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8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184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537篇
基础理论   78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污泥样品先采用超声波萃取预处理方法提取) 检测分析了包括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抗生素、心血管类、止痛剂类等8类医药活性物质在重庆某污水厂中的含量水平及其行为归趋.采用 EC/PNEC 综合评价体系评估环境中目标医药活性物质的生态风险,利用质量平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其在水相及污泥相中的分布.结果表明,目标物质在水相中均可检出,其检出浓度在ng/L~μg/L,在污泥样品中可检测出18种目标物质,其浓度在ng/g (干重,下同).仅仅1.1%的目标物质被污泥吸附去除.污水处理厂初级处理及氯化消毒阶段对目标物质无明显去除效果,目标物质的去除主要发生在生物处理阶段,生物的降解或转化作用是目标物质的主要去除机制.EC/PNEC分析表明,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氧氟沙星与脱水红霉素在污水处理厂出水及其污泥中综合评价因子均大于1,它们的存在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本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厂并不能完全去除水相中微量的医药物质,为防止排放导致的潜在生态风险,出水及污泥中活性医药物质需采取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相似文献   
992.
列举了三种镁法烟气脱硫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分析了加酸反应法综合利用镁法脱硫副产物的原理,介绍了中试试验现场设备情况及研究方法,通过对该技术的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优化,及经济性分析,提出了产业化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3.
基于MOD16 遥感数据集,在ERDAS IMAGINE 2013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空间建模,计算蒸散多年年平均值和月平均值,并生成图像;结合陕西省矢量边界图、土地利用矢量图,统计不同时间尺度统计行政区域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值.在ARCGIS 10 系统中,制作陕西省2000-2013 年年、月平均蒸散分布图.利用线性回归进行蒸散时间趋势分析,采用相关系数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趋势检验.进而研究了陕西省2000-2013 年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类型下蒸散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年蒸散量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波动范围为448.0~533.3 mm·a^-1,年平均值493.3 mm·a^-1.各月蒸散量的年际变化具有季节分异特征,秋末至仲春的月蒸散具有减少的趋势,春末至仲秋的蒸散具有增加的趋势.年内蒸散量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蒸散主要集中在5-9 月份,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8 月和11 月.(2)多年平均蒸散空间格局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规律,高植被覆盖区蒸散量较大.蒸散变化趋势不明显的面积占77.2%,蒸散显著、极显著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关中地区西部和陕南丘陵浅山区,蒸散显著和极显著减少的像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城市群.(3)土地利用特点影响着陕西省蒸散量的分布状况,蒸散强度大小按类型排序依次为森林〉草地〉农田〉荒漠.研究结果对于陕西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旱涝监测和预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建设甘肃河西内陆区水资源战略安全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通过对河西内陆区生命支持系统的水资源战略重要性,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问题的分析,依据现有基础条件,提出了建设甘肃河西内陆区水资源战略安全体系的构想:建立三条战略安全防线,形成四套节水技术体系,实施技术集成的示范基地建设,为实现新世纪水-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95.
插入式基础抗拔性能真型试验装置的设计及试验方案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格构式钢管塔以及同杆双回路和同杆多回路铁塔在特高压输电线路中大量应用,插入式基础在许多领域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理论研究远落后于工程实践。为了系统地研究插入式基础的受力机理和影响承载力的因素,有必要开展插入式基础真型试验研究。本文设计了一套插入式基础抗拔性能真型试验的轴向抗拔加载试验装置,详细介绍了外力、内力、锚固力、位移测试仪器和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插入式基础进行真型抗拔试验的试验方案、试验方法及步骤。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不同类型气水喷嘴的雾化效果及气体流量和水流量对雾化效果的影响,基于实验室自行设计的气水喷雾实验系统,利用JL-3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及电磁流量计和转子流量计对气水喷嘴流量特性及最佳工况条件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雾化粒径及雾滴相对尺寸ΔS随气体流量及水流量的变化曲线,并以此衡量喷嘴的雾化效果。利用喷雾学、流体力学及多相流等理论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到喷嘴的最佳工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流量一定时,随着气体流量的增加,雾滴粒径减小速度由快变慢。当气体流量为80 L/min时,水流量为5 L/h即气液比为960时干雾喷嘴雾化效果最好,扇形喷嘴和锥形喷嘴气水流量分别为100 L/min,5 L/h和140 L/min,5 L/h,即气液比分别为1 200和1 680时其雾化效果最好。通过对比最佳雾化效果发现干雾喷嘴的雾滴粒径及雾滴相对尺寸最小,可以达到更好的雾化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7.
介绍了MTBE汽油添加剂净化汽车尾气的作用,分析污染地下水源和遭到禁用的原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98.
宋元宁  高建文  马微  夏术军 《安全》2005,26(6):38-39
1事故经过 ××年×月×日,某厂因处理含油污水的A过滤罐滤料停水检修,停水72h后,该厂2名工人进入A罐进行作业后,先后倒下.在A罐外监护的工人见状后,进入抢救的2人也倒了下去,最终发生了死亡4人的恶性事故.  相似文献   
999.
黄土丘陵区枣农复合系统土壤水分利用与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明黄土丘陵区农林复合系统植物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对评价其配置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枣农(枣树+农作物)复合系统为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植物木质部水和土壤水氧稳定同位素比率(δ18O),利用IsoSource模型分析了复合系统中枣树与间作农作物(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判断两种复合系统作物间是否发生水分竞争。结果表明:枣树各时期对表层(0~20 cm)土壤水利用较少,在旱季主要使用中层(20~60 cm)和深层(60~200 cm)土壤水,雨季有显著降雨后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黄花菜、饲料油菜在旱季对低雨量有效降雨反应灵敏,但其仍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雨季显著降雨后两者对表层土壤水利用比例显著增加。总之枣树与黄花菜和饲料油菜土壤水分利用策略存在明显区别,但在较为干旱的5月和7月对中层和深层土壤水存在明显竞争。因此可在枣树株间修建深度为40 cm肥水坑,增加中层和深层土壤含水量,促进枣树根系向下生长,缓解水分竞争对枣树生长和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2011年第17号强台风"纳沙"于9月30日20时在越南北部减弱为热带低压后,其中心并没有深入到广西内陆却给广西带来持续3d的暴雨天气,导致全区受灾人口323.15万,因灾死亡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8.265万hm2,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6.88亿元。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以及ECMWF等资料,对1117号强台风"纳沙"减弱后导致广西严重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纳沙"进入北部湾并在越南北部沿海登陆减弱为热带低压后,青藏高原东移的冷空气从低层渗透进入华南西部,并与"纳沙"东部的偏南气流在桂南汇合,形成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广西南部的动力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加强和维持;②"纳沙"东部强盛的东南风急流将南海大量的水汽输送到广西上空,为持续性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③"纳沙"减弱消亡后,其外围环流位于广西南部上空的垂直风切变小,在这种环境条件下,有利于热量、水汽的积聚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并释放大量的凝结潜热,对暴雨的增幅也有重要的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