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现如今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全球的关注,高级氧化过程(AOP)有高的化学稳定性或低的生物活性,可用于清除用常规方法不能清除的有机污染物,它被认为是一种有高度竞争性的水处理技术.用化学氧化法要使得污染物完全矿化(有机态化合物转化为无机态化合物过程)常常是比较昂贵的,因此把它与生物处理法结合使用以降低运营成本.本文评论了近几年来AOP和生物处理法相结合以处理工业废水的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62.
水稻秸秆厌氧发酵制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秸秆为研究原料,用牛粪为接种物,采用稀硫酸预处理方法来提高秸秆纤维素的降解率,从而提高其发酵产氢的能力,并且进一步考察了发酵初始pH、发酵温度、牛粪与秸秆的质量比和底物浓度四个条件对发酵产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接种100g/L牛粪的条件下,以1.8%的硫酸加热30min预处理秸秆产氢效果最佳,为19.64mL/gTS,是未经过预处理的秸秆产氢量(0.1mL/gTS)的196倍,粗纤维含量由未处理前的36.7%下降到酸处理后的31.5%。在pH8.0、温度为37℃、牛粪与秸秆质量比为2.5∶1、底物浓度为50g/L时的产氢效果最好,累计产氢量为29.14mL/gTS,此时生物气中没有检测到甲烷气体,氢气浓度达到63.88%。  相似文献   
263.
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的碳组分与源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碳组分(OC,EC)是影响大气能见度、气候变化以及人体健康的重要污染物,研究大气颗粒物及其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及各类典型污染源对大气细颗粒物及碳组分的贡献,对于认识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状况,控制细颗粒物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利用大流量PM2.5采样器采集武汉市大气细颗粒物样品并对其碳组分进行测定。武汉市城区大气中PM215、OC和EC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27±48.7)、(19.4±10.5)和(2.9±1.48)μg·m-3。其PM2.5的浓度处于我国主要城市的中等偏高水平,而OC、EC的浓度则属中等偏下水平,但均高于国外城市。武汉市大气PM2,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现出秋季〉冬季〉夏季的趋势,是气象因素和污染源排放综合影响的结果。OC浓度和EC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2=0.69),表明二者存在来源联系。OC/EC的比值为6.7,指示武汉市大气中OC和EC的来源受汽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烧的共同影响。SOA的平均质量浓度值为12.5μg·m-3约占PM2.5平均质量浓度的9.8%,表明SOA对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具有重要贡献。结合PM2.5所含的水溶性离子、微量元素组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对武汉市城区大气PM2.5来源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其主要来源及贡献率分别为机动车源(27.1%)、二次硫酸盐和硝酸盐(26.8%)、工厂排放(26.4%)和生物质燃烧(19.6%)。  相似文献   
264.
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机理分析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资源系统脆弱性是当前水问题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综合脆弱性和脆弱性分层面两方面需深入研究。论文通过对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形成过程的分析,从水资源自然禀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用水效率等方面,构建符合过程机理的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模型,旨在对脆弱性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针对当联系分量系数取值具有峰值较宽的分布特征时,可能导致基于三角模糊数的联系数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差异度系数取值的特征,以标准阈值为参数构造差异度系数的梯形模糊数,提出基于梯形模糊数联系数的评价方法,并应用于安徽省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评价。应用结果表明,2001—2014年安徽省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等级在3.611~2.493之间呈波动变化,2014年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为轻脆弱,较2001年中度脆弱有明显改善;该方法避免了联系分量系数取值具有峰值较宽的分布特征时可能存在较大误差,能更准确地反映水资源利用系统脆弱性客观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265.
道路是地面交通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震救灾人员和物资的主要地面运输通道。重大地震灾害发生以后,快速、准确地提取灾区的道路震害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遥感影像数据源的逐渐丰富,对有效的道路震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应急决策专业软件的需求愈加迫切。介绍了一种道路震害快速评估与辅助决策系统,详细分析了该系统的模块与信息流程,深入研究了道路震害信息提取、道路震害快速评估与运输辅助决策等关键技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性能能够满足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6.
通过在中温条件下向EGSB(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中加入竹节状甲烷鬃菌6Ac,研究其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以及形成的颗粒污泥性质和反应器运行的情况.在(35±1)℃下,利用实验室相同规模的反应器,对照组(R1)接种厌氧絮状污泥,R2组接种厌氧絮状污泥的同时加入甲烷鬃菌,培养颗粒污泥.结果显示:当有机负荷(以COD计)逐步提高到11.1 kg m-3 d-1时,R2的COD去除率达到85.9%,高于R1的75.0%.运行到第46天(d 46)时两个反应器均可观测到颗粒污泥,R2中污泥粒径大于0.1 mm的颗粒污泥已经达到62.3%,d 28-46时,0.1-0.3mm颗粒的比例从10.0%增加到49.8%,对照组R1只从10%增加到33.3%,仍主要以絮状污泥为主.研究表明,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投加甲烷鬃菌有利于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增殖与稳定,改善其沉降性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加快EGSB的启动.  相似文献   
267.
<正>在各类作业现场,常出现一些易造成人身触电及高处坠落伤亡事故的安全隐患,如带电作业或电焊作业时,作业人员不穿绝缘鞋、不配戴绝缘手套;高处作业不佩戴安全带、安全帽等。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与生产经营单位及作业人员在个体劳动防护方面未遵守相关标准有直接关系。作业现场情况复杂,机械、电气等设备存在隐患的情况时有发生,如在设备未严格遵守相关国标、行标等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如违反  相似文献   
268.
以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农户分类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农户土地利用方式选择行为及其环境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受其兼业性、收入水平、文化素质和生产规模影响,不同类型的农户在地块尺度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存在差异:纯农业户、低收入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兼业户、高收入农户、文化水平高的农户往往选择经济效益高、耗时少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类型农户由于其土地利用方式及其肥料投入、水资源利用和秸秆处理等的不同,对土地质量和环境变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9.
本文通过林区的经济模式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的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不能忽略支撑工业的资源基础,在资源的利用上要以减少废弃物为主导,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遵循生态规律,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270.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理念组织生产,实现物质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矿井水虽是煤炭开采的副产物,但也是种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各种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使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生产,将极大地推动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