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30篇
基础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作为水体DOM的重要来源,消落带土壤淹水释放过程十分重要.本文以三峡库区典型消落带土壤为例,通过模拟正常淹水和厌氧淹水的两种条件,利用荧光光谱,着重定性地分析并讨论了土壤向上覆水体释放DOM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消落带4个区域土壤淹水后产生的DOM荧光特性,呈现出和可见-紫外光谱相似特征,对上覆水体DOM荧光特征有重要贡献.淹水初期的快速释放及后期去除机制,是水体DOM荧光组分的动态"源-汇"平衡的关键;其中类腐殖峰(A和C)受无机矿物相的吸附-释放影响明显,而类蛋白峰(B和T)受微生物影响较为明显.另外,所有土壤淹水释放后水体DOM均呈现出"内源+外源"的复合特征.除忠县石宝寨(SB)外,整个淹水周期,其余区域土壤在厌氧和正常淹水条件下,水体DOM荧光特征的差异性不明显,这可能和土壤自身组成(例如无机矿物组成和有机组分)的复杂程度有关.结合可见-紫外光谱,两种技术相互补充,证明了土壤释放("源")和去除("汇")机制是控制DOM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而淹水初期的较强芳香性和腐殖化程度,以及较强的陆源特征,无疑有利于进一步解释污染物在淹水过程中的环境行为,为进一步了解DOM的环境角色提供数据基础和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22.
通过16S rRNA基因文库构建,分析研究了肇庆波海湖自然细菌结构的组成情况。采用培养和非培养的方法分析了波海湖湖水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分析,基于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波海湖的细菌主要分为8大类群: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疣微菌门(Verracomicrob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ales)以及一些未分类的细菌类群。本研究揭示了波海湖的细菌群落多样性,这些数据为研究湖水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3.
本文依据营口气象站1951年以来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热力学模式HIGHTSI,重现了1951-2018年冬季(67 a)海冰的生长与融化过程。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多年平均冰厚在2月初较为对称,多年最大冰厚约为0.24 cm。自1951年以来最大海冰厚度与平均海冰厚度的减小速率分别为0.255 cm/a和0.076 cm/a,海冰厚度随时间的演变规律为:海冰厚度越大,发生概率最大值对应的年份越早,即大于40 cm海冰厚度的最大概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小于10 cm海冰厚度的最大概率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1951-2018年,每10年的代际海冰厚度分布概率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为持续的常冰年冰情,20世纪90年代为持续的轻冰年,各海冰厚度的概率呈连续减小趋势;其余代际年份的冰情呈现轻冰年与重冰年的波动变化,各海冰厚度的概率呈减小-增大-减小的规律。本文定量描述了气候变化对营口冰情的影响,为海洋工程设计的海冰参数选取奠定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24.
在餐厨垃圾处理过程中,餐厨垃圾渗溶液对环境危害极大。餐厨垃圾渗滤液的基本处理方法有物理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和土地处理法。对餐厨垃圾进行固液分离,将得到的渗滤波的水相和油相进行分离,其中水相通过各项污水处理方法达到排放标准排放,油相物质通过过滤、蒸馏等方式得到油脂产品,达到资源化、无害化,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5.
基于OMI卫星遥感反演数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2009年~2016年对流层甲醛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甲醛柱浓度时间变化特征为:8年来呈波动变化趋势,年均值为13.11×1015 molec/cm2,最低值出现于2012年,最高值出现于2016年;最大降低率为5.8%,最大增长率为6.3%.每年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大小依次为夏季 > 秋季 > 春季 > 冬季,8a来96个月甲醛月际变化幅度较大,呈单峰结构,其中每年6月最高;空间变化特征为:甲醛柱浓度值由西北往东南递减,其中以肇庆东北大部、佛山北部和广州西部组成高值区分布中心,以佛山中南部、广州东南半部和江门西北半部组成三级次高级分布区,以惠州、东莞、深圳、中山、珠海和江门等珠江三角洲近海岸地区为一二级低值浓度区;影响因素中气温与气压等气象因素对HCHO的生成和分布有着促进作用,植被对HCHO的产生有一定的贡献,甲醛柱浓度的变化与汽车保有量、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发展要素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耗总量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增加与甲醛柱浓度增长密切相关,人为因素是甲醛柱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夏”)大气中甲醛的含量及分布,基于OMI遥感反演数据,分析了2006—2015年宁夏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分布,同时选取工业产值、机动车保有量、煤炭消耗量以及气温、地形地貌和风向等人为和自然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006—2015年甲醛柱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为1.078×1015 molec/(cm2·a),其中2006—2011年逐年增大,2012—2015年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于2015年达到近10年的最高值;甲醛柱浓度季节性特征为夏季>冬季>秋季>春季;宁夏甲醛柱浓度月均值变化趋势整体上呈“W”型.空间上甲醛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东部及南部地区,而北部及西部地区甲醛柱浓度相对较低.在人为因素中煤炭消耗量与甲醛柱浓度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达到0.88;在自然因素中甲醛柱浓度与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63,地形地貌和风向对甲醛污染区域的分布有一定影响.研究显示,人为因素是影响宁夏甲醛柱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7.
