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54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湿地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湿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学价值,湿地水质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指标的属性.介绍了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模型在湿地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调查采样数据为例,通过构建灰色关联决策矩阵,同时采用改进熵值法确定权重,再由计算各样本的灰色关联度来确定其所属级别,进而对保护区水质采样点的水质进行综合评价.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度模型,为湿地生态系统水质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2.
Hsf转录因子参与调控植物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防御应答机制.基于系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藜麦Hsf家族成员进行序列特征、进化和多种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在藜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31个Hsf转录因子,主要分布在7号染色体.系统进化树将藜麦31个Hsf成员划分到A1-A9、B1-B5和C组中;但藜...  相似文献   
53.
利用氧化石墨烯和氨水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了易回收氮掺杂还原氧化石墨烯泡沫(N-RGF)催化剂,通过SEM,XRD,XPS,FT-IR,BET和TG等手段对催化剂结构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和分析.利用N-RGF通过吸附/活化过二硫酸盐(PDS)降解协同去除双酚A(BPA),优化了其制备条件,并探讨去除机理.结果表明,N-RGF为网状三维结构,孔径约为1~5μm,最优条件为180℃水热反应20h,氮掺杂量为6%.制备的N-RGF降解BPA速率是RGF的4.88倍.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EPR)研究结果显示单线态氧(1O2)是N-RGF活化PDS降解BPA的主要活性物种.HPLC-MS检测了降解过程的中间体,并提出了可能的降解途径.MCF-7雌激素活性测试结果显示N-RGF通过吸附/活化PDS可有效消除母体的雌激素活性而不产生雌激素活性更强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54.
在综合分析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源汇因子的基础上,筛选出影响海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8个主要因子(年降水量、溶解态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吸附态面源污染物入河系数、年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可侵蚀性因子、农田氮表观平衡量和农田磷表观平衡量),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识别指标体系,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对海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等级进行评价,并与DPeRS模型风险识别结果进行偏差分析.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有61.91%的区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集中分布在流域的中部和南部地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东南部、天津市中部、流域山东段东北部和河南段南部等区域;与DPeRS模型识别结果对比验证,显示同一风险等级面积相差不超过12%,且高风险级别面积相差仅为0.12%,97.17%以上的区域均为偏差小或无偏差,表明该识别方法具有与DPeRS模型法同等水平的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识别精准度,可实现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的快速、高效识别.  相似文献   
55.
湿地生态系统碳汇与碳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结构组分特征,已成为地球表层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碳汇。但是近年来对于湿地系统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降水减少等原因使其碳"汇"功能减弱,湿地的碳蓄积能力下降且有转变为碳"源"的趋势。文章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水份、植物类型、土壤厚度、微生物(底物、pH、温度、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总结了影响湿地碳汇/源过程的控制因子和临界交替条件。湿地水位的高低决定湿地的氧气环境,与甲烷产生量成正相关,但却与二氧化碳产生量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湿地植物通过通气组织与根系分泌物等影响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通量,湿地植株的高度、覆盖率等也是影响湿地作为碳汇与碳源的重要因素。不同深度土层由于其产甲烷菌、甲烷氧化菌等微生物活性不同导致各个土层碳吸收、排放通量的差异,通常浅层土壤中的CO2、CH4的产生率高于深层土壤。微生物的活跃程度直接影响到湿地碳的吸收与排放,影响活跃程度的因素包括湿地底物、pH、温度与氧化还原条件等。湿地底物浓度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甲烷的产生率,中性或者是弱碱性环境是产甲烷菌的最适宜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甲烷产生量越大,而温度对于二氧化碳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光合作用来实现。氧化还原电位与甲烷产生量成负相关关系,-150 mV是产甲烷菌产生甲烷的最高电位。总体上,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碳吸收与排放过程的复杂,以上这些因子相互作用,且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最后针对如何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控制湿地向碳"源"转化的条件措施方面进行了讨论,包括间歇灌溉、种植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木本植物等来增强湿地的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56.
卫星热试验舱内污染监测及烘烤出气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卫星热试验过程中采取烘烤出气措施后舱体内部污染状况分析,为卫星试验过程中污染控制工作提供有效方法。方法使用石英晶体微量天平(QCM)及真空度测试系统,对星内污染沉积量与真空度进行实时监测,比较卫星高温静置工况前后沉积量与真空度测试量值的变化。结果整个热试验过程中星内污染出气沉积量为1.8×10-5g/cm2,高温静置工况星内污染出气沉积量为5.67×10-6g/cm2,高温静置工况开始前星内真空度为2.9×10-2Pa,第一次高温循环工况开始时星内真空度为2.3×10-3Pa。结论整个高温静置工况星内污染出气沉积量约占整个热试验过程中的30%,且使得星内真空度由10-2Pa的量级降低到10-3Pa的量级,因此高温静置烘烤措施能够有效去除卫星材料出气污染。  相似文献   
57.
58.
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优化和工序能耗的不断降低,回收利用各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资源,越来越受到钢铁联合企业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马钢在转炉煤气回收燃烧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等方面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与效益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59.
采用过滤-气浮-活性炭吸附-消毒的处理工艺处理矿井水,出水水质达到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出水可用于洗浴,其处理过程为煤矿矿井水回用提供了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60.
磁力波分解装置属于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品,具有不污染空气,无需能源燃烧,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利用磁热进行低温分解,不会产生二恶英,处理过程中无需电力、重油等,真正做到零燃料,可在工厂内部安全方便地进行分解处理,大幅降低废弃物处理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