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10篇
基础理论   5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水溶性有机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及对Cu沉淀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室内序批试验研究了来自绿肥(GM)和猪粪(PM)的水溶性有机物(DOM)在潮土和红壤中的吸附行为以及来自绿肥和猪粪堆肥(PMC)的DOM对Cu在高pH下沉淀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外源DOM加入时,潮土、红壤中存在DOM的净释放,分别为33.58mg·L-1和17.17mg·L-1.随外源DOM加入量的增加土壤净释放量减小,存在土壤对DOM的吸附作用.与绿肥DOM相比,土壤对猪粪DOM的吸附能力更强,mKd分别为0.424 1、2.946(红壤),0.284 6、1.58(潮土).比绿肥对应高出32.9%、57.1%(红壤),67%、93.7%(潮土).红壤由于Fe、Al、Mn等氧化物含量较高及低pH值,使其对DOM的亲和力比潮土强.试验结果还表明绿肥和猪粪堆肥DOM能够明显地抑制Cu的沉淀,在pH6~10范围内效果明显,其中Cu的沉淀率分别降低了43.6%(Cu+GM),22.6%(Cu+PMC).  相似文献   
12.
评估固体废弃物堆肥腐熟和稳定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用化学方法、生物活性及植物毒性分析等技术,从腐熟和稳定两个方面对堆肥成熟的评估方法作了综述,推荐了几种常用,有用的评估堆肥腐熟和稳定的方法,包括微生物、CO2的产和玫O2的吸收、植物发芽实验、水溶性有机C/N比和腐殖质等化合物的组分的变化,随着分析技术和微生物技术发展,先进、快捷的堆肥评估方法,不断出现,堆肥的生产和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污泥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光谱学变化特征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污泥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组成与结构特征变化。红外和紫外光谱显示:在42天的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中NH4^ 含量和多糖类物质含量逐渐减少,而羧基和含苯环的物质含量明显增加。荧光光谱和E4/D6比结果进一步证实,随着堆肥的进行水溶性有机物的芳构化程度增大,样品中的腐殖类物质与富啡酸相似。  相似文献   
14.
油菜作为超累积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潜力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超累积植物印度芥菜为参比植物,通过温室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筛选出的两种芥菜型油菜的吸Cd特征和作为超累积植物修复Cd污染土壤的潜力.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Cd浓度在0~20mg/kg范围内,油菜溪口花籽的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吸Cd量和对土壤的净化率均明显高于朱苍花籽油菜和参比超累积植物印度芥菜.体内Cd浓度也和印度芥菜相当,其吸收的Cd 88%以上分布在地上部且有较强的耐Cd毒能力.油菜溪口花籽具备超累积植物的特征且有较强的修复Cd污染土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物 (DOM)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Cd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施化肥对照处理相比 ,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DOM含量明显增加 .但随着水稻的生长DOM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而对照处理的变幅不大 ;在水稻整个生长过程中根际DOM含量不断增加且都高于对应时期土壤DOM的含量 ,并至水稻扬花期最大 ,此时 ,3种处理的根际产生DOM浓度 (DOM浓度以水溶性有机碳 (DOC)计 ,以下同 )分别为 :绿肥与化肥配施处理组 (GM) ( 14 0 2mg·L-1) >猪粪与化肥配施处理组 (PM) ( 11 12mg·L-1) >对照处理组 (F) ( 10 8mg·L-1) .水稻扬花期后 ,各处理的DOM含量不断下降 .试验还指出 ,有机肥施用后根际及土体土壤中交换态及有机结合态Cd含量显著增加 ,是对照处理的 2倍之多 ,同时发现 ,水稻收获后土壤交换态Cd的含量与此时的土壤DOM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r土体 =0 92 6 6 ,n =8;r根际 =0 9389 ,n =8) .施用有机肥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应该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