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12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郭蔚华  马金龙  吴玉龙 《生态环境》2010,19(11):2733-2736
藻红外测试法是利用毒物引起敏感藻红外辐射变化可被测试的一种急性毒性分析方法。敏感藻是指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对毒害物质响应温差大、时间快、药品多、剂量低的特殊藻种。在藻红外测试多元有机毒物时,由于毒物毒性的联合作用将直接影响敏感藻的敏感性,因此敏感藻对多元有机毒物浓度的敏感性在联合毒性测试分析时需要首先认知。实验通过测试敏感藻对5种有机毒物不同组合的响应,为联合毒性测试分析时敏感藻敏感性不变提供了多元有机毒物浓度设计依据。实验用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作敏感藻,苯(C6H6)、甲苯(C7H8)、二甲苯(C8H10)、氯苯(C6H5Cl)、三氯甲烷(CHCl3)为实验药品。结果表明:有机毒物混合后确实产生了温差的变化,的确有联合作用存在。5种有机毒物的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组合,其藻液中多元有机毒物质量浓度为100~500 mg.L-1时,敏感藻均有温度响应且可被测试出,表明该质量浓度范围内敏感藻具有敏感性,可作有机毒物联合毒性分析的参照质量浓度,但100~200 mg.L-1为宜。  相似文献   
12.
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是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法的重要组成,为建立其评价方法,用敏感藻和重金属、有机药品、农药开展了探索性实验.首先确定联合作用系数θ的计算式和总均偏差系数f,用其构建联合偏差系数法;再用实验得到的f=0.06调整相加作用的θ理论值(θ=1),联合偏差系数θi分别在大于、等于、小于1+0.06或1-0.06时,评价联合作用类型;最后进行二元药品对敏感藻联合作用的验证实验,验证联合偏差系数法的可行性.结果发现,4种重金属6种混合对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的联合作用为:3次拮抗作用,2次独立作用,1次相加作用;4种有机药品6种混合对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nutum)的联合作用为:2次协同作用,3次独立作用,1次拮抗作用;8种农药12种混合对水华鱼腥藻、纤细裸藻的联合作用为:9次拮抗作用,3次独立作用;一组验证实验包括藻液加药、测试、计算和评价,共需要60min,而用光密度、细胞数、叶绿素含量、细胞干重作为测试指标进行藻类急性毒性实验,需要24h~96h.对验证结果分析可知,用所构建的联合偏差系数法评价二元药品对敏感藻的联合作用,具有可行、快速、简便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流量对三峡库区嘉陵江重庆主城段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于三峡库区,大部分一级支流都具备产生富营养化的营养水平,在水温和光照等气候条件适宜藻类生长的3—5月,水文条件成为影响藻类生长繁殖和诱发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3—5月恰是水库坝前泄水的消落时段,水文条件与一般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显著不同. 针对三峡水库特殊的水文情势, 通过现场水质采样,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研究了3—5月上游来水流量对嘉陵江重庆主城段藻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流量对河段的藻类密度和质量净增量有显著影响,3月因较低的来水流量和较小的大坝泄水量使藻类密度和质量净增量最大,5月当流量接近或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河段的藻类质量净增量为负,而当流量偏枯较大时,藻类质量净增量为正.   相似文献   
14.
污泥酵制园林营养土好氧-厌氧交替法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好氧-厌氧交替法用于脱水污泥酵制园林营养土达到无害化、营养化、腐殖化(三化)目标的可行性,开展了好氧、厌氧、交替实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大肠菌群死亡率,酵温50℃时为80%,60℃时为95%;好氧、厌氧、交替,冬季最高酵温分别为52.5、29.5、52.2℃(夏季分别为62.5、41.8、64℃),大肠菌群达标所需时间好氧、交替均为8 d(冬)和3d(夏),厌氧28 d以上;平均碱解氮,厌氧0.859 g/kg>交替0.856 g/kg>好氧0.798 g/kg;20 d后平均有效磷,交替1.852g/kg>好氧1.692 g/kg>厌氧1.636 g/kg;20 d后平均有效钾:交替14.215 g/kg>好氧13.187 g/kg>厌氧11.945 g/kg;20d后平均腐殖质,交替10.510 g/kg>厌氧9.398 g/kg>好氧8.768 g/kg。分析可知,好氧法、交替法可使发酵污泥达到无害化,营养化、腐殖化指标交替法高于好氧法,交替法用于污泥酵制园林三化营养土可行,其控制参数需实验确定。  相似文献   
15.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繁殖力受低温和高温调控,休眠与生长高温对藻繁殖产生的停止和抑制作用可被诱导低温解除,藻繁殖力恢复程度取决于诱导低温的强度和作用时间,藻繁殖力恢复程度越高,其繁殖速率越大。基于铜绿微囊藻春化作用原理,提出了该藻暴发的藻密度预测技术路线(初春现场采藻分析预测用增长率→藻暴发的预报温光出现时现场采藻计数→预测藻暴发的藻密度),用于指导分析未来最适温光出现时太湖铜绿微囊藻是否暴发这一预测工作。对该藻密度预测的技术路线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用3个标准评价预测结果。验证结果为:(1)8个实验组的预测用增长率预测的藻密度与生长的藻密度相关性显著,表明预测用增长率测试合理;(2)在对应预测的6 d中,8组中有5组的预测结果准确性指数I≥0.6,即预测结果在生长藻密度的60%~140%以内,表明大多数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好,满足了评价标准一;(3)7 d预测结果有效变化范围的下限为M=(62%~67%)Mt、上限为M=(133%~138%)Mt时,占81%的有准确性预测结果的出现几率Q≥62.5%,满足了评价标准二;(4)预测结果有效变化范围的下限为M=(60%~66%)Mt、上限为M=(134%~140%)Mt时,有准确性的、出现率≥60%的预测结果连续出现天数为6 d,满足了评价标准三;(5)当预测结果偏差范围为(100%±33%),有准确性预测结果的出现几率降低12.5%,连续出现天数为2 d。验证可知,在预测时长为6 d内,有准确性的预测结果有比较高的出现几率是可控的,而不是随机的,预测技术路线指导太湖铜绿微囊藻暴发的藻密度预测是可行的;调高预测结果准确性指数或延长预测时长,预测风险将会增大。  相似文献   
16.
