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6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90篇
安全科学   18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98篇
综合类   686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87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广西不同石漠化等级下SPAC水势梯度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艳  胡阳  马祖陆  朱鑫  梁晓 《地球与环境》2014,42(2):213-220
以野外观测为基础,对广西不同石漠化等级(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下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简称SPAC)系统中的水势日变化、气象因子日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大气水势降低,大气水势对不同石漠化程度的反应敏感。岩溶区石漠化等级下植物和土壤水势较低,不同石漠化条件下的植物叶水势在-7.79±0.43~-2.68±0.11 Mpa之间,土壤水势在-4.00±0~-0.08±0.04 Mpa之间,重度石漠化等级下植物处于萎蔫状态。植物在正午受到的水分亏缺程度为: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无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下植物叶片水势与大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和重度石漠化下植物叶片水势与大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大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水分在SPAC系统中运移,其能量消耗主要集中在叶片-大气的过程。叶-气水势差差值大小为: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无石漠化。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增加,SPAC水势梯度提高,各介质层水势差的增大,提高了水分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强度。  相似文献   
52.
加速腐蚀当量加速关系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研究当量加速关系,归纳了现有腐蚀损伤当量化的研究方法,详细介绍了基于电化学原理、物理参量和力学损伤的当量折算法,讨论了各种方法的优劣和所适用范围。基于电化学原理的当量加速关系研究方法适合用于制定飞机金属结构加速试验环境谱,以物理参量为基准的当量折算法适用于建立疲劳关键部位、腐蚀关键部位的涂层及金属基体等各种加速试验环境谱的当量加速关系,力学损伤对比法适合用于结构疲劳关键部位。最后得出针对不同材料、不同部位应该采用不同的当量加速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53.
本文以三峡库区王家沟一典型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选择180、175、165和155 m这4个高程以探讨水位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其中,175、165和155m高程坐落在消落带内,分别表现为短、中和长期淹水,180 m高程作为对照,为永不淹水的陆地.土壤样品的采集深度为0~20 cm,每周采集一次.结果表明,180 m高程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均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而175 m高程处SOC和TN季节变化明显,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各高程上的SMBC和SMBN及其分配比例呈现出秋高夏低的季节变化形态,表明消落带夏季高温低湿的土壤环境限制了微生物活性及土壤有机碳氮的周转速率.数据分析表明,与180 m高程相比,消落带上的175 m和165 m高程SOC、TN、SMBC及微生物商、SMBN及其分配比例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升高,而155 m高程除了SMBN及其分配比例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表明与未淹水对照点相比较,中短期淹水有利于提高消落带土壤碳氮含量及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而长期受到江水淹没胁迫的土壤则会抑制土壤碳氮以及SMBC含量,并降低SOC的周转速率.相关分析表明,SMBC和SMBN均与地下5 cm处温度和p H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地下5cm处的温度以及p H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强烈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广东省环保产业作为服务广东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如何在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中,推动广东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生态环境服务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政府、行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产业规模、结构、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当前发展状况及问题,提出对未来广东环保产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的建议,以期找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55.
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与信息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可实现传统产业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对矿山安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详细论述了金属非金属矿山的安全生产现状,矿山安全灾害种类和矿山安全信息化技术,指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解决矿山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6.
采用铁镁改性粉煤灰絮凝剂絮凝沉淀得到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颗粒,然后通过颗粒化菌藻系统进行了缓流微污染水体原水净化处理,优化了絮凝剂投加量,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和菌、藻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液(藻液)中絮凝剂质量浓度达到500 mg/L以上即可使光合细菌和小球藻絮凝率均超过94%;光合细菌、小球藻絮体颗粒总投加量为0.5%(体积比),HRT为48 h,菌/藻比(体积比)为1:1时,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9.86%~62.16%、61.35%~63.72%、76.98%~79.42%和65.48%~68.32%,出水中COD、氨氮、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为1.75~4.31 mg/L、0.18~0.59 mg/L、0.30~0.96 mg/L和0.05~0.09 mg/L,系统具有稳定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57.
井下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返排液和含油污泥,易造成井场环境污染。文章梳理了长庆油田井下作业存在的环保问题,提出了采油管柱密闭清洗技术、油管连续循环密闭洗井技术、分段压裂上提油管防喷技术、液压式防喷泄油器和带压作业5项井下作业关键环保技术。自2017年以来,现场应用井下作业环保技术150余井次,单井平均减少废液28.2 m~3,减少含油污泥0.2 t,实现作业过程零污染,有效地抑制了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58.
废荧光灯管中的有害物质如果处置不当,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目前国内大部分废荧光灯管未得到无害化处置,主要在指定的法规、有效的政策以及完善的运营机制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结合国内外废荧光灯管回收处置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源头控制、分类收集、多渠道回收、建立资金及资金补贴机制以及技术手段措施,为从根本上解决废旧灯管回收难的问题,并探索社会源危险废物的管理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9.
近年来在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中,柴油车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本文通过测试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97组与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无机元素排放有关的数据,采用k-means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并对分类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柴油车无机元素排放占颗粒物比例的大致区间为:Si(0—4.62%)、Al(0—1.53%)、Ca(0—4.09%)、Na(0—2.61%)、Mg(0—2.68%)、K(0—0.85%)、Fe(0—3.4%)、Zn(0—0.54%)、Cu(0—1.49%)、Ni(0—0.06%),且所得无机元素的排放区间的置信水平均大于94%.同时得到的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无机元素分析结果,可以为后续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无机元素数据分析以及相关污染治理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更好地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60.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已造成全球大流行,是当前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疫情的重灾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开始有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北半球夏季的来临,环境温湿度变化对病毒传播的影响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已有若干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究环境温湿度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关系.本文通过总结相关主要研究,总结目前研究的进展及有待完善之处,为今后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