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9篇
综合类   105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71.
为维护和改善湖水、水库等大型蓄水设施的水质而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在人工的明/暗光照射条件下,探讨了运用粉末状TiO2作为光触媒,抑制各种淡水藻类增殖的效果。粉末状的TiO2,在100mg/L的浓度下,对蓝藻的铜绿微囊藻原变种、鱼腥藻和绿藻的空星藻有明显的抑制增殖的效果;而对硅藻的钝脆杆藻,在此条件下则没有效果。  相似文献   
72.
鉴于巷道锚杆支护服役状态安全监测的需求,考虑回采巷道恶劣环境条件和锚杆埋入煤岩后不可见的局限性,基于FBG传感器技术自主研制了锚杆FBG应力传感器.通过实验室标定和现场试验,实现了对回采巷道服役锚杆杆体应力准分布高精度的连续动态监测,从而基于技术手段实现了锚杆支护状态的安全监测.在浅埋薄基岩煤层回采巷道,应用锚杆FBG应力传感器,随工作面推进,监测了周期来压过程中服役锚杆杆体的应力变化.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考虑锚杆布置位置与推进工作面之间的空间联系,揭示了回采巷道服役锚杆安全状态及演化规律.由监测数据发现,顶板、巷帮、顶角顶板、顶角巷帮及底角巷帮锚杆安全状态各不相同,且存在深浅部位锚杆安全状态不同的情况.锚杆杆体的轴力变化值表现为顶板锚杆增加,巷帮锚杆减小,顶角顶板和顶角巷帮锚杆的浅部减小、深部增加,底角巷帮锚杆中间增加、两端减小.对监测结果综合评判表明,回采过程中一旦满足条件,巷帮锚杆会最先破坏而引发安全事故,顶板锚杆最为安全,顶角顶板、顶角巷帮及底角巷帮锚杆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73.
2015—2020年成渝地区各城市PM2.5浓度(国控点监测数据)下降显著,但重庆市、川东北城市群及川南城市群PM2.5污染问题依然存在,且存在一定的传输影响关系.以重庆市为例,使用HYSPLIT模型计算了2015—2020年秋冬季PM2.5污染期间气流后向轨迹,利用轨迹聚类和潜在源贡献算法,分析了不同年份的PM2.5输送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PM2.5污染主要受西偏南方向(约占58%,长距离为主)、北偏西方向(约占26%,中距离为主)和南略偏西方向(约占16%,短距离为主)传输影响;川东北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对重庆市PM2.5污染传输贡献较为显著,6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3%和15%;不同年份的污染传输贡献差异明显,2015—2017年以川南城市群污染传输为主(平均贡献24%),2018—2020年以川东北城市群污染传输为主(平均贡献37%),川渝以外污染传输影响逐年减弱(平均贡献由33%降至5%).在“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重庆市与周边川东北城市群及川南...  相似文献   
74.
丝状菌作为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常见菌种,被认为是诱发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其特殊的丝状形态,对污泥颗粒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丝状菌膨胀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丝状菌对污泥颗粒化过程及维持污泥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污泥系统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试验分别接种丝状菌膨胀污泥(SVI=241.56 mL·g-1)和絮状污泥(SVI=64.22 mL·g-1)进行颗粒化培养,结果表明,膨胀污泥和絮状污泥颗粒出现时间分别为20 d和40 d,成熟颗粒粒径分别为650μm和700μm,膨胀污泥颗粒化时间仅为絮状污泥的一半.缺氧区添加后,颗粒都有不同程度破碎,但膨胀污泥培养的成熟颗粒SV30/SV5值短期波动后恢复至1,维持稳定性能力更强.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膨胀污泥中norank_o__Saccharimonadales、unclassified_o__Saccharimonadales和unclassified_f__Saccharimonadaceae相对丰度从0.05%、0.01%和0.01%增长...  相似文献   
75.
