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235篇
废物处理   34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627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流速对太湖底泥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太湖底泥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温控和光控条件下,利用循环水槽形成不同的流速,模拟太湖水动力作用,研究不同流速条件对底泥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底泥悬浮的临界流速为3~4 cm/s,一旦超过临界流速,底泥发生悬浮,氮、磷营养元素不断释放到水体中,为藻类的繁殖提供持续不断的养分。但如果流速继续增大,氮、磷等释放速率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992.
建立基质固相分散(MSPD)辅助加压溶剂萃取(PLE)-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的方法.土壤样品与弗罗里硅土混匀后装入萃取池,在15 MPa、120℃萃取条件下,丙酮∶二氯甲烷(1∶1,V∶V)作为萃取溶剂,静态提取5min,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荧光检测-二极管阵列检测串联,采用外标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6种多环芳烃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4,利用荧光检测器与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4—0.8μg·L-1、0.6—20μg·L-1,在低、中、高3个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78.4%—105.8%范围内,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4.1%(n=5).  相似文献   
993.
提出将Fe(Ⅱ)离子吸附络合稳定于活性炭、蛭石表面,再与H2O2组成新的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通过加热、煮沸、干燥等简单的物理方法成功地将螯合剂EDDS([S,S]-乙二胺二琥珀酸)修饰到蛭石和活性炭表面,对蛭石和活性炭进行改性.主要研究了包括pH、温度、初始浓度、反应时间对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条件下EDDS改性可以提高活性炭和蛭石对Fe(Ⅱ)离子的吸附容量,溶液pH、温度、初始浓度对吸附有较大影响.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结果表明,Fe(Ⅱ)离子在EDDS修饰的活性炭和蛭石上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其饱和吸附量都有所提高,且具有较大的吸附系数,这是由于修饰在活性炭和蛭石表面的EDDS和金属离子形成强烈的络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94.
天津纪庄子再生水厂改扩建工程在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在大量工程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将砂滤池改造为浸没式微滤膜滤池等措施,成功地将全厂处理工艺统一为混凝沉淀、微滤、臭氧氧化和部分反渗透工艺,处理规模从5.0万m3/d增加到7.0万m3d,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出水水质。该工程是国家水专项示范工程,采用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措施可供现有再生水厂、自来水厂的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借助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以京唐港区32#通用散货泊位为工程实例,根据现场原型观测试验,对代表性断面进行选取、简化,建立相应的二维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给出了遮帘式板桩码头开挖过程中变形形式的模拟方法,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原型观测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考虑剩余水头和堆载影响的情况下,数值模拟计算的变形结果与现场原型观测的变形结果比较接近,基本可以反映这种新型结构构件在水平向与竖向的变性特性;2两者对比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开挖模拟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6.
针对宁夏电网±660 kV 银川东换流站 330 kV 母线单相短路电流超过了开关额定遮断电流的问题,依据宁夏电网 2014 年及 2016 年规划主网架结构,研究了±660 kV 银川东换流站 750 kV 主变压器中性点加装小电抗的限流效果,以有效限制短路电流。通过对电抗器工频过电压、电流和操作过电压、电流的计算分析,选取了中性点避雷器参数,提出了主变压器中性点电抗器的工频和操作过电压水平,对电抗器的动、热稳定电流进行了选择,确定了中性点电抗器的技术参数。结果表明:±660 kV 银川东换流站 750 kV 主变压器加装小电抗可有效限制 330 kV母线单相短路电流。  相似文献   
997.
