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59篇 |
免费 | 112篇 |
国内免费 | 33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5篇 |
废物处理 | 40篇 |
环保管理 | 118篇 |
综合类 | 1068篇 |
基础理论 | 183篇 |
污染及防治 | 140篇 |
评价与监测 | 81篇 |
社会与环境 | 42篇 |
灾害及防治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50篇 |
2016年 | 47篇 |
2015年 | 45篇 |
2014年 | 95篇 |
2013年 | 72篇 |
2012年 | 92篇 |
2011年 | 70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71篇 |
2006年 | 73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56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以浮游生物为指示生物的苏州河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斜生栅藻,羊角月牙藻和大水蚤对苏州河主要几种重金属以及不同河段河水及底泥进行了生态影响实验,得到了以大水蚤EC50为指标的苏州河主要几种重金属生态安全阈值。同时结果还表明,与郊区黄渡段相比,苏州河市区河段河水对供试浮游生物呈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某些点位的生态影响甚至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黑泥层底泥抑制作用大于浮泥层底泥。因此,尽管苏州河经过二期整治后,水环境质量的景观指标有明显改善,但市区段河水和底泥对生物定居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苏州河生态安全构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104.
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研究了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氮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湿地土壤全土1m深有机碳密度达10.82±1.90kg.m-2,表层土壤(0—30cm)有机碳密度为5.19±0.68kg.m-2,高于报道的人工湿地——水稻土的碳密度;有机碳(SOC)含量分布随土壤深度(H)的递降符合幂函数方程,湿地土壤有机碳的表层积累强度和积累深度高于稻田;湿地土壤氮素是土壤固碳的有利因子,其氮素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应高于水稻土;因湖泊沉积受河流动力学、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条件的影响,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异性。看来,长江中下游淡水湿地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储存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镍是环境监测的重要项目之一,测定废水中的镍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钠离子和镍的发射对测定镍有很大的影响.文中针对这2个主要因素对镍的测定以及如何消除干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实现植物生物质资源化利用,选择5种生物质材料制备生物炭,通过比较5种生物炭材料的磷吸附能力,筛选出了2种磷吸附效果较佳的材料,并探明了筛选生物炭材料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磷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5种生物炭材料中,仅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磷具有吸附能力.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表明,水稻秸秆生物炭对废水中磷的吸附能力强于玉米秸秆生物炭,理论最大吸附量为:水稻秸秆生物炭(9.78 mg·g-1)>玉米秸秆生物炭(0.39 mg·g-1).水稻秸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148.30 m2·g-1)和总孔体积(0.11 cm3·g-1)远高于玉米秸秆生物炭8.26 m2·g-1和0.03 cm3·g-1,同时水稻秸秆生物炭有更高的Mg、 Ca、 Fe和Al元素含量.水稻秸秆生物炭和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磷吸附的最佳pH为酸性;在不同的pH范围内(3.0~11.0),水稻秸秆生... 相似文献
109.
110.
文章讨论了氮磷在土壤中的赋存形式,及其迁移转化规律,即氮磷从土壤圈向其它圈层特别是水圈扩散的过程;并讨论了氮磷的积累与流失的关系,认为磷主要是受累积平衡影响,而氮则受生物控制程度更大。同时也说明了土壤氮磷流失对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