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9篇
安全科学   44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56篇
综合类   157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3月26日下午,上海市环保局和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在上海市环科院联合举办专题报告会,特邀请上海市环保局张全局长作关于上海环境保护形势与第4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主题报告。来自上海市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市环保系统科研、监察、监测部门的技术骨干和市环保局机关干部约2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  相似文献   
212.
大水面放养凤眼莲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200 hm2的水面放养凤眼莲后对底栖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底栖生物调查.结果表明,软体动物(主要是铜锈环棱螺)的平均密度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276.67、371.11和440.00 ind/m2,生物量从远离到种养区内分别为373.15、486.57和672.54 g/m2;表现为种养区内要高于种养区外围;种养区内寡毛类(主要是霍甫水丝蚓)和摇蚊幼虫类的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表现为种养区内远种养区近种养区.在8~9月间3种底栖动物优势种的密度和生物量都表现为快速增加、但在10月为快速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在9~10月大量蓝藻开始死亡,蓝藻在死亡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溶解氧,并释放出大量的N、P营养盐,提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导致底栖动物死亡.利用Shannon-Weaver和Simpson指数来评价底栖环境,表明水体处于中-重度污染状态.因此,短期内(6个月左右的放养时间)的大水面、高密度的凤眼莲的种植模式尚未表现出对底栖生境及底栖生物的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13.
太湖水体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上行漫射衰减系数是反映水体中上行光强衰减的重要光学参数,它直接影响着水下光场分布,对水环境生态系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于太湖水体而言,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变化特征尚不明确.为此,本课题组于2010年4月29日到5月2日对太湖水体28个采样点进行了野外原位观测,获取了相应的水体光学参数和水质参数数据集.在分析水体上行衰减系数光谱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其与太阳高度角、悬浮物浓度和叶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行漫射衰减系数的光谱特征表现为短波蓝光部分衰减系数较大,长波红光部分衰减系数较小,且衰减系数在575~700 nm之间随着波长的增加变化不明显,在675 nm附近出现相对高值,其与叶绿素a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r=0.574,n=28,p<0.05).下行与上行漫射衰减系数随波长的变化特征大致相似,其差值谱线的变化规律为:小于400 nm的范围内,呈线性减小;在400~800 nm之间除760 nm附近有一峰值外,其余部分基本无明显变化;大于800 nm时,又迅速增加.上行衰减系数在不同湖区的空间分布大致为:开阔水域区>草型湖区>典型藻型湖区>草、藻过渡型湖区,藻型和草、藻过渡湖区在675 nm附近的峰值皆较为明显.上行衰减系数基本上随太阳高度角的增大而减小,上行漫射衰减系数与悬浮物浓度的偏相关性最好(r=0.963,n=28,p<0.05),太阳高度角次之(r=0.474,n=28,p<0.05),叶绿素浓度的最低(r=0.175,n=28,p<0.05).  相似文献   
214.
通过比对6种吸附剂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同时考察不同废气温度、湿度条件下活性炭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吸附-解吸性能,表明活性炭对氯苯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及在二硫化碳介质中的解吸效能与标准规定的GDX系列无显著性差异。将活性炭管吸附采样用于监测某化工企业厂界无组织排放废气中的氯苯类化合物,结果 1,4-二氯苯和1,2,4,5-四氯苯检出。  相似文献   
215.
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对脱氮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人工湿地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脱氮效果的影响,藉此优选高效耐寒的湿地植物,进而提出可行的强化脱氮措施,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详细测定了芦苇、美人蕉等典型湿地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对湿地脱氮效果、溶解氧分布状态的影响,以及植物光合、蒸腾特性对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范围内,芦苇、美人蕉湿地脱氮效果最佳;茶花湿地低温条件下运行稳定.植物净光合速率与溶解氧分布、总氮和氨氮去除率显著正相关,而植物蒸腾速率与湿地氨氮去除率显著相关.适当增加植物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人工湿地脱氮效果,但种植过密对提高溶解氧水平和总氮去除率反而不利.植物生长周期对湿地脱氮影响显著,植物收割方式对脱氮效果影响较大,清除植物地上茎叶既不破坏植物根区微环境,可有效防止茎叶腐烂向系统重新释氮.此外,由于湿地前端溶解氧水平急剧下降,故建议适当增加前端植物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16.
