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2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147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91.
京密引水中天然有机物的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文新  陶澍 《环境化学》1994,13(4):296-301
用改进的Leenheer分离方法,并引入最新的XAD-8,XAD-4树脂串联技术,将京密引水中有机物定量分离为悬浮和溶解态两大类。后者又进一步分离为憎水有机物、腐殖酸类,XAD-4酸和亲水中性有机物等形成。溶解态有机物含量约为3mgC/l,其中一半左右为腐殖酸类。XAD-4酸占溶解态有机15-20%,非极性憎水有机物所占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192.
苏浙皖珍稀濒危植物保护规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进行全面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省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规划。根据人为保护现状和植物的分布及多度等,将该地区65种国家保护植物分为几组,并提出几种类型的保护规划。在就地保护方面,提出增建6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公园和40多个自然保护点;在迁地保存方面,提出建立一个由地区迁地保存中心、三个省级保存繁殖基地和若干小型引种园圃组成的多层次迁地保存网。本文还提出“就地-迁地”保存规划,这是一种结合了就地和迁地保存优点的规划方法。此外,本文还特别强调了“归化自然”的规划,“归化自然”要求将人工繁育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群归化到它们原先的生境中去。  相似文献   
193.
采用超声辐照技术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辐照对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有很好的去除效果.渗滤液中氨氮超声去除的机理主要是氨氮以游离氨的形式在空化泡内发生高温热解反应,生成氮气和氢气而排出.  相似文献   
194.
居住小区交通噪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连续35天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道路交通流量的概率分布特征,发现道路交通流量在时间上呈对数正态分布。该分布导致小区交通噪声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正态分布特征,其中小区临街交通噪声在空间上也呈正态分布。将上述概率分布特征应用到小区道路交通噪声评价中,使得评价结果不仅具有一般的大小意义,还具有概率分布意义。  相似文献   
195.
西南喀斯特农村降水化学研究:以贵州普定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农村(普定)2008年的降水样品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该区降水pH值在4.6~7.1之间,加权平均值为5.7.Ca2+是主要的阳离子,雨量加权平均浓度为303.2 μeq·L-1占阳离子总数的34%~88%;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雨量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281.2 μeq·L-1、69.9 ...  相似文献   
196.
林隙是热带林生态系统中许多树种的重要更新生态位。本文运用精确的林隙构图调查方法分析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林隙干扰体系、林隙阶段更新、树木物种多样性与林隙的关系。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多数林隙由2~3个林隙形成木创造,林隙形成木主要来源于强风过后的折干和根拔。林隙周边树木成为林隙形成木的概率高于郁闭林中的冠层树木。扩展林隙和冠层林隙的平均面积分别为257和113 m2,最大面积分别为540和353 m2,最小面积分别为101和26 m2。林隙面积显著影响幼苗和幼树的物种丰富度和密度,但大树没有影响。物种丰富度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随林隙面积增加而提高,然而林隙中每平方米的物种数量和单位个体的树种数量随林隙面积的增加而下降。图3表2参44  相似文献   
197.
浅谈环境监察人员在污染源普查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强调了环境监察人员的普查任务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8.
调查云南农民在冬春季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农药施用状况。随机抽取668名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施用农药的种类、频次、施药安全间隔期等。从调查中发现云南农村施用于蔬菜的农药种类共计40余种,以有机磷类杀虫剂为主;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违规施用还在发生;部分农药的安全间隔期违规现象同样比较严重。并分析原因提出减少农村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污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9.
中国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区域的GIMMS NDVI数据集和相应时期气象站点实测的温度数据集,分别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地域上对比分析植被生长过程与环境温度变化的关系,并由此提取区域植被生长关键阶段对应的温度,最后得到了中国各生态地理区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及其变化区间。结果显示:①研究首次给出了不同生态区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其中青藏高原的参考最适温度最低,在10 ℃左右,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的较高,很多区域的值都超过了25 ℃,说明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具有很强的地域分异性;②根据论文结果,通过海拔高度和纬度两个地理因子,可快速拟合得到中国陆地植被生长的近似最适温度。研究结果可以为生态系统模型的参数本地化和空间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0.
温度三区间理论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平均温度法往往无法表征极端温度事件对作物产量的作用,导致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鉴于此,论文提出了温度三区间理论.该理论基于作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生物量指标以及最终产量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三区间的响应关系,分别评价正常温度、极端低温以及极端高温对产量的影响.为了验证温度三区间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论文以黑龙江省玉米为例,通过构建包括三区间积温指标和降水量指标的统计模型来评价气候变化对玉米单产的影响,并将此结果和平均温度法相比较,研究发现温度三区间评价法更能客观全面地评价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