 |
免费 | 136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6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70篇 |
综合类 | 471篇 |
基础理论 | 124篇 |
污染及防治 | 68篇 |
评价与监测 | 48篇 |
社会与环境 | 20篇 |
灾害及防治 | 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46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4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55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24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利用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的监测资料与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G20峰会期间(2016年8月10日—9月20日)杭州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演变及区域特征,探讨了气象条件对G20峰会期间杭州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20峰会管控期间,由于机动车排放大幅度降低,杭州NO_2浓度较管控前有所下降,对比周边城市降幅居于首位;而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PM_(2.5)、PM_(10)、SO_2、CO和O_3浓度比管控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增幅相比周边城市较小,说明管控措施对杭州空气质量有一定的改善效果.9月7日管控措施结束后污染反弹现象明显.气象条件对杭州的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在管控前,杭州晴热高温天气有利于O3的生成,偏东风相对洁净,污染传输较少;在管控期,杭州虽受到静稳天气和外来污染传输的影响,但得益于减排应急管控措施的有效实施,NO_2浓度下降幅度最大,其他污染物的增幅也较周边城市偏小;在管控后,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受静稳天气和污染源恢复常态的影响,PM_(2.5)、PM_(10)、NO_2、SO_2和CO出现了整个研究时段的最大值,而台风\"莫兰蒂\"使得杭州PM_(2.5)、PM_(10)和O_3浓度出现了整个研究时段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18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武江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以华南湿润区武江流域为例,分别采用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和敏感性系数法,从日和年尺度定量模拟和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最大日流量和径流变化的影响过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HIMS模型在武江流域适用性良好,日尺度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西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7,水量平衡误差绝对值分别为3.1%和3.3%;两种方法均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年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但贡献率较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年最大日流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则为6%。相较于年均径流量,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3.
我国地域广阔,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可利用国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在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当今,如何在有限的国土资源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和系统治理思路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解析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战略背景;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系统设计思路;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编制修复方案,科学确定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与人口布局,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修复,多部门联动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等,并明确了其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84.
本文研究了热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水体中有机磷农药毒死蜱.考察了温度、过硫酸盐浓度、初始pH值、常见阴离子(CO32-、HCO3-、Cl-和SO42-)对毒死蜱降解影响.结果表明,毒死蜱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随过硫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温度对毒死蜱降解速率的影响符合阿伦尼乌斯模型,pH值的改变对毒死蜱的降解没有显著影响.天然水体4种常见阴离子中,SO42-对降解速率无显著影响,Cl-对毒死蜱降解有促进作用,CO32-和HCO3-抑制毒死蜱降解,且抑制程度为CO32->HCO3-.通过自由基淬灭实验验证了体系中·OH和SO4-·自由基的存在,且毒死蜱降解过程中·OH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5.
随着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一些新型污染物对中国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正逐步显现并日趋严重。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发达国家新型污染物的风险防范工作启动较早,对中国完善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制度建设、体制机制、评估监测、科学研究等方面比较国内外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的异同,立足我国国情,发现国内实践还需加强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新型污染物风险防范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6.
三江源植被碳利用率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MODIS GPP/NPP数据估算了三江源植被碳利用率(CUE),结合气象数据和高程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探讨了2001~2017年三江源植被CU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植被CUE对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江源植被CUE年内3~10月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6月植被CUE最高.(2)三江源年植被碳利用率位于0.73~1,平均水平为0.85;植被CUE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3)整体上,三江源4~10月植被碳利用率与同期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分别呈现正相关、负相关和负相关关系,降水量是影响三江源植被CUE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为次要因素,蒸散量影响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187.
选取黄渤海区域水产品生产、消费水平较高的23个城市,采集鱼类、海洋贝类、甲壳类、头足类及海珍品(海参、鲍鱼)等5类水产品共1225个样本,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23种全氟烷基物质(PFASs)的含量,并分析了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PFASs的残留水平具有明显的组分差异、城市分布及品种分布差异等特征.在23种PFASs组分中,共检出20种PFASs,其中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酸(PFOA)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9.1%和71.7%,且PFOA的质量浓度占比最高(64.5%),为首要污染组分;在不同采样点样本中,莱州湾近岸的潍坊、滨州和东营,渤海湾近岸的沧州以及辽东湾近岸的营口为PFASs总质量浓度(∑PFASs)较高的城市,残留水平范围为10.2~16.8μg/kg;在不同品种样本中,检出PFASs组分的数量由高到低为:鱼类(20种) > 海洋贝类、甲壳类(18种) > 海珍品(16种) > 头足类(10种),其中海洋贝类、海珍品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A,鱼类、甲壳类样本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FOS,而头足类则是全氟辛烷磺酰胺(PFOSA);通过计算不同水产品中PFASs各组分的平均含量发现,PFOA、PFOS、全氟十一烷酸(PFUdA)和PFOSA在不同品种中平均含量相对较高,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组分差异性;通过计算危害指数(HR)评价人体暴露于PFASs的健康风险,得到PFASs各组分的危害指数均 < 1,说明黄渤海区域水产品中残留的PFASs对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8.
根据2018—2019年南湖水系的现场调查结果,分析其水体透明度(SD)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探讨SD的影响因素及沉水植物恢复所需水体SD目标值。结果表明,南湖水体SD为10.0~46.0 cm,均值为24.8 cm,显著低于国内部分湖泊,空间上SD低值主要集中在入湖河口与航道附近,时间上在5月、9月和10月较低;南湖周边水体的SD为8.0~71.0 cm,均值为27.6 cm,低值主要集中在外环河网西部及北部的河口交叉处。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SD与无机悬浮物(ISS)和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在254 nm处的吸收系数均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2)分别为0.68和0.34,其中ISS对SD的影响更大。结合水下地形和光补偿深度,确定南湖水体SD恢复初期目标值为80~100 cm;提高南湖水体SD应从减少水体悬浮物浓度和控制DOM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9.
为了解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潜在作用,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2个石油浓度(1 500 mg/kg和15 000 mg/kg)污染下,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对紫花苜蓿株高、生物量、根系形态、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