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安全科学   113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322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5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41.
8月25日凌晨两点左右,在北京朝阳区的国贸桥上,上演了一出"飞车纵桥"的惊险场面:一辆白色的奥迪A4撞破国贸桥的水泥护栏,连翻两圈后四轮朝天摔在桥下车道上,庆幸的是,由于正值深夜,桥下无人亦无车,更加庆幸的是,这辆奥迪A4的女司机和副驾上的男子只是受擦伤,没有生命危险.  相似文献   
542.
2002年12月14日21时27分,甘肃玉门市(N39.8°,E97.3°)发生Ms5.9中强地震。这是中国大陆2002年度发生的一次最大地震,也是甘肃省第一次遭遇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地震。整个玉门市震感强烈,部分建(构)筑物,工业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损坏。地震波及嘉峪关、酒泉、张掖等地区。地震发生后,甘肃省地震局迅即组织地震考察队,奔赴地震现场。  相似文献   
543.
西伯利亚鸢尾是一种四季常绿的湿地植物,近年来常被应用于人工湿地工程中。以复合填料为净化基质,以西伯利亚鸢尾为湿地植物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用于处理模拟重金属镉(Cd)污染河水。研究植物的生长状况、Cd的去除效率、植物对Cd的富集量,以及Cd的去除分布,评估西伯利亚鸢尾垂直流人工湿地对C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进水ρ(Cd)分别为1,3,6 mg/L时,人工湿地系统对镉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93.3%、90.2%、92.1%;实验结束时,西伯利亚鸢尾地上部分Cd的富集量分别为0.28,0.61,1.41 mg/株,而地下部分Cd的富集量分别达3.48,10.81,19.4 mg/株。西伯利亚鸢尾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重金属的能力,且主要在根部。  相似文献   
544.
本文针对双30气井固井施工流程,对固井施工作业危险危害因素进行了辨识,并根据现场危险源的分布情况,运用LEC法对固井施工作业的风险进行了半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冲洗管线、管线试压与注水泥等作业的危险源危险性等级为4级,属于高度危险作业,因此该项应作为固井施工风险的主要控制对象。为消除或降低固井作业风险,制定了一系列施工危险源的消减措施,通过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为以后的固井施工安全管理做出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545.
青海湖老碳效应的时空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青海湖周边的湖水和河流DOC、DIC浓度、~(14)C浓度,以及1F孔不同深度13个碳酸盐的~(14)C年代分析,厘清青海湖老碳效应空间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在空间上,青海湖DIC和DOC的~(14)C的老碳各条河流分布极不均匀,南边的老碳效应明显比北边小,河流的老碳明显比湖水偏老,引起青海湖沉积物老碳效应的原因极有可能是由于北边主要河流将流域内的老碳输入湖区引起,并非由于湖水和大气的交换不畅引起的碳库效应。在时间尺度上,碳酸盐~(14)C的老碳平均值比有机碳的~(14)C老碳平均值偏老。由于入湖物质的变化,在全新世前,有机碳和碳酸盐的老碳比全新世后偏老。  相似文献   
546.
为探索企业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工作方法与模式,运用健康促进的理论与方法,以某铁路企业为实例,搭建企业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和实现路径。围绕"快乐工作,健康生活"主题,坚持大众生态健康理念,将职工健康问题放在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大环境中考虑,构建了企业6个层次的健康促进管理工作网络和12项工作制度,建立了推进工作场所健康促进的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实践,提出政府主导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有效有力的管理体制和分层级健康促进工作网络,健全以系列制度为内容的长效工作机制,是推进企业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常态化的良好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547.
