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安全科学   56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44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50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对重庆市106家工程建设单位的从业人员的现状的调查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农业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农业发展的关键是要依靠农业科技。基于福建省241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应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性别、对农业生产动态的了解情况、与农技站交流情况、新品种的销售前景、农业技术指导情况、新品种种苗的获取、周围人对新技术重要性的认知、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新技术需求情况与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农业劳动力比重、土地用水情况与农户新技术采纳意愿呈负相关关系。最后提出提高农户新技术采纳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
三峡水库三期蓄水前后长江口硅酸盐分布及其比值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河口SiO2--Si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体的营养盐结构和生态系统.根据2010年8月、11月和2011年5月的现场调查资料,对长江口区域一个水文年(跨三峡水库三期蓄水)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硅酸盐分布与盐度分布极其相似,整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特点;截取一断面分析发现存在上升流,硅酸盐等值线有抬升趋势.3个季节硅酸盐平面分布各有其季节性特点,但总体浓度夏季高于秋季,秋季高于翌年春季;在整个调查区域SiO32--Si/DIN值是10月>8月>5月,而SiO32--Si/PO43--P值是5月>8月>10月;3个季节SiO32--Si浓度与盐度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历史资料比较得出,2010-2011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比值小于2004年,也小于1985-1986年,可见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口SiO32--Si/DIN、SiO32--Si/PO43--P降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pH和DO对好氧颗粒污泥去除高氨氮废水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使用SBR成功培养的结构紧密、外形规则,具有良好脱氮性能的成熟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并探讨pH和DO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旨在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人工模拟废水,以蔗糖作为唯一碳源,NH4Cl为氮源,将进水NH4+-N浓度由300 mg/L逐步提高至900 mg/L,相应的NH4+-N负荷由0.6 kg/(m3.d)提高至1.8 kg/(m3.d),考察pH和DO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控制反应器pH为8.0,曝气量为75 L/h时,好氧颗粒污泥脱氮的效果最好,氨氮去处率分别为96.70%9、2.33%。由于运行过程中每隔15 min监测每个反应器pH值,使其维持在各自pH值7.0±0.1范围内。这种酸碱度环境对异养菌等微生物并没有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各pH条件下,COD去除的所需时间和去除率基本没有差别。在不同的DO下,COD在初始的60 min里降解速度有明显区别。曝气量为150 L/h时,COD的降解速度最快,但是曝气量过大颗粒污泥内部厌氧区被压缩,因此选择最佳的曝气量为75 L/h。  相似文献   
25.
26.
接种白腐真菌堆肥处理含Pb垃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未污染土壤、家庭厨余、稻草、麸皮加入Pb(NO3)2溶液配成模拟含高浓度Pb垃圾,采用接种白腐菌堆制处理和不接菌堆制处理2种方法分别进行室内模拟堆制.通过监测理化因子(pH、挥发性固体、水溶性有机碳/有机氮、木质素、粗纤维)与生化因子(呼吸量、微生物生物量碳)以及生物毒性分析因子(种子发芽指数、重金属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重金属对垃圾堆肥过程的影响和白腐菌堆肥处理重金属污染垃圾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白腐菌处理Pb污染垃圾的堆肥过程能顺利进行,较好地减弱了Pb的迁移性从而降低其生物有效性,降低了堆肥潜在的重金属危害性.此堆肥工艺下,堆肥成品pH为7.9,水溶性C/N达4.01,挥发性固体含量降至36.1%,木质素余量22.4 g,粗纤维余量30.1 g;且堆肥中Pb主要以残留态存在,约为63.38%,水溶交换态Pb含量则降至0%,种子发芽指数高达121%.  相似文献   
27.
美国AERMOD模型与中国大气导则推荐模型点源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美国AERMOD模型和中国大气导则推荐模型一般浓度公式,通过大气稳定度和扩散参数的确定、复杂地形处理和对流条件下污染物扩散等原理方面的比较认为,AERMOD模型优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以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2个试验场Clifty Creek(平坦地形)和Lovett(复杂地形)的数据资料为比较数据,分别用AERMOD模型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计算SO2小时质量浓度,在Pasquill 6类稳定度下用相对偏差(FB)、预测值与观测值的比率(RHCR)及图形法(Q-Q图)等进行模型比较,结果表明:在RHCR和FB中,AERMOD模型除个别值外,其他均好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存在接近或大于模型可靠性界限0.67(0.66和0.74),说明其可靠性比AERMOD模型差;图形法比较中,强不稳定和不稳定下AERMOD模型明显好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而大气导则推荐模型预测值明显偏低,其他稳定度下结果相差不大.研究认为:在平坦地形和复杂地形条件下,AERMOD模型点源预测值均优于大气导则推荐模型,并从原理上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28.
水溶液中活性成分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光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颖  萧潇  汪磊  孙红文  黄国兰 《环境化学》2007,26(6):730-734
采用长波紫外灯(UV365)和模拟日光灯研究光化学活性成分对水溶液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s)光降解效率的影响,并讨论了光降解导致NPEOs成分分布的变化.研究表明,在UV365辐射下,亚硝酸根,Fe(Ⅲ),H2O2和腐殖酸(HA)等的存在对NPEOs96h的降解效率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模拟日光下,Mn(Ⅱ),Fe(Ⅲ),H2O2等对NPEOs的光降解也有一定的促进,而此条件下HA的存在则表现为对光降解的抑制作用.此外,还考察了NPEOs在不同比例的Fe(Ⅲ)-HA和Fe(Ⅲ)-H2O2复合体系中的光降解效率.除了导致光降解效率的提高外,活性成分的存在也会导致降解后NPEOs成分分布的变化.以在UV365辐射下为例,H2O2(1000 μmol·l-1)或Fe(Ⅲ)(10和100 μmol·l-1)的加入使反应后短链NPEOs所占比例从初始的22.52%明显提高至29.75%,29.89%和51.89%.这种成分分布的变化可能是由于长链NPEOs在降解过程中发生EO链衰减,从而使短链NPEOs成为其降解中间产物;或是由于长链NPEOs比其短链同系物具有更高的敏化降解速率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29.
江西农田鼠害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国勤 《灾害学》2001,16(3):38-43
农田鼠害是江西农业生物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它具有发生面积之、造成损失重、灾情越来越严重的特点,本文在回顾了江西农田鼠发生概况的基础上,简述了农田害鼠的种类、分布、主要特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鼠害成灾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农田鼠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0.
铁炭复配修复地下水中NO_3~--N的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铁炭复配修复地下水中NO3--N,探讨了实验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近中性条件(初始pH 6.42)下,反应时间为1 h时NO3--N修复率达到60.85%;Fe/C=1∶1时介质最佳用量分别为4~5 g;Fe/C=1/1.5时修复率为72.80%;反应速率在高振荡强度下大于低振荡强度;氧化铜的催化效果最好,可使修复率提高7.5个百分点。铁炭复配介质修复地下水中NO3--N是有效可行的,修复率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在Fe/C=1∶1时修复率与介质用量呈正相关,无限减小Fe/C比并不能无限提高修复率,振荡强度对修复具有显著影响,低振荡强度下的修复过程较高强度存在滞后现象,并非所有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铁炭修复NO3--N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