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27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457篇
基础理论   116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59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71.
滇池流域高分辨率氮、磷排放清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氮、磷富集是我国浅水湖泊水质恶化和水生态退化的关键原因之一,但以往流域尺度氮、磷排放清单不足以精确识别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和满足地表过程数值模拟的分辨率要求.为了提高控源减排措施的针对性,以滇池流域为例建立其高分辨率氮、磷排放清单.通过现场调查、采样观测与资料收集,确定各污染源的活动水平和修正排放因子,基于GIS平台核算企业源(工业、第三产业)、生活源(城镇、农村)、城市源(暴雨径流)、农业源(种植业)等7种点源和非点污染源在110个子流域的氮、磷排放量(平均分辨率约5 km×5 km).主要结论包括:①2008年滇池流域氮、磷排放总量分别为10736 t和542 t,且以城镇生活点源为主,占72.7%和42.8%;②氮、磷排放空间异质性十分明显,子流域氮、磷排放总量分别为(97.6±291.7)t(1个标准方差)和(4.93±11.8)t,其中全流域70%的氮、磷排放量仅集中在占流域面积16.2%的10个子流域和37.9%的21个子流域,而排放量最大的是盘龙江上游(氮、磷分别占21.9%和20.2%);③各污染源的排放格局异质性也大,对于氮而言,除了滇池北岸城区和沿流域边界的外围子流域以城镇生活和种植业为最大污染源,东、南、西岸湖盆区大部分则以其他污染源为主;相比而言,磷排放的各子流域最大污染源差异性更大;④通过与传统分辨率结果的比较,高分辨率排放清单能够更为准确甄别排放格局异质性、污染类型等信息,更加有利于明确控源减排的措施、布局和规模.  相似文献   
772.
将高压静电场除尘杀菌、活性炭吸附光催化分解等技术集成一体 , 开发高效空气净化技术和空气净化器,并进行污染物净化实验。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对空气中颗粒物、二甲苯和甲醛等污染物均具有很高的净化效率;气态污染物净化时,初期以活性炭吸附为主,后期以光催化分解为主;活性炭吸附具有选择性,吸附二甲苯速度比甲醛快。  相似文献   
773.
利用实验室分离的丝状真菌Aspergillus niger SS5对柠檬酸污泥进行了污泥脱水前的生物调理.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和调理时间是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主要因素,调理后污泥的脱水性能、沉降性能均有明显改善,调理后的污泥负电荷减少,粒径显著增大,结合水含量比未投加菌液的空白对照降低了近40%.同时,真菌调理显著降低了上清液COD及污泥各EPS层的蛋白质和多糖含量,EPS中蛋白质的降解与污泥结合水含量、D50和Zeta电位显著相关,是影响柠檬酸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重要因素,且有机物的降解并未导致污泥pH值的显著变化,这和柠檬酸污泥拥有较大的酸碱缓冲容量有关.采用20mL/g DS的Aspergillus niger SS5调理柠檬酸污泥,调理3d可使泥饼含水率降至71.98%,且调理过程无化学药剂加入,更有利于柠檬酸等食品发酵类工业污泥的后续资源化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774.
分别用生物沥浸法(BC)、Fenton法和石灰/三氯化铁/PAM法(石灰法)对同一批城市污泥进行调理,并以常规PAM法(CC)为对照,探究不同调理后污泥的理化性质及其脱水性能的变化差异,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污泥中细胞裂解情况,以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BC法、Fenton法和石灰法均能大幅提高城市污泥脱水性能,表现在污泥过滤比阻(SRF)值仅为常规处理的0.43%~6.12%,尤其以石灰法处理脱水性能最佳.但BC法脱水泥饼中的有机质和养分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有机质(56.9%)、总氮(4.66%)、速效氮(0.47%)、矿化氮(1.80%)和总磷(1.60%)含量均远高于石灰法处理,而且污泥中重金属能被部分去除(Cr、Mn、Ni、Zn溶出率分别为18.7%、50.0%、48.7%和72.9%),该处理的污泥最具资源化潜力.而石灰法脱水泥饼由于大量脱水剂添加导致有机质(49.5%)、总氮(3.55%)和总磷(1.20%)含量明显下降,且泥饼呈强碱性(pH值接近11).脱水滤液中的sCOD(645mg/L)和TP(4.62mg/L)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BC法、Fenton法和石灰法均能导致污泥微生物凋亡,活细胞数量由原始的86%降至75%左右,特别是石灰法对污泥中细胞的破解效果最为彻底,从而释放出更多内部水和胞内物质,这可能是引起其有机质和养分大量损失至脱水滤液中的原因之一.与Fenton法和石灰法调理相比,生物沥浸法既具有能大幅提高污泥脱水性能,脱水滤液水质相对较好的优点,又具有泥饼有机质和氮磷养分高,重金属含量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775.
