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8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389篇
废物处理   47篇
环保管理   156篇
综合类   1154篇
基础理论   174篇
污染及防治   155篇
评价与监测   146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91.
海雾作为灾害性天气,是海洋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以黄海为研究区,分析研究了海水、海雾和云在GOCI影像中光谱特征,建立了结合波段比较法和波段运算的海雾提取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2015年5月25日发生的黄海海雾事件,利用Kappa系数评价该方法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该分类方法的kappa系数为86.74%;海雾提取结果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监测结果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基于GOCI影像的海雾信息提取方法为海雾监测提供了新方向,为实时监测海雾动态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92.
森林可燃物燃烧释放的大量含碳物质对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碳平衡具有重要影响,揭示森林可燃物燃烧的含碳物质排放特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福建省4种主要乔木树种——马尾松、杉木、樟树、桉树的枝、叶燃烧,分析其在不同燃烧状态(阴燃、明燃)下含碳气体(CO、CO2、CxHy)和PM2.5的排放因子(分别以EFCO2、EFCO、EFCxHy、EFPM2.5表示)及PM2.5中的碳质组分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马尾松、杉木、樟树、桉树燃烧排放的含碳气体、PM2.5的排放因子及PM2.5的碳质组分在不同燃烧状态下差异较大,阴燃时EFCO2、EFCO、EFCxHy、EFPM2.5平均值在分别为(1 400.7±76.5)(297.6±16.2)(25.2±3.9)(23.9±4.3)g/kg,明燃时分别为(1 582.8±73.2)(253.6±16.1)(17.2±3.7)(8.4±2.8)g/kg,除CO2外其他多为阴燃显著高于明燃.针叶树种(杉木、马尾松)枝、叶在阴燃时EFPM2.5高于阔叶树种(樟树、桉树),而明燃时差异相对较小.PM2.5中OC(有机碳)、EC(元素碳)、TC(OC+EC)的质量分数阴燃时分别为45.6%、12.0%、57.6%,明燃时分别为42.9%、17.6%、60.5%.EFOC/EFPM2.5、EFEC/EFPM2.5、EFOC/EFEC在两种燃烧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其特征值可作为区分不同燃烧源或不同燃烧状态的指标;EFOC/EFPM2.5在明燃和阴燃时差异不大,平均值分别为0.49、0.46;EFEC/EFPM2.5明燃显著高于阴燃,平均值分别为0.18、0.12;4种乔木的枝、叶燃烧的EFOC/EFEC明燃低于阴燃,平均值分别为2.59和4.01.在两种燃烧状态下OC与PM2.5的排放因子均呈显著相关.研究显示,不同燃烧条件以及不同燃料燃烧对排放含碳物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再生水是就地可取、稳定可靠的城市第二水源.再生水饮用回用(补充水源)技术经济性可行,是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构建可持续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的非传统供水工程,再生水饮用回用的关键是保障水质安全稳定和系统可靠高效运行,因此需要构建包括水质安全管理、健康风险评价和多重屏障工程措施在内的安全保障体系.水质安全管理方面需建设包括制订科学的饮用回用水质标准和再生水处理工艺要求,建立针对再生水处理工艺和饮用回用全系统的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管理(HACCP)体系,并加强水质安全监管和认证.健康风险评价方面需开展全方位、统筹性和持续性的化学污染物和微生物风险评价方法.工程措施方面需建设包括源头控制、再生水厂净化、环境缓冲和饮用水厂净化在内的多重屏障系统,以确保水质安全.在多重屏障系统中,再生水厂是保障饮用回用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反渗透-高级氧化”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是再生水处理的可行工艺.今后需深入、持续开展新兴高风险污染物控制技术、再生水环境储存和饮用回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合理地进行井筒选材和更好地开展防腐工作。方法通过高压釜模拟哈法亚油田注水井腐蚀介质环境,研究温度、压力和pH对注水井油管L80钢腐蚀规律的影响。结果随着实验温度的升高,L80钢表面腐蚀产物越来越疏松,腐蚀速率增大;随着注水压力的升高,腐蚀速率增大,局部腐蚀逐渐增强;随着pH的升高,L80的腐蚀速率有所降低,主要发生全面腐蚀;腐蚀产物主要为铁的氧化物和CaCO_3。结论该研究为井筒选材和防腐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5.
在高校开设专门课程进行非专业的环境教育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途径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知识水平。我们学校从1991年招收第一届本科学生开始,就首先在给排水专业开设了《环保概论》课程...  相似文献   
996.
不同DNA分子标记在云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国内外近20a来在DNA分子水平上埘云杉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简述用RELP、RAPD、SCAR、AFLP、SSR、EST、STS以及SNP标记对于云杉属核DNA、线粒体DNA、叶绿体DNA和rDNA多态性进行的研究以及在云杉属品种鉴定、遗传作图、遗传多样性、进化及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参85  相似文献   
997.
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公布,把准确的污染监测要求提到了法律的高度,企业管理的经济技术指标中亦有有关内容,从而对环境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一切环境保护措施、三废及公害防治、污染研究、环境质量评价的前提都是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还在本世纪  相似文献   
998.
通过对三清山缺萼枫香林群落的野外调查和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群落乔木分层明显,其中第1层高达20~25m,最高可达35m。年龄结构显示,主要优势种缺萼枫香处于衰退状态。(2)群落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75.38%),地上芽植物较多(21.54%),反映出该群落具有山顶群落特征。(3)重要值计算表明,各优势种的重要值比例为缺萼枫香(52.08%)、细叶青冈(34.14%)、猴头杜鹃(31.01%)、多脉青冈(24.95%)和红花油茶(20.63%),其相应的科所占比例为壳斗科(21.9%)、金缕梅科(17.36%)、山茶科(14.86%)及杜鹃花科(12.96%),在科属地理分布区类型上群落具有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征,热带性科占57.84%,温带性科占42.16%。(4)多样性指数以及频度分析表明,以Shannon-Wiener公式计算,其多样性指数为4.46,介于广东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与江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频度值分析为A>B>CE,与Raunkiaer频度定律有一定差异。整体分析表明缺萼枫香群落是中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  相似文献   
999.
从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HN01基因文库的重组质粒pGXHN300上获得ntrB、ntrC基因完整序列.通过自杀质粒pK18mob同源单交换的方法,分别获得了HN01菌株的ntrB和ntrC基因的突变株GXHNB、GXHNC.功能检测证明GXHNB、GXHNC能以硝酸盐为唯一氮源进行正常生长,但不能以铵源作为唯一氮源进行正常生长.图4表2参15  相似文献   
1000.
丙烯酰胺对大型(Daphniamagna)的急性试验表明,丙烯酰胺对大型的24h LC50、48h LC50值分别为173.21和89.59mg·L-1。21d生活周期试验结果表明,大型的生殖指标是对该种化合物最为敏感的慢性毒性参数。丙烯酰胺对大型生殖的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为1.56mg·L-1,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为3.13mg·L-1,并据此计算出该毒物的最大允许浓度(MATC)为2.47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