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8篇 |
免费 | 447篇 |
国内免费 | 31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692篇 |
废物处理 | 65篇 |
环保管理 | 329篇 |
综合类 | 1603篇 |
基础理论 | 386篇 |
污染及防治 | 269篇 |
评价与监测 | 116篇 |
社会与环境 | 95篇 |
灾害及防治 | 20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90篇 |
2016年 | 81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206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23篇 |
2009年 | 139篇 |
2008年 | 132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127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115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92篇 |
1995年 | 78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63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1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蚯蚓土壤填料生态滤池处理生活污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级蚯蚓土壤填料生态滤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考察其对污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连续运行90d,试验结果表明:滤池运行稳定,对COD、TP、NH3-N、TN和SS的去除效果良好,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7%、93.4%、74.9%、60.4%和87.5%,出水满足GB 189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标准。滤池二级串联结构设计系统稳定,改善了出水水质。蚯蚓在试验初期对滤池环境可较好较快的适应,维持了滤池的稳定运行。土壤生态处理技术工艺简单,兼具经济实用和规模灵活的优点,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327.
2013年12月1-9日成都及周边城市出现了一次较为严重的区域大气污染过程,重污染区域集中在成都市,其API值最高达到225,首要污染物为PM2.5。对成都地区PM2.5源解析可得出本次污染过程是以机动车尾气和煤烟污染的混合型污染过程,贡献比重之和为42.8%。同时探讨了研究期间造成污染持续累积的相关因素:高空500hPa的大气环流形势处于弱高压前部以下层气流为主;主导风向西南风和东南风,平均风速分别为1.46m/s和0.99m/s,无降水,气温日较差较往年偏高7.1℃的气象条件;高湿及"双逆温"效应的大气结构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研究表明逆温强度变化与颗粒物浓度的消长具有显著的滞后一致性。研究结果可为成都平原地区发生重污染过程的预警预报及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28.
利用TEOM 1405-F和TEOM 1405颗粒物实时监测仪,研究了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临平地区PM2.5和PM10质量浓度实时变化特征,并结合气象五参数观测资料,对影响大气颗粒物分布特征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冬季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明显大于春季,冬季PM2.5日均质量浓度范围为17.0 ~ 349.1 μg/m3,PM10日均质量浓度范围为18.8~516.9μg/m3,春季PM2.5日均质量浓度范围为20.4~167.6μg/m3,PM10日均质量浓度范围为38.2 ~243.3μg/m3;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PM25和PM10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PM10相对固定的受到PM2.5的影响,且污染物来源稳定;冬季PM2.5和PM10日均质量浓度存在三峰值波动状态,而春季PM2.5和PM10日均质量浓度存在双峰值波动状态;较大的风速、较高的气压和降水对于颗粒物的清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29.
文章提出了环境伦理教育的新思路:倡导环境伦理教育的美学走向,将其作为环境伦理教育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对环境伦理教育美学走向的涵义进行了详尽的诠释之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30.
环境噪声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既要选择噪声源界外测点,又要选择其相邻方区域内测点,并按标准规定对测量值进行背景值修正。本文提出环境躁声污染应以所产生的环境躁声排放是否超过其所在区域环境躁声标准来判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