近年来,有着致癌性质的甲醛在大气中的含量逐年增加,加强对大气甲醛及其影响因素的监测意义重大。本文利用OMI卫星反演数据,对2008~2016年甘肃省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甘肃省甲醛柱浓度空间分布极其不平衡,呈现出由甘肃南部向中部、西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这与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的植被分布有关,植被排放对大气甲醛有一定的贡献。(2)甲醛柱浓度年均值最低为7.15×1015 molec/cm2,出现在2008年,最高为10.66×1015 molec/cm2,出现在2011年;按照季节划分甲醛柱浓度均值,表现为夏季 > 冬季 > 春季 > 秋季,这与夏季光化学反应和甘肃省冬季采暖有关;甘肃省大气中的甲醛以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次之。(3)甲醛柱浓度变化不仅与自然因素的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还与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第二产业值、工业产值以及能源消耗等具有一定相关性。甘肃省甲醛柱浓度时空特征总体受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8.
餐厨垃圾和稻草两相厌氧发酵及其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影响酸化相产酸效果的4个因素即有机负荷、酸化时间、F/M(VS/VS)比、餐、草比进行实验研究.在最优的酸化条件下,选取最优的餐、草比与单餐厨和单稻草的产酸效果和产甲烷性能进行比较,并进行产物动力学曲线拟合.实验结果表明,进料负荷为42.95 g(VS)/L,酸化时间为7.92 d,F/M(VS/VS)为2.12∶1,餐、草混合比为3.88∶1时,产酸效果最优,VFA和乙醇总量为16 844 mg/L,比单因素最优水平组合VFA和乙醇总量提高30.4%.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地表征酸化阶段的VFA和乙醇的产量,餐、草比3.88∶1,餐厨垃圾和稻草的酸化一级产物生成的速率k分别为0.0887、0.0753和0.0625 1/d.修正Gompertz模型也较好地表征产甲烷阶段的负荷累计产甲烷量,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  相似文献   
29.
本文采用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环境土壤中4种微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化微塑料的测试流程与定性定量分析流程.环境土壤通过密度分离法来分离微塑料,分离富集的微塑料样品通过热裂解气质联用仪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塑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高温裂解条件下会产生相应的特征热裂解产物.利用高温裂解产生的特征碎片信息经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能够有效鉴别塑料成分和进行定量测定.本方法对4种微塑料的检出限为0.1—0.3μg·g-1,线性范围为1.0—20.0μg·g-1;1.0μg·g-1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1.6%—89.7%,定量重复性为8.9%—15.2%.本方案可以适用于环境中痕量微塑料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30.
为了研究对洁净环境样本的低浓度微生物监测方法,制备了低浓度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各3种,使用修饰后的新型磁珠对模拟样本中的微生物进行富集评价实验.革兰氏染色和菌落计数结果表明,磁珠对3种革兰氏阳性菌和3种阴性菌均具有显著富集浓缩作用,与大肠杆菌相比,磁珠对金黄色葡萄菌的富集浓缩比更高.使用磁珠富集液对自来水、桶装水和瓶装矿泉水中的微生物进行非特异性吸附后,比较上清和磁珠-微生物复合物的细菌16S rDNA基因拷贝数和菌落总数指标,结果表明磁珠对自来水和桶装水中的微生物均具有显著的吸附效果(P<0.01,P<0.001).通过比较,抽滤法和磁珠法对自来水中的微生物富集效果有差异(P=0.002),2种方法对桶装水和矿泉水的富集效果无显著差异(P=0.362).采集实际空气样本进行磁珠富集微生物的菌落计数及细菌16S rDNA基因拷贝数进行分析,磁珠-微生物复合物中的绝对基因拷贝数和菌落总数均显著高于磁分离后上清液中基因拷贝数和菌落计数(P=0.0001).此方法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高效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