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2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6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01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92篇 |
综合类 | 276篇 |
基础理论 | 39篇 |
污染及防治 | 62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23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27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31.
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报道,人体周血中性粒细胞核突与恶性肿瘤有密切关系。而恶性肿瘤与环境污染有关也是众所周知的.但有关环境污染与中性粒细胞核突关系的研究,国外尚未见报道.国内只有陈丽玑等作过初步报道,并认为环境污染越严重,人的中性粒细胞核突率越高。为进一步探讨中性粒细胞核突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发现人体因持续接触小剂量有害物质而引起的慢性损害,并找出一种能快速、简易、直接检测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早期生物学指标的方法,我们对湖北省鸭儿湖氧化塘周围6个村357例农民的中性粒细胞核突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32.
一株对硝基苯酚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受甲基对硫磷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以对硝基苯酚(PNP)作为唯一碳源、氮源生长的菌株,命名为TM.经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节杆菌(Arthrobacter).考察了该菌株在PNP浓度、盐度(NaCl)、pH、外加碳源(葡萄糖)、外加氮源等因素下对PNP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株对PNP的最大耐受质量浓度为300 mg/L,并在降解的过程中生成NO2-该菌株的耐盐能力可达0.30%(质量分数),其最佳pH为8.在此pH下,200 mg/L的PNP在16h时即可被完全降解,添加0.30%(质量分数)的葡萄糖可使生物量和降解速率达到最大,牛肉膏作为外加氮源最有利于该菌株对PNP的降解. 相似文献
633.
634.
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浸出液的处理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国内外垃圾填埋浸出液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广州市李坑垃圾填埋场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浸出液处理的特点,提出了可行的处理工艺,可供浸出液处理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35.
通过对二龙山水库浮游藻类群落的调查,我们研究了浮游藻类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并指出二龙山水库水质处于中营养与富营养状态之间. 相似文献
636.
主要阐述了张家口数字化前兆台网分中心设计基本思路和方法,介绍了该中心网络构成、技术特点和运行效果,重点介绍与省局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通讯方式,对未参加过具体数字化观测工作的同志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意义。 相似文献
637.
基于三效催化转化器的老化机理,提出了老化过程的预测方法。然后将老化机理与化学反应机理相结合,建立包含老化过程的三效催化转化器反应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三效催化转化器载体温度及氧浓度沿载体轴向的分布特性,最后计算得出预测三效催化转化器老化过程的主要参数以及老化前后转化效率的变化,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38.
639.
厘清区域碳排放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多源遥感夜光影像构建了2000-2020年安徽省夜间灯光数据集,估算了2000-2020年安徽省碳排放,考察了碳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同时探讨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对比4种预测模型,CNN-BiLSTM深度学习估算模型精度最优,在显著性水平P<0.001情况下,R2为0.882 3,MAE为23.006 7,MSPE为16.39%,RMSE为33.616 1;(2)安徽省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地区年均碳排放为897万t/km2,碳排放极热点区从10个降至9个,极冷点区从0增至3个;(3)2000-2020年安徽省碳排放呈增长趋势,增速最高值为6.15万t/(km2·a),碳排放量与增长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状态逐渐改善,平均脱钩系数为0.481 4,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5)安徽省的碳排放受到人均GDP和人口规模的正向影响,且正向贡献度逐渐减... 相似文献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