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3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安全科学   184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455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31.
石化企业VOCs排放政策要求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政策、治理意义及清洁生产的角度,阐述了石化企业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近几年来国家及行业关于石化企业VOCs排放控制的政策法规及其要求。针对目前石化企业VOCs治理中存在的排放源多、监管难度大、排放量估算难度大、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三个方面,提出优选工艺、设备、原料和药剂,完善操作程序和改进排放方式;生产全过程环保合规管理;多种治理技术组合应用等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32.
等离子体与催化技术的结合解决了单一用等离子体时的能量利用率、产率低及应用条件高的缺陷.总结了不同等离子体-催化协同作用的催化剂催化活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催化剂的组成、表面性质和结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催化剂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分析了等离子体催化协同处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过程中的反应机制;最后,对催化剂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33.
利用双波长三通道激光雷达与车载激光雷达,针对2018年3月28日京津冀区域的浮尘天气过程,分别进行了定点垂直观测与车载走航观测,对这次浮尘天气中沙尘的源地、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沙尘的传输路径与传输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位于北京的激光雷达监测到28日凌晨开始,沙尘气溶胶与近地面污染物混合,受沙尘影响近地面污染物浓度迅速升高。北京到沧州的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结果显示,沙尘气溶胶先向南传输到京津冀南部区域,随后向西南方向传输,同时观测到京津冀区域上空1. 5 km左右存在沙尘传输带。结果表明,使用车载激光雷达走航观测,结合定点垂直激光雷达与其他地面监测数据,能可靠地观测到沙尘过程中颗粒物的时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34.
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的循环廊道内增设缓流板,以此改变循环廊道过流断面面积,进而调控循环比(循环廊道断面通过的循环流量和进水流量的比值)。利用胞内、胞外聚合物的分析及物料平衡的方法,研究了增设缓流板、调控循环比前后系统同步脱氮除磷效果和磷转化途径的变化及聚磷菌种含量的差别。结果表明,增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7时,COD、NH+4、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3%、87.1%、78.1%和96.0%,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46.1%;而不设缓流板,循环比为241时,COD、NH+4、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2%、82.7%、67.2%和86.4%,反硝化聚磷菌占总聚磷菌的比例为17.54%。综上可知,增设缓流板控制循环比,有助于提高反硝化聚磷菌的富集,有助于提高反硝化吸磷量,同时有助于提高氧化沟工艺的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835.
为研究氧化塘停用及清淤后底泥中氮的赋存,以严家湖1号氧化塘为对象,研究人工堆积区(原氧化塘底泥清淤堆积区域)和氧化塘沉积区(原氧化塘水域)氮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工堆积区和氧化塘沉积区表层(0~5 cm)沉积物总氮(TN)分别为2245.22、1193.20 mg/kg;各形态氮占可转化态氮的...  相似文献   
836.
以微波预处理的剩余污泥上清液做为燃料,经过30 d成功地启动了单室无膜燃料电池.考察了可能影响输出功率密度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电池阳极面积越大,输出功率密度反而越小.阴阳极距离从5 cm缩小到0.5 cm时,输出功率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在距离为2 cm时,输出功率密度达到最大值282.7 mW/m2,说明阴阳极距离过近...  相似文献   
837.
采用H2SO4-HNO3混酸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进行氧化处理,并详细研究了氧化后碳纳米管(OCNTs)对水中汞(Ⅱ)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氧化后的OCNTs对汞(Ⅱ)的最大吸附容量从氧化前的16.7 mg/g增至147 mg/g;溶液pH值对OCNTs的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最佳吸附pH值范围为3~6,较低或...  相似文献   
838.
微波污泥上清液为燃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内阻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单室无膜悬浮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考察了微波污泥上清液为燃料的MFC(MSMFC)的内阻组成。研究表明,当未投加氯化钠时,MSMFC内阻为486.13Ω。当投加100mmol/L的氯化钠时,内阻迅速下降为207.18Ω。而投加量进一步增加时,内阻变化不明显。当阳极面积从4cm2增加到8cm2时,MSMFC内阻从387.34Ω迅速下降到293.96n。而当阳极面积增加到24cm。时,MSMFC内阻变化不明显。但当阳极面积增加到60cm2时,MSMFC内阻下降了38.4%。当阴极面积从24.87cm2增加到49.74cm2时,MSMFC内阻减少了40.4%(从545.72Ω减少到220.56Q)。MSMFC中阳极内阻占主要部分,其次为阴极内阻,电解液电阻最小。随着阴阳极面积比的增加,阴阳极电阻比例减少,说明控制阴阳极面积比可以调整系统内阻的分配。  相似文献   
839.
昆明交通运输碳排放特征与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作为能源消耗重点领域,其二氧化碳排放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日益增大。针对昆明交通发展现状,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清单指南,研究和修正昆明本地碳排放系数,估算昆明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目前,昆明交通运输存在问题是:交通运输以公路方式为主;交通能源消耗结构单一,碳排放以公路机动车为主;交通运输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人均碳排放量稳定增长;交通管理和保障系统不健全,现代交通意识薄弱。通过首次开展的昆明交通运输碳排放调查,将为昆明低碳交通、低碳城市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40.
为评估我国南海海域分布的一株产毒底栖型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 HN45株)的潜在风险,在不同温度(20 ℃、25 ℃、30 ℃)和氮、磷限制(氮磷比:4.08、8.17、16.3、24.5、73.5、147)条件下对其进行室内培养,比较了温度和氮、磷限制对该株赤潮藻的细胞数、比生长率和色素等生理特征及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toxins,DSTs)生产特性的影响。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磷限制均显著影响利玛原甲藻的细胞数、多甲藻素和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细胞内总毒素含量。单细胞产毒量在温度为25 ℃、磷浓度为6 μM时呈现最高值,即11.34 pg/cell。磷限制抑制了藻细胞的生长和繁殖,但显著提高了其产毒能力。研究结果显示,该株藻细胞产毒以游离态DSTs毒素为主,其相应酯化态毒素含量仅占单细胞产毒总量的3%~14%,含量远低于游离态毒素。研究还发现,利玛原甲藻所产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含量随生长周期的变化与DSTs含量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Chl a与DSTs存在竞争关系,这对于解析环境胁迫条件下利玛原甲藻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