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4篇
安全科学   12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63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开平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不断增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通过调查分析开平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产生、处理情况和环境污染现状,提出开平市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对策,以"综合利用、减量化、低成本、实用"为原则.结合开平市的实际情况,选取生态型养殖的治理方式,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2.
基于全面的实地调研,获取了广安市2016年各典型污染源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为指导,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广安市2016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并分析了主要污染源排放特征。结果表明,2016年广安市SO_2、NO_X、CO、PM_(10)、PM_(2.5)、VOCs、NH_3总排放量分别为31 706 t、28 084 t、115 874 t、56 415 t、19 710 t、24 774 t以及39 484 t。SO_2排放主要来自工业源;NO_X排放主要来自工业源和移动源;CO排放主要来自工业源、民用燃烧源及移动源;PM_(10)和PM_(2.5)排放来自工业源、扬尘源和露天秸秆焚烧;VOCs主要来自工业源、移动源以及溶剂使用源;NH_3主要来自农业排放。  相似文献   
93.
针对老油田存在的生产规模与地面工艺不匹配、设施高耗低效等能效瓶颈问题,以科技引领管理创新,围绕机采、注水、集输等油田主要地面配套工艺系统核心设备,创新应用永磁复合电机直驱抽油机、永磁调速、大排量对置式柱塞泵、计量站真空相变加热炉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94.
7A52铝合金干湿交替情况下电偶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海洋环境下7A52铝合金在干湿周浸使用过程中的电偶腐蚀现象。方法实验配制3.5%的Na Cl水溶液浸泡试样,实验周期为504 h,全浸试样作为对比试样,在实验周期内一直浸泡在Na Cl水溶液中。测试试样干湿周浸情况下7A52与5A06,38Cr Si之间的电偶电流及电偶电压,使用SEM分析腐蚀后的表面形貌。结果 7A52-5A06干湿周浸试样电偶电流变化不大,全浸试样电偶电流较初期变化较大,后期电偶电流的大小只有初期电偶电流大小的1/8左右,7A52-38Cr Si全浸试样与干湿交替情况下电偶电流基本相同。随着试验的进行,干湿交替及全浸情况下电偶电流的差异逐渐变大,电偶电流增大约为实验初期的10倍;全浸情况下试样表面腐蚀产物较致密,干湿周浸情况下腐蚀产物较为疏松。结论在3.5%的Na Cl水溶液干湿周浸情况下,7A52-5A06,7A52-38Cr Si的平均电偶腐蚀速度要大于全浸状态下的平均电偶腐蚀速度,干湿周浸情况下,7A52-5A06,7A52-38Cr Si腐蚀后试样表面形态具有较大差异,5A06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的耐腐蚀性要好于7A52。  相似文献   
95.
摘要: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所进步,但是还需要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更多的努力。因为环境管理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甚至子孙后代的生存本文针对我国环境管理问题,阐述了我国环境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我国环境管理的对策。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改善我国环境管理的现状,巩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96.
板式生物滴滤塔高效净化硫化氢废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采用营养液分层喷淋、pH分别在线控制(pH 2.5、 4.5、 6.5)的板式生物滴滤塔(plate type-biotrickling filter, PTBTF)净化H2S废气,考察PTBTF于挂膜启动及稳定运行阶段对H2S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PTBTF系统在14 d内即完成挂膜,对浓度为188.6mg·m-3的H2S去除率达到100%;在进口浓度100~1000mg·m-3、空床停留时间(EBRT)28~4 s的条件下,H2S的去除率可达到99%以上;当H2S去除率≥90%时, PTBTF系统的最大去除负荷随EBRT(3.3~6 s)的增加而增大,EBRT 6 s的最大去除负荷达到1019.0g·(m3·h)-1;上、中、下3层填料对H2S的去除负荷随进口H2S负荷的波动呈显著变化;通过荧光染色观察填料上的细胞数,发现在挂膜阶段微生物数量增长明显,第125 d上层、中层和下层填料上的菌落数(以干填料计)分别达到了1.29×107、 5.47×108和1.07×109个·g-1;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可见上填料层和下填料层的优势菌分别为杆菌和丝状菌;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初步揭示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通过对产物的分析,确定该PTBTF系统降解H2S后主要产生SO2-4和单质硫.  相似文献   
97.
长江下游重点江段水质污染及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长江下游安庆、南京、镇江、南通4江段水质污染及其对鱼类毒性影响的调查监测可发现,长江下游江段主航道水质较好,符合国家地面水Ⅱ类水质标准.但近岸带水质由于受污染带的影响,水质污染较严重,其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和挥发酚等.上述这些污染物质对鱼类具有一定的毒性影响,其不但可引起鱼类的急性中毒,而且可诱发鱼类产生微核,并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菌株表现出一定的致突变性.同时在上述几个江段鱼体内可检出较高的蓄积性污染物的残留量.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下游江段正在遭受沿江诸多工业废水的污染,尤其是污染带的作用,并且这种污染对区域性渔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
对河流中微塑料的分布、微塑料在河流中发生的聚沉、重悬、水平运输和潜流交换等迁移过程进行了归纳总结.由于河流中广泛存在的泥沙会影响微塑料的迁移.本研究剖析了含沙河流中微塑料迁移,包括微塑料与泥沙的聚集和共沉降,沉积物对微塑料的再悬浮和渗透过程影响,探究了微塑料与泥沙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未来含沙河流中微塑料的运移...  相似文献   
99.
对某医药厂废水池的活性污泥进行长期驯化,分离筛选到1株在好氧条件下能以四氢呋喃(tetrahydrofuran,THF)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食油假单胞菌DT4(Pseudomonas oleovorans DT4).研究发现在初始pH值7.2、温度30℃、初始菌体浓度3.2 mg/L的条件下,P.oleovorans...  相似文献   
100.
试验以尼罗罗非鱼作为受试动物,通过直接投喂未经处理的新鲜藻细胞和喂食相同量经超声波破碎过的藻细胞,比较了罗非鱼在摄食完整蓝藻细胞与摄食破碎的蓝藻细胞时微囊藻毒素-LR(MC-LR)在其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代谢差异. 结果表明,无论是喂食破碎蓝藻细胞还是未破碎的蓝藻细胞均可在罗非鱼肝脏和肌肉中检出MC-LR,细胞破碎组肝脏和肌肉的富集能力高于未破碎组. 富集第3d,即可在肝脏和肌肉中检出不同程度的MC-LR,肝脏中MC-LR的含量显著高于肌肉,随着富集时间的延长,MC-LR的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破碎组肝脏和肌肉分别在染毒的16d和11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21μg·g-1和0.071μg·g-1);未破碎组则分别在染毒的24d和21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56μg·g-1和0.036μg·g-1). 整个富集阶段破碎组肝脏MC-LR的平均值为1.171μg·g-1,略高于未破碎组的1.029μg·g-1;破碎组肌肉含量的平均值0.051μg·g-1,高于未破碎组的0.029μg·g-1. 将细胞未破碎组的罗非鱼进行释放阶段的试验. 结果表明,罗非鱼的肝脏能快速清除MC-LR,释放13d时达到释放阶段的最低值(为0.241μg·g-1),与肝脏相比,肌肉对毒素的清除要缓慢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