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158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1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由于降水时间序列存在非平稳性,导致利用传统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SPI)估计的干旱可能存在较大偏差。文章基于GAMLSS模型,以气候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参数拟合,建立一种基于可变参数的非平稳伽玛模型,计算非平稳标准化降水指数(NSPI),并与SSPI指数对比分析长江流域1962~2016年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NSPI与SSPI变化基本一致,但非平稳伽玛模型比平稳伽玛模型更好地重现降水量以捕获当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2)长江流域1962~2016年干旱有加重趋势。上游干旱烈度、干旱历时、干旱强度和烈度峰值的变化速率分别为每10年上升0.064、0.041、0.023和0.027,而中下游则分别为0.151、0.089、0.021和0.030;干旱强度以轻至中旱为主。长江源头和四川盆地西南部干旱较严重,而金沙江和雅砻江上游及鄱阳湖南部的干旱相对轻微。(3)与SSPI相比,NSPI估计的相同干旱烈度和干旱历时的重现期较大,且估计的干旱事件相对集中。NSPI的干旱风险表明长江源头、金沙江下游和洞庭湖流域中部是高风险集中区,而川江上游和鄱阳湖东南部是低风险集中区。(4)构建的非平稳伽玛模型估计的NSPI能较好的预测各干旱特征,且对干旱烈度和干旱历时的预测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362.
为研究渣水系统低成本处理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系统地研究了脱硫废水引人渣水系统后,捞渣机上清液、脱硫工艺水(复用水)的水质变化情况,以及对设备腐蚀、炉渣和石膏再利用的影响,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脱硫废水引入渣水系统后,复用水水质指标符合厂区回用水标准,且对炉渣和石膏的再利用没有明显影响,投资...  相似文献   
363.
城镇污水-污泥同步生物处理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污水 -污泥同步处理工艺将微生物厌氧 -好氧处理和蚯蚓生物反应器等进行优化集成 ,利用蚯蚓等小型动物将常规生物处理中的食物代谢链进一步延长和扩展 ,形成生物物种多样、群落分布合理、代谢循环完整的生态网链系统 ,将其营养源从污水扩展至污泥。当厌氧水解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 6.0 h、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为 16m3/( m2 · d)、蚯蚓反应床水力负荷为 5 .0 m3/( m2·d)、硝化液回流比为 0 .6时 ,该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 CODCr去除率达 83%~ 89%、BOD5去除率达 94%~ 96%、SS去除率达 96%~ 98%、氨氮去除率达 5 8%~ 70 %。绝大部分污泥物质转化为蚓体及蚓粪 ,可资源化利用。该工艺还具有节约能耗、造价低廉和管理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364.
北京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采集北京城乡结合区和郊区冬季12个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不同粒径样品,用色谱-质谱技术分析鉴定了75种多环芳烃化合物,并对各粒径中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其在不同粒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城乡结合区大气颗粒物中优控多环芳烃总量明显高于郊区;郊区和城乡结合区大气分别有68%和85%的优控多环芳烃吸附在粒径小于2 0μm颗粒物上;可吸入颗粒物中都相对富集高环数的多环芳烃;2个地区主要污染源可能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燃煤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365.
粉尘云电火花点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粉尘云电火花点火研究的主要目的。对工业实际中常见的电火花点火源及其放电能量和现有实验装置中的火花触发电路与喷粉系统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实验过程中以电容能量和火花能量来衡量粉尘云电火花点火敏感性的主要误差。  相似文献   
366.
利用双梯度液相色谱仪与固相萃取技术结合,建立了一种在线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环境水体中甲萘威和百菌清的方法。在取样2.5 mL时,甲萘威和百菌清的检出限分别为0.6 ng/mL和0.4 ng/mL。以20 μg/L标准溶液作为样品溶液,连续进样5针,测定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结果甲萘威的RSD为1.45%,百菌清的RSD为1.20%,符合方法学要求。  相似文献   
367.
针对彩南油田原有水处理技术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现状,对水质净化工艺技术进行改进研究。确定预催化—强化絮凝净水的技术路线,并选定了最优药剂体系、加药量和加药位置;结合以往污水处理经验和现场实际情况,在预催化—强化絮凝净水技术基础上自行研发了新型污水反应器,对斜板沉降罐进出水系统、沉降罐收油槽、调储罐、污泥沉降池和杀菌技术进行了改进。通过现场实际运行,处理后含油污水水质达到Q/SY XJ0039—2001《彩南油田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368.
以长江流域130个气象站点1965~2014年的日降水量资料为基础,应用线性矩以及各种统计检验和空间分析技术对流域极端降水进行区域频率分析和时空特征描绘。研究表明:(1)应用模糊C均值分类和异质性检验,整个长江流域的年最大1、3、7和10日降水序列均可划分为7个一致性子区域。拟合优度检验表明,广义极值分布(GEV)和广义正态分布(GNO)为大部分区域极端降水序列的最佳分布;(2)使用考虑站间依赖性的Monte Carlo模拟评价极端降水增长曲线和分位数估计值的精确性,与站点绝对独立的情况相比,其均方根误差(RMSE)变大,90%的误差界也变宽;(3)每个一致性区域的区域增长曲线及其90%的误差界表明,当重现期小于100年时分位数估计值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在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大,易发生高风险洪涝灾害;(4)重现期为100年的极端降水空间分布格局表明,从长江上游到下游的极端降水量逐渐增加,导致长江中下游流域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这一结果与其区域增长曲线相一致。  相似文献   
369.
基于MODIS-EVI和CI的洞庭湖流域植被指数对气象干旱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洞庭湖流域2000~2012年98个气象站点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MODIS增强型植被指数(EVI)数据,对研究时段内生长季干旱强度和EVI时空变化特征,典型春、夏、秋季干旱年月和湿润年月干旱强度和EVI的空间分布及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研究EVI指数能否反映大范围气象干旱事件,探讨该指数作为流域干湿状况度量标准的潜力。结果表明:(1)在年际变化上,EVI在2001、2005、2009年出现低谷值,与其对应年份的干旱强度出现高峰值;在季节变化上,干旱强度的高值段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低值段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夏季EVI值最大,冬季EVI值最小;(2)去除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影响的生长季干旱强度、EVI和森林覆盖率年际波动变化明显,并且干旱强度高峰值的年份对应EVI和森林覆盖率出现低值的年份;(3)典型干旱年月干旱强度高值区的空间分布与EVI距平低值区的空间分布存在高度一致性,其中夏、秋季干旱年月的干旱强度和EVI的相关系数分别通过了0.01、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4)除部分地区外,典型春夏秋季湿润年月的干旱强度空间分布与EVI距平的空间分布对应较差,两者的相关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上述结果表明,在典型干旱年月,流域植被的生长状况能够响应大范围的区域气象干旱情况。  相似文献   
370.
鉴于近期国内外重特大粉尘爆炸事故频发,主要从粉尘性质、爆炸风险区域的划分出发,结合可燃性粉尘特性参数和通风参数,对工业厂房内除尘设备的选择、设备防爆选型以及除尘系统整体效果、验收、维护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旨在为可燃性粉尘除尘工程设计主体、流程监督管理等梳理分析,对除尘工程实施各个环节要点进行总结和探讨,为相关企业通风除尘工程的实施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