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鲢、鳙和鲴不同混养系统中排泄物的量及微囊藻活性的变化.实验设置鲢鳙组合,鲢鳙鲴组合以及对照组,其中鲢鳙生物量放养比例为3:1,鲢鳙鲴组合中生物量放养比例为3:1:1,实验周期14d.结果显示,鲢鳙组和鲢鳙鲴组均能降低微囊藻密度,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均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混养鲴鱼可以降低排泄物的量及微囊藻的被消化率,鲢鳙鲴组排泄物的量在第4d开始下降,实验结束时是鲢鳙组的16.08%.鲢鳙鲴组微囊藻的被消化率,第5d后快速增长,至实验结束达到85.9%,极显著高于鲢鳙组(P<0.01).鲢鳙组和鲢鳙鲴组排泄物中的氨基酸和总氮含量相比未被摄食微囊藻减少率分别为33.17%、53.62%和34.97%、54.27%.鲢鳙鲴组和鲢鳙组排泄物光能活性(Fv/Fm、Fv/Fo、Yeld、qP及NPQ表示)和生长活性差异(EPS、Chla表示)较大,鲢鳙组微囊藻叶绿素荧光参数(除NPQ外)值经过短暂的下降后开始增长,而鲢鳙鲴组Fv/Fm、Fv/Fo、Yeld及qP在培养过程中下降显著,且至第5d后叶绿素荧光参数(除NPQ外)均极显著低于鲢鳙组(P<0.01).鲢鳙鲴组NPQ呈上升的趋势,且第7d后极显著高于鲢鳙组(P<0.01).在排泄物培养期间,鲢鳙鲴组排泄物中微囊藻的胞外多糖(EPS)含量、叶绿素a(Chl a)浓度不断下降,至实验结束极显著低于鲢鳙组(P<0.01).结果表明,在鲢鳙控藻的基础上,混养鲴鱼可以减少鲢鳙摄食微囊藻后的排泄物,同时降低排泄物中微囊藻活性,减少了因鲢鳙排泄物引起的水环境污染和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998.
提出一种适合污泥处理过程中的余热回收的新型隔板管壳换热器,并与同样规格的普通管壳换热器性能进行对比。建立了简化的壳程计算模型,应用FLUENT计算软件分别对普通管壳换热器和新型隔流板式换热器进行数值模拟,获得了2种热交换壳程内部的流动分布、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并将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试验及模拟结果表明,新型隔板式换热器温度分布均匀、流动死区少、传热效率高,综合性能远高于普通管壳换热器。  相似文献   
999.
精确pH条件下微电解法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硝酸盐污染已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随着未来饮用水指标的提高,利用绿色处理方法去除硝酸盐有着迫切的实际需求。在精确pH条件下利用微电解法去除硝酸盐对饮用水出水不会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进水硝酸盐浓度为30 mg/L体系下的单因素进行连续实验,当进水pH=3.12时可取得最佳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为68.7%;当进水pH=3.52时,系统的硝酸盐去除效果最差,最高去除率仅为56.1%;当铁碳质量比为3∶1时可取得最佳去除效果,稳定阶段硝酸盐去除率在80%以上,最高去除率为85.7%;硝酸盐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水力停留时间为60 min时,最高去除率达93.2%。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对碳气溶胶吸光性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吸光有机碳——BrC(brown carbon,棕色碳)的吸光问题成为继BC(black carbon,黑碳)之后国际大气环境领域的新热点. 基于已有的研究报道,将BrC大体分为焦油类物质、类腐殖质(HULIS)和其他吸光性有机气溶胶三大类,其来源包括一次排放和二次生成2种. 由于BrC缺少BC所具有的类石墨烯结构,致使颗粒间较为分散,加之含氧官能团比重较高,因而在水及有机溶剂中均有较强的可溶性. BrC的光学性质通常借助AAE(ngstrm吸收波长指数)、MAE(质量吸收效率)、RI(折射率)及SSA(单次散射反照率)来表示,其中由于BrC分子结构中缺少sp2杂化成分,形成了区别于BC的典型特征,即AAE>1(而对于BC,其AAE=1)). 虽然已有借助于光学法、热光法、化学法和质谱法进行BrC测定的报道,但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测定方法和参考物质,测定结果实际依赖于选定的测定方式. 在排放估算研究方面,BrC远落后于BC,致使有些排放估算方法多以相伴的BC排放量作为参照. 建议今后对BrC研究应主要面向气候影响、生成机理、测定方法、排放因子与控制策略等领域来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