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184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38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海水透明度是描述水体光学性质的重要参数,也是海洋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本文基于三波段模型,反演了2003-2020年黄海水体透明度。结果表明,透明度呈近岸向远海逐渐增加的特征,黄海西部为低值区,南黄海中部为高值区。在时间上,透明度呈现下降的趋势。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表明,第一模态与叶绿素a浓度相关性最强,与悬浮物浓度的相关系数较高,说明海水透明度的变化主要受水体光学组分的影响。第二模态和第三模态表明,海表温度、海表盐度是引起透明度变化的主要协变量。水体透明度长期监测是水质监测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22.
高淯湍  张薛  赵璇  赵刚 《环境科学》2012,33(3):777-781
将再生水回灌到地下含水层前,需对再生水进行预处理,以防止污染地下水.本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的再生水深度处理技术(超滤、臭氧、磁性离子交换树脂(MIEX)及超滤和臭氧、MIEX和臭氧两套组合工艺)对城镇二级出水的净化效果,并通过分析5种工艺对含水层净化效果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回灌预处理的可行性.针对再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及比吸光度(specific ultraviolet absorbance,SUVA),MIEX(投加量为5 mL.L-1)能够去除20%的DOC和10%的SUVA;UF对DOC的去除率低于10%,对SUVA无显著去除效果,单独UF和MIEX预处理对后续含水层对再生水DOC的去除无促进作用;与此不同,臭氧[投加量(O3/DOC)为0.6 mg.mg-1]及其组合工艺对二级出水SUVA的去除率达60%~79%,能显著提高再生水的可生化性,强化土壤对回灌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使最终出水的DOC降低至1~2mg.L-1.针对再生水中的N素,MIEX(5 mL.L-1)能去除再生水中25%的NO3--N,臭氧能去除再生水中72%的NH4+-N.土壤处理能有效地去除NH4+-N,使出水浓度均在0.5 mg.L-1以下,但对NO3--N无显著去除效果.综合对比分析,在再生水回灌的预处理工艺中,需重点考察预处理对再生水中有机物和NO3--N的去除效果.臭氧和MIEX的组合工艺,能显著提高二级出水的可生化性,并去除部分溶解性有机物及NO3--N,与后续土壤处理具有较好的互补性,较适合用作地下回灌前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923.
南京地区典型有机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典型有机污染物在南京地区的长距离输送潜力,以p,p’-DDT、γ-HCH、BaP和HCB为研究对象,运用TaPL3模型计算了其在研究区大气及水体中的长距离输送潜力.结果表明,BaP和p,p’-DDT通过大气的特征迁移距离(CTD)较小,分别为198 km和255 km,表现为大气污染长距离输送能力较小,污染较难扩散;而γ-HCH和HCB则更倾向于通过水体或大气进行长距离输送,其水体CTD分别为91 558 km和19 056 km,大气CTD分别为1 858 km和21 104 km,有利于其在研究区的扩散;水对γ-HCH和HCB的黏着度为负值,分别为-2.1和-54.86,表明γ-HCH和HCB更倾向于滞留在大气环境中,其通过大气并达到稳态后在大气中的质量分数为0.551%和2.2%;通过水体且达到稳态后在大气中的质量分数为0.149%和1.05%,高于p,p’-DDT和BaP.  相似文献   
924.
何文双  朱彤  宋宝华  王中原  李玲密 《环境工程》2013,(Z1):430-431,469
针对冷却结晶系统存在的换热器换热管频繁堵塞问题,转变降温方式,采用真空降温,在原有系统上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项目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25.
东江流域化学风化对大气CO2的吸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东江化学径流进行分析,使用质量平衡法和扣除法估算了流域化学风化对大气CO2的吸收通量.结果表明,东江水体的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均值(59.88 mg·L-1)远低于世界河流均值(100 mg·L-1);离子组成以Ca2、Na+和HCO3-为主,可溶性Si次之,径流对总溶解固体的稀释效应由于受人类活动影响表现得并不明显.东江化学径流组成主要源自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过程的贡献(72.46%~81.54%),其次为海盐贡献(17.65%~26.05%),碳酸盐矿物的贡献很少(0.81% ~3.87%);大气CO2是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的主要侵蚀介质,但H2SO4和HNO3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东江流域岩石化学风化过程对大气CO2的消耗通量(3.02~3.08) x105 mol·km-2·a-1高于全球平均值,是全球岩石风化碳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26.
于方  王中原  宋宝华 《环境工程》2013,31(4):73-75,108
针对镁法脱硫浆液氧化催化剂工业化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催化剂Catalyst TR后,脱硫浆液的氧化时间可缩短为4 h即能达到硫酸镁溶液含量20%以上,氧利用率可提高到20%以上,且考虑氧化系统运行成本后,使用含量0.001 mol/L的催化剂Catalyst TR较经济合理,最终能够产出符合工业硫酸镁一级品标准的七水硫酸镁产品。  相似文献   
927.
对比分析泄漏检测技术现状、检测与维修效果,同时给出国内外设备泄漏检测与维修(LDAR)发展趋势,以中国石化炼化企业开展设备泄漏检测与维修为例,提出集团公司各炼化企业开展LDAR的建议.  相似文献   
928.
中国电网火电比例的空间差异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驱动能源的二元性增加了研究PHEV二氧化碳排放的复杂性.使用上海市50辆PHEV汽车13万km的数据,研究了基于PHEV实际运行数据的二氧化碳排放评估方法,分析了PHEV纯电驱动里程比例及其影响因素,获得了纯电续驶里程、充电频率、电网构成对PHEV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展望了2020年PHEV技术水平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我国一线城市PHEV乘用车出行主要集中在50 km以内的范围,占日常出行频次的70%;在2016年全国平均电网结构下,续驶里程超过50 km的PHEV比传统燃油车少排放15%以上的二氧化碳;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网结构的地区,PHEV碳排放可降至100.0 g·km-1以下,相比平均电网结构下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在28%以上;在2016年平均电网结构及技术水平下,纯电续驶里程增加(50~100 km)、充电频率增加(0.5~2次·d-1)对碳排放的改善幅度不明显;与2016年相比,2020年PHEV燃油经济性和电耗水平的改善可降低32%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929.
基于海上钻井平台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后,火灾扑救和人员疏散较为困难的现状,辨识出海上钻井平台火灾事故疏散过程存在主要风险,利用FD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结合某海洋平台实际工作情况,确定了平台发生火灾事故后烟气、温度随时间的扩散情况。建立了人员疏散的数学模型,得到人员疏散大致路径,计算出疏散所需时间,给出最佳的疏散路径。  相似文献   
930.
本文以压力管道相关规范和日常工作实际为基础,对压力管道定义进行剖析,着重从使用单位角度上讨论了压力管道施工、检验和使用管理环节需要了解和注意的问题.通过本文对压力管道各管理环节的阐述,表明了压力管道管理的重要性,它需要各岗位人员意识到压力管道管理方面所承担的责任,需要各部门各岗位通力合作,通过过程管理实现本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