探讨污泥中丝状真菌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对生物法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剩余污泥中分离筛选可以提高污泥脱水性能的丝状真菌,并分析其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具体机制.结果表明,在剩余污泥中存在着可以促进污泥脱水性能改善的丝状真菌,从中分离筛选出1株毛霉属的真菌Mucor circinelloides ZG-3,该菌对改善污泥脱水性能具有良好的效果.该丝状真菌处理剩余污泥过程中污泥的脱水性能改善效果主要受到接种方式、接种浓度和污泥含固率的影响,其最适接种方式为菌丝体接种,最适接种浓度为10%,最适污泥含固率约为4%.在最适条件下处理污泥可使污泥比阻降低75.1%,显著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并且处理后污泥溶液的COD值约为310 mg·L-1,处理后的污泥仍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M.circinelloides ZG-3处理剩余污泥过程中,污泥脱水性能的改善主要与污泥胞外聚合物(EPS)的降解和污泥p H的降低有关.因此,采用M.circinelloides ZG-3处理剩余污泥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新型污泥调理技术.  相似文献   
776.
高温堆肥过程对猪粪来源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研究大规模好氧高温堆肥过程对猪粪来源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4个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erythromycin resistance methylase,erm A、erm B、erm C和erm F)、3个β-内酰胺抗性基因(beta-lactamase,bla TEM、bla CTX和bla SHV)和2个喹诺酮类抗性基因(quinolone resistance,qnr A和qnr S)在堆肥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堆肥初期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含量显著高于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性基因(P0.01),其中erm B基因丰度最高为9.88×10~8copies·g~(-1),其次是erm F为9.40×10~8copies·g~(-1).在高温堆肥结束时β-内酰胺抗性基因和喹诺酮类抗性基因丰度维持在较低水平,而大环内酯类抗性基因在堆肥结束后仍然具有较高含量.其中,erm F基因与堆肥初期相比甚至出现了增加的情况,这表明高温堆肥过程不能有效去除所有抗生素抗性基因.对于某些抗生素抗性基因,堆肥可能还是良好的生物反应器而导致抗性基因的增殖,农田中堆肥产品的施用有可能会造成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传递.  相似文献   
777.
水分条件对稻田土壤汞甲基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培养实验,研究了70%田间持水量、干湿交替及淹水等3种水分管理方式对外源Hg在稻田土壤中甲基化的动态过程.外源添加浓度为5 mg·kg~(-1)Hg~(2+),培养时间为42 d.结果表明,70%田间持水量下,土壤甲基汞(Me Hg)含量基本保持稳定,平均为11.55μg·kg~(-1);淹水条件下,土壤Me Hg含量呈上升趋势,平均为30.70μg·kg~(-1),约为70%田间持水量的2.7倍;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Me Hg呈现"涨-消"的波动趋势,平均含量为20.41μg·kg~(-1),约为70%田间持水量的1.7倍.培养结束后土壤Me Hg含量和占总Hg比例依次为:淹水(37.42μg·kg~(-1),0.76%)干湿交替(16.08μg·kg~(-1),0.33%)70%田间持水量(11.75μg·kg~(-1),0.25%),表明淹水条件有利于稻田土壤中汞的甲基化.Elovich方程可以拟合淹水条件下稻田土壤Me Hg含量变化的动力学过程,表明土壤中Me Hg含量在试验前期(7 d)快速升高,随后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培养期间,各水分处理下稻田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均表现为上下波动式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均值分别为(533±31)cfu·g~(-1)(70%田间持水量)、(615±39)cfu·g~(-1)(淹水)和(509±43)cfu·g~(-1)(干湿交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e Hg含量与硫酸盐还原菌(SRB)数量、氧化还原电位(E_h)、土壤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与其他因素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以推测,在稻田土壤淹水形成的厌氧环境中,SRB可能是生物汞甲基化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778.
对渤海某海水码头处于飞溅与潮差区的钢筋混凝土承重梁进行了阴极保护的工程实践。这项技术的工程应用进一步说明,在这种已经建成的、还在服役的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内,阴极保护技术是目前抑制钢筋锈蚀的最有效和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9.
对Gregory和Taylor所提出的非平衡解释的论据逐一进行了讨论 ,同时指出了平衡解释的弱点。  相似文献   
780.
本文以浓度梯度法研究了重金属离子二价汞对豆科根瘤菌和寄主毛苕生长结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根瘤菌各菌株间对Hg~(2 )的忍耐程度有差异。当Hg~(2 )浓度为2ppm时,多数菌株仍能正常生长;5ppm时,受不同程度的抑制;10ppm时,受到严重抑制,有些菌株完全不能生长;20ppm以上,所有供试菌株完全不能生长。在水培条件下,当Hg~(2 )达10ppm、土培为50ppm时,毛苕的结瘤固氮受影响;水培20ppm、土培200ppm以上时,植物根部完全不结瘤。本工作初次阐明了汞对某些根廇菌-寄主毛苕的毒害,为鉴别污染程度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