凤眼莲对富营养化水体硝化、反硝化脱氮释放N2O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往有关大型水生漂浮植物消减富营养化水体氮(N)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植物对N的吸收效果,而忽略了硝化、反硝化反应途径对水体脱氮的贡献.基于此,本研究中借助具创新性的收集凤眼莲种植水体释放N2O的装置和方法,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凤眼莲对富营养化水体硝化、反硝化脱氮中间产物N2O的影响.结果表明,凤眼莲可以促进富营养化水体的硝化、反硝化、成对硝化-反硝化反应过程,在本实验条件下凤眼莲种植水体在整个培养期内释放的N2O气体浓度累积升高幅度较大,为453~4055 nL·L-1(未加硝化抑制剂处理),通过释放N2O而脱除氮素的量占整个水体N消减量的1.36%,为相应未种植凤眼莲水体的4.31倍.种植凤眼莲水体试验期间释放N2O-N的量与水体氨态氮或硝态氮浓度的变化量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说明N2O释放量受到水体中NH4+、NO3-浓度变化的影响.种植凤眼莲在实验中后期可以增加水体中硝化、反硝化细菌的数量,但其数量远低于凤眼莲根系附着的硝化反硝化细菌.水体中反硝化细菌数量与水体释放N2O浓度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说明种植凤眼莲水体反硝化脱氮释放N2O过程可能主要是由根系共生微生物驱动的.  相似文献   
548.
采用UV-Vis和HPLC-ICP-MS分析方法,在光照厌氧条件下研究了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 CQV97)对砷(As)的抗性和机制.结果表明,As(Ⅴ)与As(Ⅲ)对R.palustris CQV97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2.3mmol·L-1和0.9mmol·L-1;该菌株能够将As(Ⅴ)还原为As(Ⅲ),不能将As(Ⅲ)转化为As(Ⅴ)或甲基砷;在含有0.1mmol·L-1As(Ⅴ)的培养基中培养80h,细胞积累的总As可达1.32mg·g-1(以干重计),其中,9.8%存在于细胞质中,4.9%与细胞膜的脂质相结合,其余被认为吸附在细胞表面;全细胞、细胞质、细胞膜所含的As(Ⅲ)和As(Ⅴ)的相对比例分别为16.3%和83.7%、12.1%和87.9%、16.5%和83.5%.静息细胞砷吸附结果表明,与0℃孵育细胞相比,25℃孵育细胞对As(Ⅴ)和As(Ⅲ)吸附量较高;灭活细胞对As(Ⅴ)的吸附量进一步提高,而对As(Ⅲ)的吸附量则降低.因此,光照厌氧条件下,R.palustrisCQV97对As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吸附特性,对As(Ⅴ)的抗性和吸附性均明显高于As(Ⅲ);其抗砷机制为细胞质As(Ⅴ)的还原途径,具体为在细胞内将As(Ⅴ)还原为As(Ⅲ),继而As(Ⅲ)被转运至细胞外,维持胞内As的含量在较低水平.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光合细菌对无机砷的抗性机制、砷的地球化学循环及砷的环境污染和生物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49.
崇明岛作为上海市的未来生态岛屿,至今尚未开展过系统的空气负离子研究。依据该县相关规划,结合区域植被、地貌、人为影响等因素,在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前卫村、明珠湖和西沙湿地5个监测区域共选定了18个空气质量监测点进行研究。按崇明风景旅游区的具体情况,对国内外7种空气负离子监测评价方法进行了比较,最终确定选用安培空气质量评价系数、森林空气离子评价系数、空气负离子系数评价法、轻重离子比评价法来对该岛的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最后还对相关负离子监测仪器进行了分析及建议。  相似文献   
550.
通过正交设计,以COD去除率为考核指标对固定化载体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与活性污泥的配比进行参数优化;使用硫酸钠、硝酸钠、磷酸钠为交联剂对固定化颗粒进行二次交联改性,研究其污水处理效果,探究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固定化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对生活污水中的COD、NH4+-N、TP处理效果优于普通活性污泥,且固定化活性污泥颗粒运行稳定,20 d仍有较好的污水处理效果;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固定化活性污泥的适宜固定化载体浓度及污泥配比为质量分数8%聚乙烯醇(PVA)、2%海藻酸钠(SA)、质量分数50%活性污泥(普通活性污泥与包埋剂质量比1∶1)。经过二次交联的固定化活性污泥提高了污水处理效果,硫酸钠作为二次交联剂效果最好,污水中COD、NH4+-N和TP的去除率达93.5%、92.3%、78.0%;经固定化后活性污泥对温度和pH值的适应范围变宽,在温度低于4℃高于40℃、pH≤5和pH≥9仍然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去除效果均比普通活性污泥提高1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