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273篇
基础理论   35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也向纵深发展,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也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本文从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日益重要和必要的时代紧迫性出发,主要阐述有效地保护我国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2.
有关废电池环境政策法规有望出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配合政府部门制定废电池环境管理法规政策,中国危险废物管理培训和技术转让中心举办的“废电池环境管理研讨会”日前在清华大学召开。与会代表一致呼吁,加强废电池的环境管理刻不容缓,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推动废电池的回收、再生、处理和处置,使废电池做到资源化和无害化。我国是电池生产和消费大国,1998年电池的产量和消费量高达140亿只,但锌锰电池、镍镉电池的回收基本上还是空白。另据清华大学聂永丰教授介绍,我国每年干电池生产所耗费的锌达13~14万t,占我国年锌产量的13%左右,而废电池再生利用每年能回收锌皮4万t。…  相似文献   
33.
峨眉机务段柴油机试验站担负着“东风”型内燃机车柴油机的磨合试验,这是确保机车架修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环。柴油机试验站控制室中设置控制台(简称主台)等设备,对柴油机按台架试验规程进行如下性能试验:空载及负载磨合,供油压缩、压力爆发压力等各项技术测试。每台柴油机需进行8~10小时的试验,如此长的试验时间,本应保证试验人员不受噪声的危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产现场缺乏防噪隔声措施,对正常生产带来了强  相似文献   
34.
铬(Cr)是电镀类场地的主要污染物.开展土壤中Cr(III)和Cr(VI)的生物可给性研究对于准确评估Cr污染场地风险,克服污染场地过度修复问题十分关键.本研究采集我国栗钙土、红壤、潮土3种典型土壤,通过添加相同浓度污染物的方式制备成Cr(III)或Cr(VI)污染土壤.随后利用5种体外方法(in vitro),对3种土壤经口摄入的Cr生物可给性进行比较与健康风险评估.进而从土壤理化性质、Cr赋存形态、土壤矿物组成方面,对不同土壤在溶解度生物可给性研究联盟(SBRC)方法中的生物可给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可给性的Cr污染土壤健康风险评估能够显著降低风险水平,提高风险控制值,其中,SBRC方法在评估中更具有保守性.3种土壤在相同的Cr(III)和Cr(VI)污染浓度下,栗钙土相较于红壤和潮土在肠期具有更高的生物可给性和健康风险.此外,土壤黏粒、有机质含量及迁移系数能够影响土壤Cr的生物可给性,土壤矿物种类赋存不同也是造成Cr(III)和Cr(VI)在不同土壤中生物可给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5.
传统方法使用固定的波长吸收指数来估算地壳元素或棕碳吸光,但该方法只能处理仅存在两种组分的情形(黑碳/棕碳,或黑碳/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武汉在线观测数据(2021年2、3、8、9月),采用铁作为地壳元素的示踪物,利用最小相关系数法(MRS)得出地壳元素的吸光贡献,在扣除地壳元素吸光之后,再得到黑碳吸光增强系数(Eabs).结果显示观测期间370nm波段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均值为12.3%,月均值范围5.7%~15.5%,且波长吸收指数与铁的浓度正相关,表明地壳元素吸光贡献不可忽视.地壳元素吸光贡献呈现出显著的季节特征,呈现出冬季低,春季高的特点.地壳元素吸光的分离前后计算的Eabs存在一定的差异,受到了黑碳和铁的相关性的影响.观测期间扣除地壳元素吸光后,Eabs均值为1.43±0.53,在季节性上呈现春夏高,秋冬低的特性,春季较高Eabs值与春季黑碳较高的老化程度有关.Eabs对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含量存在正的依赖关系,证明了这些包裹物质对吸光增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南海北部拥有陆架?陆坡体系中最不稳定的峡谷群沉积环境,不仅是海洋有机碳沉积区域,更是陆架和深海之间物质传输的通道。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采集一统峡谷和东沙群岛海域陆坡的上层沉积物样品(0~30 cm),研究其有机碳含量和红外光谱吸收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探讨陆坡环境有机碳的迁移和沉积规律。结果表明,一统峡谷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由坡上、坡中至坡下逐渐降低,依次为1.14%~2.02%、1.01%~1.46%和0.60%~2.15%;东沙群岛海域陆坡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为0.52%~1.35%;4个站位有机碳的垂直变化不具有相似性。研究区域上层沉积物中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吸收呈现500~1500 /cm、2300~2500 /cm和3400~4000 /cm 3个集中出峰区;一统峡谷坡上沉积物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坡下相近,吸收强度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坡中沉积物中有机物红外光谱吸收强度随深度变化不显著;东沙群岛海域沉积物中有机官能团的红外吸收率在中间层次出现突然增加的现象。研究区域峡谷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由相邻峡谷坡上通过滑坡碎屑流直接运移到坡下,在坡中难以稳定存留;坡中沉积物中有机物被不断扰动而上下混合,其组成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37.
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过程受到海洋水动力、环境因素、海床沉积物特性及生物扰动等条件的影响,引发的二次污染作用周期长,而且对水体环境、沿海娱乐活动及海洋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会造成影响。为加深对该释放过程的认识,本文阐述了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机理,重点分析了海床液化失稳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总结了石油类污染物释...  相似文献   
38.
通过确定性系数与地理探测器模型耦合的方法研究耦合模型对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估的影响。基于遥感判识和野外考察确定安宁河流域内的 198 条泥石流沟作为评估样本,选取坡度、地面峰值加速度、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地形湿度指数以及地貌演化指数作为评价因子,耦合确定性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别计算各评价因子分级取值和因子权重,进行安宁河流域泥石流易发性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分析安宁河流域内泥石流发育的主要贡献因子为地面峰值加速度、地形起伏度和坡度。(2)泥石流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 9.67% 和 12.02%,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流域两岸且呈条带状分布。 (3)利用 ROC 曲线对泥石流易发性评估精度进行验证,耦合模型的 AUC 值达到 0.824,相比单种模型 CF 模型的评估精度 0.786 提升了 4.8%,具有更高的准确率,评价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39.
40.
钙、镁离子在水流作用下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在"引江济太"过程中大量钙、镁离子的引入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在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室内模拟不同钙、镁离子浓度在两个特征流速5 cm/s和15 cm/s下微囊藻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微囊藻藻密度随钙、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流速在15cm/s下微囊藻最大藻密度(9 236.4×104cell/mL)是流速为5 cm/s下最大藻密度(2 873.72×104cell/mL)的3倍,流速为15 cm/s下微囊藻最大比增长速率均较5 cm/s下的高。这可能是在水流产生的剪切力作用下藻细胞胞外多糖增加,粘附更多的钙、镁离子更利于钙、镁离子迁移到胞内,同时胞外附着的钙、镁离子尤其钙离子形成桥联,使微囊藻细胞形成群体产生微环境利于微囊藻的生长。水流对微囊藻利用钙、镁离子有重要的影响,这为有效调水抑制蓝藻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