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8篇 |
免费 | 16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9篇 |
废物处理 | 12篇 |
环保管理 | 45篇 |
综合类 | 195篇 |
基础理论 | 51篇 |
污染及防治 | 37篇 |
评价与监测 | 24篇 |
社会与环境 | 9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1.
探析生境质量与碳储量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对建立陕西渭北旱塬区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积极反馈作用.以渭北旱塬区为研究案例,基于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不同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采用InVEST模型分析研究区1980~2020年及未来多情景下生境质量和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近40年间,研究区内生境质量低等级区面积扩大462.55 km2,碳储量共减少7.85×106t,二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 ②研究期间,生境质量降级区域集中在研究区东北部延安市域内,质量提升区域呈条状分布在靠近水源或海拔较高的地区.碳储量高值区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内地势复杂、人口稀疏的区域,碳储量减少区域呈点状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全域,未出现明显聚集现象; ③2035年碳储量除自然发展情景外,其他状态碳储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经济优先发展情景中生境质量低等级区面积20787.41 km2,是较模拟初期低等级区增速最快和高等级区减幅最大的模拟情景.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低碳绿色发展、生态修复提供决策参考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12.
甬江建闸的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甬江建闸能够阻咸蓄淡,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会出现泥沙淤积、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泥沙淤积,将对防洪排涝、出海航运和现有港口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就防洪排涝而言,如果建设甬江大闸,那么泥沙淤积后的镇海口将难以通过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综合考虑岸线前进、地面沉降和海面上升的结果,提出甬江大闸还是不建为宜. 相似文献
513.
514.
土壤盐分含量(SSC)是评价土地退化和肥力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SSC状态和空间分异的快速准确监测对区域环境的优化管理极为关键。选取潍北平原为研究区,野外采集233处土壤样品并获取同时相Sentinel-2多光谱影像,进一步将特征光谱波段和构建的最优光谱指数作为输入自变量,测试得到的SSC实测值为因变量,最后将空间关联函数引入到随机森林中去建立基于空间关联随机森林算法的SSC遥感估算模型,完成区域尺度上的SSC反演估算与空间制图。结果表明:影像的B3、B8和B11是SSC的特征波段,通过波段比值变换能够增强卫星光谱信号对SSC的吸收响应,筛选得到的最优光谱指数分别为RI34(波段3和波段4的反射率比值)、RI711(波段7和波段11的反射率比值)、ND611(波段6和波段11的反射率归一化值)和D45(波段4和波段5的反射率差值);仅用特征波段或最优光谱指数来构建模型不能取得满意的SSC估算精度,空间关联随机森林模型的SSC估算精度要高于随机森林模型;在将上述特征波段和最优光谱指数共同输入空间关联随机... 相似文献
515.
简要分析了转移、安置在应急管理与救灾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在分析转移、安置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灾害脆弱性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规模和程度模型,讨论了人为决策影响因素对模型的影响,较好地体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对转移、安置的发生进程的分析,提出了转移、安置分级的概念并进行了简单的分级,阐述了转移、安置中的资源需求。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当前转移、安置财政补助机制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和分级标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