采用鼠李糖脂对纳米铁进行改性后负载在活性炭上制备出改性纳米铁/炭,将其作为PRB填充材料,并采用有机玻璃柱模拟连续墙式PRB来进行水中硝态氮地去除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的纳米铁能够有效负载在活性炭上,悬浮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改性纳米铁/炭粒径远大于纳米铁,将其作为填充材料可有效缓解PRB堵塞问题;当纳米铁与活性炭质量比为5:2时,PRB运行效果最佳;pH值越小,污染液硝态氮浓度越低,水流速度越小均有利于硝态氮地去除.  相似文献   
76.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建立了戊唑醇和嘧菌酯在水稻(Oryza sativa)地上各部位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戊唑醇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行为及在水稻不同部位的残留累积分配特征。在吉林、浙江和广西3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嘧菌酯在水稻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68~5.68和4.65~6.08 d。按推荐剂量(以有效成分计)168.8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253.2 g·hm-2在水稻植株上分别喷施750 g·L-1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次和3次,戊唑醇和嘧菌酯在水稻各部位的累积分配特征显示,吉林地区2种农药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残留分配比由大到小依次均为稻壳、茎秆和稻米,浙江和广西地区2种农药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的残留分配比由大到小依次为茎秆、稻壳和稻米。  相似文献   
77.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稻中三环唑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金刚  王倩  秦旭  孙扬  高阳  徐应明 《环境化学》2013,32(2):329-330
三环唑(Tricyclazole)是一种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内吸性杀菌剂.国内外已经报道了有关三环唑原药的分析方法,其中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测定法报道较少.在目前所报道的测定方法中,大多采用常规提取法,前处理  相似文献   
78.
面向碳排放权分配的衡量指标的公正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正性和碳排放衡量指标是全球气候谈判的焦点之一.文章阐述了气候谈判中涉及的公平公正原则和国际上主要的碳排放衡量指标(国家排放总量、国家累积排放总量、人均排放指标、人均累积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等),结合定量分析,从公正原则的角度剖析了碳排放衡量指标,并基于相关公正原则提出新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1)公正性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目前已发展出责任原则、支付能力原则、平等主义原则等重要公正原则.但其中如责任原则等公正原则存在较大的争议.(2)没有一个现有的指标能反映所有的公正原则,在偏重某一公正原则的同时忽略了其他公正原则.(3)基于平等主义原则和责任原则,提出工业化弹性人均累积排放量等新指标.  相似文献   
79.
为探究快速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规律,解译大连金州区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Landsat TM影像,构造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以街道作为生态风险评价单元,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将土地利用结构转化为生态风险变量,通过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探究生态风险演变,揭示金州区"十五"到"十二五"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风险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005—2015年金州区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面积达1164.9km2,占总面积的85.45%,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等面积减少,综合生态风险指数由2005年的0.1073增加到2015年的0.1506,增加了28.75%;高风险区集中在南部和西部地区,较低风险区集中在中部和东北部的山地地区,生态风险变化大致呈现递阶结构,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这与人口与经济的集聚等因素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下,金州区土地利用人为干扰的空间差异。该结论可为金州未来建立生态型新城新区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0.
将二氧化碳置于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气候变化公约》要求发达国家在未来10年中把二氧化碳排放量限制在1990年水平。为此,许多科学家和环境工程公司都在开动脑筋探求减少二氧化碳直接排入大气的对策。现有技术已能够把二氧化碳从烟道气中分离出来,关键在于将分离出的二氧化碳置于何处。 埋入地下 把二氧化碳加压液化后用专门管道输送到地下。不少国家地下有埋藏二氧化碳的天然贮库,如报废的油田、天然气田和留有空隙的蓄水层。英国北海海底的石油与天然气田可容纳47.5亿吨液态二氧化碳,可供全国使用十几年;丹麦的日德兰半岛和菲英岛地下有3个留有空隙的咸水蓄水层,能够贮存该国30年内排放的二氧化碳。 把二氧化碳埋入地下的不足之处是液化与输送需专门设备和较高能耗,故成本较高,估计处理每吨二氧化碳需花费14.5美元。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埋入地下的液体二氧化碳一旦泄漏到地面,形成的窒息性气体层将对当地居民的生命构成威胁,很可能象1986年8月喀麦隆的尼奥斯湖喷发二氧化碳造成的灾难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