城市及城市化的生态学过程及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本文从生态学观点出发探讨了城市化过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种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揭示了城市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从稳定的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向不能自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过渡的过程。  相似文献   
217.
为有效去除铁路隧道开挖过程中涌出的地下水中的氟离子,避免对当地环境和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利用镧改性钢渣得到一种除氟材料,通过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能量散射光谱、X射线衍射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此外,结合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模型拟合,探究了改性钢渣对水中氟离子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改性钢渣的比表面积由未改性的0.549 9 m2·g-1增大到23.367 5 m2·g-1,小粒径的钢渣比例增大且表面粗糙程度增强。能谱分析表明通过改性,可成功的将镧负载于钢渣表面。吸附拟合模型表明,钢渣对氟离子的吸附遵循Langmuir模型,说明钢渣对氟离子的吸附更接近于单层吸附,且主要为化学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吉布斯自由能(?G0)>0,焓变(?H0)和熵变(?S0)<0,表明该反应是放热过程,改性钢渣的除氟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过程。改性钢渣有望成为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除氟材料。  相似文献   
218.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人类工农业活动的加剧,生态环境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损害,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国内外对生态安全内涵、生态安全评价的机理、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安全评价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9.
为了探讨太湖聚藻区月亮湾在水华易发季节及前后沉积物磷的赋存及迁移特征,采用欧洲标准测试委员会框架下发展的SMT磷形态分级方法对月亮湾由冬季至夏季(1~7月)表层沉积物(5 cm)分层的磷形态分析发现,总磷和无机磷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平均含量分别为53553和42590 mg/kg。但有机磷则在冬季至夏初降低,随后从夏初开始上升并于7月达最大值,平均含量为8772 mg/kg,是冬季的14~18倍,表明藻类聚集和沉降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含量产生显著影响。在监测的这几个月中,无机形态磷均于春季4月达到最大值,而且与1、6和7月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 <005)。铁磷为无机磷主要形态,平均含量达到18686 mg/kg,占无机形态磷质量分数的4443%,且4月、5月和6月沉积物铁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 <005)。其次是铝磷和钙磷,平均含量分别达到12949和9748 mg/kg,为无机形态磷质量分数的3118%和2318%,各月份沉积物铝磷含量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P<005),而钙磷却无显著性差异。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的含量虽然较少(平均444 mg/kg),但其冬季至春季逐渐升高、春季至夏季逐渐降低的现象,表明在生长季节可交换态磷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柱释放,为藻类复苏和生长提供物资基础。分析还发现,铁磷、铝磷和有机磷均与可交换态磷存在较好相关性,无机磷与总磷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与分布主要受控于无机磷  相似文献   
220.
以铅锌尾矿和CRT玻璃固体废弃物为主要原料,采用烧结法制备微晶玻璃材料.为确定基础玻璃的成分,以及尾矿、CRT玻璃及各化工原料的用料比例,设计了正交实验;研究了CaO,Al2O3,MgO等氧化物添加量对微晶玻璃结构及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方法,考察了微晶玻璃产品的晶相、晶体形貌特征及性能.结果表明:利用铅锌尾矿、CRT玻璃废弃物制备微晶玻璃的最佳配方为:尾矿20%、CRT玻璃30%、添加辅料石英砂29.7%、方解石25%、Al2O3 12%、晶核剂TiO2 1%.SEM和XRD分析可知,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透辉石;打磨抛光处理后,平均显微硬度为8.76 GPa,平均抗折强度为223.1MPa;经酸、碱浸蚀后,质量变化分别为0.43%和0.58%,耐酸碱腐蚀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