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1篇
基础理论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还原性零价铁设计了一种填充柱,研究了填充材料配比、填充高度、水样停留时间、p H值和多种PAHs混合对填充柱吸附水中PAHs性能的影响,以及填充柱的PAHs饱和吸附量、铁溶出量及循环使用.结果表明,普通还原性零价铁与石英砂质量比为9∶1的零价铁填充柱对水中PAHs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并且材料填充高度越高,填充柱对PAHs的吸附量越大,已吸附的PAHs解吸难度也越大.柱流速越低,停留时间越长,填充柱的吸附率越高;且随着柱流速的增大,停留时间减少,填充柱的吸附率也在不断下降.填充柱在中性或者碱性条件下PAHs的吸附效果较好,而酸性体系下吸附效果较差.多种PAHs相互两两混合或同时混合后,低浓度PAHs之间的竞争吸附现象不明显,而高浓度PAHs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现象,并且零价铁填充柱对高环PAHs的吸附率更高.零价铁填充柱对PAHs的饱和吸附量可达0.015 g·g~(-1),当水样中PAHs质量含量为25μg时,填充柱穿透的水样体积可达4 L.材料钝化后选用0.1%的H_2O_2酸性体系活化后可以重复使用,其吸附率变化小于3%.由此,零价铁填充柱对水中PAHs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是水中PAHs去除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有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化学演变特征的研究是理解地下水形成机制的重要途径,对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1―2020年15眼长观监测井及2020年33组地下水水质数据,采用水质动态曲线图、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Gibbs图及离子比值法对阜康市平原区近20年地下水化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地下水化学类型在山前倾斜平原主要从HCO3·SO4-Na·Ca·Mg(Ca·Mg)转变为HCO3·SO4-Na·Ca(Na、Ca),冲洪积细土平原区主要为SO4·Cl-Na、HCO3·SO4-Na·Mg(Na·Ca、Ca·Mg),总体变化不大.(2)山前倾斜平原因溶滤作用、混合稀释作用、超采条件加速地下水循环,促使矿化度(TDS)下降水质逐渐淡化.冲洪积细土平原区因蒸发浓缩作用和地表水补给土壤中盐分溶解,导致地下水中TDS整体上升,水质向咸化方向发展.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弱,地下水化学氧化还原条件在...  相似文献   
13.
奎屯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内陆地区典型的地下水高氟、高砷区,由于该地水资源匮乏,地下水是奎屯河流域农业灌溉、工业及生活供水的主要水源.识别奎屯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及其形成原因对于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管理该流域地下水资源,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评价奎屯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质量及变化趋势,于2017—2019年采集地下水样品316组,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空间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图、离子比值法、饱和指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空间分布、水化学特征、演变规律和成因.结果表明:①地下水化学组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的离散型和波动性,山前砾质平原区潜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Ca型,细土平原区潜水为SO4·Cl-Na·Ca型,承压水为HCO3-Na·Ca、HCO3·SO4·Cl-Na型.②地下水中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溶滤与蒸发浓缩作用,其中K+、Na+主要来源于岩盐溶解,SO42-、Cl-主要来源于蒸发岩溶解,Mg2+和Ca2+部分来源于蒸发岩溶解,部分来源于硅酸盐和碳酸盐溶解.CaCO3及CaMg(CO32在细土平原区潜水中呈饱和状态,在承压水及砾质平原区潜水中未饱和,而CaSO4在地下水中均未达饱和.③研究区地下水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作用的强弱程度表现为细土平原区承压水>细土平原区潜水>砾质平原区潜水.研究显示,研究区由南向北离子浓度逐渐增大,蒸发岩溶解为离子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农业土壤中六六六(HCH)的残留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用GC-ECD内标法分析了广州市郊区农业土壤表层土中α-HCH、β-HCH、γ-HCH、δ-HCH四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情况,并对该地区六六六(HCH)的残留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农业土壤中HCH四种异构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HCH残留量介于5.28~174.94ng/g,平均值为62.07ng/g,其中β-HCH残留量的最大值达到了111.18ng/g;∑HCH残留量在不同农业土壤中有明显差异,菜地土壤为54.93ng/g,作物土壤为113.84ng/g,林地土壤为17.42ng/g;HCH各异构体在不同农业土壤中的累积分布比例β-HCH均为最高,分别为菜地土壤73.1%,林地土壤63%,作物土壤53.1%;广州市各类农业土壤中α-/γ-HCH比值均接近于1,指示该地区土壤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可能有新的污染源存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生态需水研究现状、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生态需水研究发展历程及主要研究成果,从生态需水研究的典型区(流)域、研究对象、概念内涵、研究内容、计算方法及应用等方面系统归纳并总结了我国生态需水的研究现状与面临挑战,并提出若干关键科学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生态需水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需水基础理论研究不足是导致目前生态需水计算方法不统一,可信度低,计算结果风险大,在水资源规划、配置与管理实践中难以达到预期结果的主要原因。今后生态需水研究的重点方向是基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流域生态系统需水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变化环境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需水影响机理及尺度转换中生态需水规律剖析等,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加强生态需水基础理论研究,强调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需水研究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