高等水生植物修复双龙湖水体叶绿素a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重庆渝北双龙湖水体因长期受纳城市污水,近几年水体水质恶化并呈加重趋势,为治理修复该水体,进行了水面种植高等植物净化双龙湖富营养化水体的动态和静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植物风车草、蕹菜,芹菜对叶绿素a的降低率分别是17.64%、42.99%、38.05%,附着物与根系重量比(湿重%)是风车草:5.1-132.7、芹菜:100.0、蕹菜:48.3;三种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对降低叶绿素a作用明显,对悬浮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其中风车草对修复营养化水体的作用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为认知星肋小环藻(硅藻)春季活动、滇池铜绿微囊藻(蓝藻)春夏大规模暴发的活动规律,通过确定生长温区后进行变温实验,分析低温对2种实验藻的生长影响,其结果为:小环藻的生长温度为9.5~15.0℃,微囊藻生长温度为15.0~31.0℃,生长高温将抑制2种藻的生长;15.5℃以上、9.0℃以下时小环藻停止生长,31.0℃以上、15.0℃以下时微囊藻停止生长;在15.5~17.5℃停止生长后用7.0~9.0℃处理一天后放回生长温度培养,小环藻恢复生长,在31.0~33.0℃停止生长后用7.0~14.0℃处理一天后放回生长温度培养,微囊藻恢复生长,表明特定低温可使处于高温休眠的藻恢复生长,即低温具有解除高温休眠的作用;诱导低温7.5~9.5℃、10.0~14.0℃时,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与低温诱导强度反相关,与诱导时间正相关;低温可解除高温休眠作用诱导藻生长,同样,高温也可解除藻的低温诱导作用。分析认为:星肋小环藻、铜绿微囊藻的低温诱导作用与植物春化作用一致,因此实验藻具有春化作用,其年活动规律为:经冬季低温诱导,处于休眠的实验藻春季恢复生长,夏季生长高温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秋季无诱导低温过程,铜绿微囊藻华可发生但不如春夏。  相似文献   
18.
重庆长江嘉陵江交汇段浮游藻类组成及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交汇段水体中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45属,85种(包括变种).种群构成比例为硅藻65.9%,绿藻20.0%,蓝藻7.0%,其它7.1%.各监测点藻类细胞密度变幅为0.95×104~3.86×104个/L,硅藻中的直链藻、脆杆藻、舟形藻、桥弯藻等占优势.硅藻随环境因素及水文条件等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其数量与水温基本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嘉陵江出口段三类水体蓝绿硅藻优势种变化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水库的河流型、过渡型、湖泊型水体中后两者为富营养化敏感水体,为认识富营养化敏感时期嘉陵江出口段三类水体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优势种变化及机理,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进行了三种藻类的现场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3~7月份,总藻种数为52种,占全年种数的66.5%,平均密度43.76×104个-L-1,为全年中最高,因此3-7月为富营养化敏感期;优势藻种类变化为河流型蓝、绿、硅藻分别为6、4、9种,过渡型的蓝、绿、硅藻分别为4、5、4种,湖泊型的蓝、绿、硅藻分别为6、5、3种;蓝、绿、硅各优势藻的平均优势度在2.5m·s-1为0.11,2.0 m·s-1为0.11,1.5 m·s-1为0.10,0.05~0.2 m·s-1为0.07,<0.05 m·s-1为0.06.分析认为,蓝、绿、硅优藻种数变化与流速有关,优势硅藻种数与流速正相关,优势蓝、绿藻数与流速反相关;具有硅壳的硅藻需要借助流速浮动进行光合作用,适宜0.05~2.5 m·s-1水体;大型硅藻可能通过进化中的硅壳薄化来适应一定流速的水体;蓝藻、绿藻沉降系数小,有的具有气囊或鞭毛,因而易浮动进行光合作用,适宜0.2 m·s-1以下的水体;优势蓝、绿、硅藻的平均优势度与优势藻多样性负相关.随着嘉陵江出口段采样点的流速逐渐减小,优势蓝、绿、硅藻的平均优势度逐渐变小,而优势藻多样性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0.
藻红外辐射测试环境重金属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快速、简便、有效地检测环境中重金属毒性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敏感藻是指藻红外测试中对毒物响应的温差大、种类多、时间快、剂量低的特殊藻类,为探寻对重金属急性毒性响应的敏感藻,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进行了8种藻对10种重金属的温度响应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平均响应温差短线脆杆藻(Fragilaria brevistriata)最大,为0.24 ℃,高出8种藻的0.19 ℃总平均温差0.05 ℃;较好药品响应率短线脆杆藻最高,为80%;平均响应时间短线脆杆藻居中,为4.65 min,低于8种藻的总平均响应时间5.21 min;短线脆杆藻对重金属的灵敏度在0.06~7.0 mg?L-1之间,发光细菌在0.07~15.3 mg?L-1之间,表明短线脆杆藻对重金属响应的剂量低.根据敏感藻的定义和分析结果,确定短线脆杆藻为本试验的敏感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